首頁 > 易卦

許多人為什麼總是糾結痛苦、多於舒心快樂

作者:由 萬事求源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31

許多人什麼意思

許多人為什麼總是糾結痛苦、多於舒心快樂

——本明道通學園之“認知”(一)

許多人為什麼總是糾結痛苦、多於舒心快樂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六七,不如意人常八九。我們在工作、生活中,的的確確有許多讓人煩惱,糾結不開心的事,這是許多人都能感受到的。這個現象確實有著相當的普遍性。

凡人怕果,佛怕因。既然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那我們能不能從許多讓人不快的人和事上,去尋找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讓我們煩惱的根源,促使我們從根本上去改進,助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減少一些煩惱,增加一些快樂和舒心呢?

記得若干年前,我看過一篇文章,文章的內容我不太記得了,但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還記得清楚,大致內容是:人類是愚蠢的,人們總是不斷解決自己製造的麻煩。巧得很,最近我又看到,大疆科技創新公司創始人汪滔,說的一段話,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原文是這樣的:工作以後發現,不靠譜的人和事太多了,這個社會原來是這麼愚蠢,包括很多很出名的人,或者大家以前當成神、現在也當成神的人。

的確,觀察身邊的一些人和事(包括自己),以及一些大伽,大人物(世界範圍),都免不了會做些蠢事,犯一些很低階的錯誤,而且同樣的錯誤,重複的犯(形式不同,本質一樣);同樣的錯誤,不同的人在犯,形形色色,週而復始,不一而足。真的是黑格爾所說的: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從來不從歷史中汲取教訓。

現實生活中,人們犯“低階”錯誤的個案太多,限於文章篇幅不再此例舉贅述。但我們可以來看看大多數人都在犯的一些普遍性的低階錯誤:

比如,許多人都知道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但現實是,許多人都是自以為是,高看自己,低看別人,稍稍有點能力,有點成績,知識多一點,就自我膨脹,老子天下第一,即使有時嘴上有點謙虛,但大多也是言不由衷的,虛假的,內心大多是狂妄的;再比如,許多人都知道做事要專注堅持,才可能成功,但人們往往都是浮躁,急於求成,貪多求快的,能沉下來,耐心的札札實實做事的人,則少之又少。明明知道凡事沒有一帆風順的,但多數人都會遇到問題,遇到困難,就會變得消極畏難,許多人甚至選擇放棄,去幹所謂“好乾”的事。等“愚蠢”的現象數不勝數。

顯而易見,愚蠢也好,低階錯誤也好,不快樂也好,綜合來看,都是因為我們的“無知”造成的。那麼如果我們要想不那麼愚蠢,少犯低階錯誤,讓工作、生活順利些、快樂些,我們就應該首先承認自己的無知。就像蘇格拉底,之所以被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就是因為知道,自己什麼都不知道。天下最大的智慧,真的就是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許多人為什麼總是糾結痛苦、多於舒心快樂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所說的無知,不是“知識”的知,而是“認知”的知。為什麼這樣說?知識的豐富,只要記憶力好就可以做到,但知識如果不能用於解決問題,那種只是因記憶力好得到的知識,就沒有多大意義。現在有這樣一種新的說法:知識不是力量,應用知識的能力才是。知識要有用,就需要我們對知識、資訊進行加工分析,消化吸收,形成對知識資訊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將“知識”上升到“認知”的層面。

關於認知對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究竟有多大影響,我想在這裡引述幾個大伽的表述來加以強調:

“勤奮不是最重要的,認知水平才是,一個人的固執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說格局,說心胸,說視野,最終說的不過是認知。”

“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

談到了“認知”,就回避不了“認知水平”。簡單的講,“認知水平”就是認識千變萬化的事物表象背後共同的“基本規律”和“本質”的能力。沒有對事物背後規律和本質的認識,則一切的“深刻認識”都無從談起。

說盡黃河只為水,既然把握事物背後的規律和本質是“認知”的核心,那我們就一定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弄清究竟什麼是規律,什麼是本質,它們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發現,並用於實踐(不能停留於費曼所說的,只關心“名稱”)。

我們首先來看看什麼是規律:哲學的解釋,規律是事物之間內在的聯絡,是現象中穩定的、深藏在事物內部的,具有普遍性的東西。只要決定規律的本質原因沒有消失,規律就必然會在一定條件下重複起著作用,並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規律=真理)。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可以透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規律也叫法則)。

這個解釋雖然準確清楚,但還不夠通俗易懂,不太便於理解應用。總結一下解釋“規律”的關鍵詞有兩個,一是“普遍性和相對的穩定不變,” 二是“決定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理解了這兩點,我們不論做什麼事,就要透過千變萬化的現象,去尋找普遍的、不變的規律,然後從規律出發,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規律決定著事物的發展趨向。只有找到了規律,並按規律行事,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我們想要的結果。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做任何一項工作,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量變到質變,曲徑通幽,好事多磨),要獲得好的結果,我們就必須在盡力選擇正確工作方向的前提下,耐心、認真、仔細的堅持。如果過程中遇到問題、困難,就馬上放棄,我們就不可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當我們知道了凡事都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就必須遵守“耐心認真仔細堅持”這個不變的規律(法則),而不必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而糾結氣餒,而是積極的,平心靜氣的,快樂的,想辦法努力作為,最終才有可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因為規律決定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所以我們如果不按規律行事,就幾乎可以肯定,我們做事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本質”,及本質和“規律”的關係:

本質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是一事物區別於它事物的基本特質,具有穩定性(不變)。舉個例子,比如“企業家”是以創造社會價值為出發點,“商人”則是以賺錢為第一目的。這是企業家和商人的本質區別。

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絡,規律是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前面講到,“只要決定規律的本質原因沒有消失,規律就必然會在一定條件下重複起著作用 ”。這就是說”本質”決定著“規律”,本質沒變,規律就不會變,本質變了,規律就會隨之而變。所謂:“本明則道通,道通則法明,法明則萬術生”。舉個例子,如做銷售的本質,就是做“信任”,有了這個“本”就可延伸出銷售的“道”,做銷售時,我們就不應該是急於直接銷產品,而更高明的應該是,首先“銷自己”,在取得客戶信任的情況下,才進入,“銷觀念,賣好處,買感覺”的環節。只要我們認可做“信任”,是銷售的“本”這個觀念不變,則銷售的過程,雖然表面上千變萬化,但都可緊緊圍繞,“銷自己、銷觀念、賣好處、買感覺”這幾個不變的環節展開。 這樣我們在銷售中(包括學習)就會做到舉一返三,一通百通,生出很多的“術”。而且我們的銷售工作還會顯得很有“章法” ,做到有條不紊,忙而不亂。從而達到我們常說的大道至簡,事半功倍(後面系列文章還有詳細的案例)。

特別說明一下,我們經常所說的“道” ,其實就是指的“規律” (萬物皆統一於道,道主宰萬物,萬物臣服於道。道的含義跟前面對規律的解釋一致);“本質”就是萬事求源的“源頭”,也是第一性原理的“一”,“本質”等於“源頭”等於“一”。聖經裡說:太陽裡從來就沒有新東西。我們一定不要被不同“學問”的表述搞複雜了,一定要弄清他們所指的本質,而不至於被一些“專家”所說的“知識快速迭代”給自己造成“資訊恐懼症”,產生焦慮和恐懼(把變的和不變的分開)。這點很重要。

許多人為什麼總是糾結痛苦、多於舒心快樂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應該能夠初步感受到,尋找事物規律和本質的重要,以及認知對我們工作生活的影響有多大。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生偏離,許多人總是喜歡糾結於一些“直觀”的結果表象,這也是讓我們常常犯一些低階錯誤,造成煩惱的根源。正象黃埔校訓所講:歷史反覆告誡我們,最基本,最簡單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而最基本、最簡單,最根本的東西;往往又是我們最容易丟失、偏離,甚至稀缺的。

把事情搞複雜簡單,把事情搞簡單複雜;“術”,知易行難;“道”,知難行易 。在接下來的系列文章裡,我會分享一些,我對思維、行為、創業、經營、管理、職場、學習、與人相處,溝通,人生的價值等一些領域的基本規律和本質的認識。同有緣人交流探討,一道去開啟一些事物的眾妙之門,領略事半功倍,大道至簡的快意;共同體會,尋找不變的規律,應對變化的世界。釋放恐懼,焦慮,感受幸福的愜意。

按規律辦事,事半功倍;違背規律,必遭懲罰。

歡迎評論區討論,虛心接受善意的意見。

萬事求源

20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