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論語》提倡的“以禮治國”還有借鑑意義嗎?

作者:由 王老師講歷史故事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10-31

以禮治國如何運用到課堂中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提倡的“以禮治國”還有借鑑意義嗎?

孔子像

傳統解讀: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深入解讀:道、德、禮、法的脈絡與變異

中國思想裡關於治國思想,有著一條脈絡,就是先以道治國;道不得,則以德治國;德不得,則以禮治國;禮不得,則為法治國。

古人論“道”,能大能小,廣、大、精、微。

《論語》提倡的“以禮治國”還有借鑑意義嗎?

伏羲以道

我們再看“德”,“德”似乎比“道”更容易看到一些,畢竟出現在人身上,有跡可循。

《論語》提倡的“以禮治國”還有借鑑意義嗎?

舜帝以德

我們再看“禮”,“禮”比“德”似乎又更容易看到一些,禮出現了具體形式。

《論語》提倡的“以禮治國”還有借鑑意義嗎?

儒家倡禮

我們再看“法”,“法”比“禮”似乎又更容易得到一些,法比禮更清晰,都出現了詳細條文。

《論語》提倡的“以禮治國”還有借鑑意義嗎?

依法治國

深入解讀:進化伴隨著丟失

孔子提出以禮治國的時候,正是春秋時期,道德淪喪,而要再恢復道德的地位,已經不可得,便只能提出一種代替方案,而這時候只有禮了。

禮與德相比,多了條文,少了內涵。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好比一個懂禮貌的人,卻不知道為什麼要懂禮貌一樣。

時間再推移,法與禮相比,則更可悲,練“廉恥心”也丟了。

能逃過法律制裁便是能耐,不會有絲毫廉恥愧疚。

深入解讀:世間準繩

《論語》提倡的“以禮治國”還有借鑑意義嗎?

準繩

法,可以看做世間的一條準繩,守法安然無事,違法必被懲罰。

禮,也可以看作一條準繩,守禮,則鄉里和睦;不守禮,則輿論施壓。

德,也可以看作一條準繩,有操守,則心安無事,無操守,則愧疚難當。

從孔子的禮法角度看,是為了促進品德的迴歸,可惜,事與願違;

這種大環境的迴歸變得日益艱難。促進的成果浮於表面,造成很多人的扭曲,滿口道德仁義,一肚子男盜女娼。

孔子的思想在效果層面,產生了扭曲:“幹壞事要找個好藉口”,從此開啟了很多中國人矛盾的性格之路。

深入解讀:我們不能做孔子第二

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發展,逆歷史潮流而行,只有悲壯和扭曲。

道德不見了,孔子要追回來,追著追著變了味。

在禮法消失的時代,我們依法治國的當下,再去追封建禮法,也絕無好果子吃。

我能想到的出路:更寬廣的視野才是出路,多學習有用的東西,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相信一切都會變好,畢竟現在的人比古代人更有視野和智慧,能找到更好的辦法促進法律與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