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作者:由 在藝App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12-23

何謂言方行圓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桑火堯說:“相較於北方,我更喜歡南方這種溫潤的感覺,溫度和溼度都很適宜。雖然因為工作原因而留在北京,但我也會頻頻往返與兩地,朋友們都說,我的工資幾乎都花在路費上了... ...”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創作中的藝術家 桑火堯

桑火堯是紹興上虞人,對江南水鄉景與物的眷戀,在與他的交談中時刻都能感受的到。他說,地域性對於一個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上的影響太大了。的確是這樣,在他的創作中,他給予水墨在絹上最大限度的自由,因為水的流動性會給畫面帶來無限的可能,而江南溼潤的空氣為這種可能性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同時“水”這一元素所有的特徵也都體現在了他的作品之中,可以說是其創作的靈魂之所在。畫面中色塊的層層疊加,猶如水面微波盪漾的光影,給人帶來無限的光明和希望,即使在他所創作的巨幅作品面前,你也不會感覺到任何壓迫感。他把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巧妙的轉化為一種內在的力量,像水一樣流淌到人的心裡,潤物細無聲般的慢慢弱化所有的情緒,使觀者感受到一種平靜和安詳。

正如藝術家本人所言:“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像大海航行中的燈塔,給人帶來光明、希望,同時也可以撫慰人的靈魂,讓人變得寧靜。”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桑火堯,《千重境》,絹本水墨,546×218cm,2016

境象空間的迴響

除此之外,桑火堯在藝術創作中,立足東方哲學思想,集宋元繪畫藝術之精髓,經過二十年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

境象主義藝術觀和方塊積疊的方法論

,併成為其作品極具辨識度的藝術語言和繪畫符號。

中國人講“無規矩不成方圓”,”方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理性的、剋制的象徵,但在為人處事上又講“八面圓通”、“ 言方行圓”等。桑火堯將東方哲學中這一矛盾觀融入到其水墨創作中,利用水墨自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隨意性去對話畫面中方塊形的筆觸,展現出一種控制與反控制的

對抗性力量

,同時在這種力量的催化下,形成猶如中國陶瓷自然裂變的畫面效果。而積墨法則受“米家山水”的影響,特意減弱傳統水墨中

“線”的禁錮

,而凸顯墨色在堆積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層巒疊嶂的飄渺感,並將觀者帶入到一個神秘、崇高、深邃而又靜謐的空間,這也正是藝術家所提出的“境象主義”藝術中的審美語境。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境象主義-桑火堯作品展”現場,龍美術館,2019

此次在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辦的“境象主義-桑火堯作品展ㆍ上海”,共展出52件作品,包括繪畫、裝置以及新媒體等形式,其跨度為二十年,這次展覽可以說是對藝術家所提出的“境象主義”藝術觀的完美詮釋。作品《千重境》墨色深重,其深邃而又寧靜的厚重感充斥著整幅畫面,而作品中間若隱若現的微光帶來的神秘色彩,讓觀者產生無限的遐想,引人入勝彷彿被帶入到一個多維度的空間之中。而裝置作品《二十四史—關於時間與空間的迴響》由24塊方形焦木組成,而木塊雖被燒焦但年輪紋路依然可見,它是生命痕跡的見證者。“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是歷史的見證者,藝術家以此來命名也是因為二者擔負著同樣的使命。世間萬物即使隨著時間的更迭消失了,但是卻會在時空中

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

,被記錄、被感知,就如同被燒焦木塊上的年輪,隨著木屑的脫落卻愈顯清晰,過去所發生的一切,一定會

在某個特定的時空中作出迴響。

而此次展覽由著名國際策展人格雷ㆍ楊森(Gregor Jansen)策展,桑火堯認為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東西文化理念相碰撞的機會,他會從一個不一樣的切入點去理解和認識這些作品,最後展覽也會呈現給觀者一個不同的視角。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境象主義-桑火堯作品展”現場,龍美術館,2019

藝術不破不立

在 藝:

這次展覽您主要想表達一種怎樣的藝術觀念和思想?

桑火堯:

作為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在知識構建和作品的表達形式上

必須是豐富多元的

。自1998年以後,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從傳統水墨走向當代性水墨的轉變,如今,轉眼二十年過去了。那麼這次展覽是我二十年以來對“境像主義”藝術觀和方塊論相結合的一個探索的總體呈現,“境像主義”既是我創作時的思維方式也是我所提出的一種藝術觀念。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桑火堯,《恆 0。9》,紙本水墨,122×122cm,2003

在 藝:

“境象主義”的主要內涵是什麼?想要向大眾傳達出一種怎樣的情緒呢?

桑火堯:

我的“境象主義”作品裡面是沒有形的存在,只保留東方那種虛無的空間感覺,但

空間裡邊是有觀念性的

。這種觀念是我這一代文人和藝術家要表達的形而上的思辨性。同時我也希望給觀者提供一種精神上的食糧,讓他們能夠在作品當中更好的改變自己對藝術、對人生、對社會的這種理解和看法。希望我的作品可以給他提供一種心靈上的交流。當你快樂的時候能夠看到我這裡邊是千山萬水有很多情緒所在,痛苦的時候也會給你調節一下,讓觀者感覺似乎裡邊有點兒光、有希望。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創作中的藝術家 桑火堯

在 藝:

在您的藝術創作中是否有嘗試去打破傳統藝術中的一些禁錮?

桑火堯:

中國傳統水墨畫中講求用線,書法也是用線來表現的,從北宋開始,中國文人畫中的線性文化有書寫性、寫意性。線當然是很好,但是有沒有其他可能性呢?

藝術不破不立,只有破了以後才有可能性

,而這根線也一直是統治和禁錮了藝術的轉型。所以,

我要把這個禁錮打掉

,用方塊來替代這根線。所以我的作品每一張都是從一個方塊開始的,而且方塊基本上都差不多大小。

在 藝:

作品中“方塊符號”的創作理念是什麼?

桑火堯:

我的“方塊符號”也是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說天圓地方,中國漢字是方塊字,易經八卦、六十四卦,卦相都是方形的,不是隨意什麼形狀都可以的。同時中國很多的空間一眼望上去也都是方形的,中國有句話叫: “無規矩不成方圓”,方形是有稜有角,是一種很堅硬的,有規矩的形狀。另外,我作品中的塊面其實是用工筆暈染方式來畫的,並非以一筆代之。在南方創作的好處就是,一筆下去,墨會慢慢幹,在這個過程中水墨有一個控制和反控制、規矩和自然性的關係,在水墨自然生髮中,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瓷器中叫窯變,水墨亦是如此。墨在紙或絹上,你會感覺它在動這個過程中會

產生不可預知的結果

,也是我的作品中具有生命力和靈動性的地方。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桑火堯,《世界的希望-1508》,紙本水墨,398×398cm,2015

一半靠悟性,

一半靠“天意”

在 藝:

藝術家的創作跟其所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係嗎?

桑火堯:

太有關係了,我是紹興上虞人。紹興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是很多的,其實這個是跟環境有關係的。當年王羲之、謝安,包括明朝的徐渭以及陳老蓮都在紹興這個地方隱居過。

一方水土培養一批藝術家

,藝術家其實是一半靠自己的悟性,還有一半是靠“天意”,這個“天意”就是環境,當然不是說別的地方不能產生偉大的藝術家,但是半部中國美術史,基本上是以江南地區的藝術家為主的。

在 藝:

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筆墨在您的作品中是怎樣體現的?

桑火堯:

在傳統繪畫中,我們講墨分五色,那在我的作品中墨色的運用也是非常注重其豐富性的。同時,在創作中,我也喜歡用

淡墨入畫

,很多人看到我的作品時,會覺得有些地方墨色偏青,但其實用是一種墨色,因為用筆的不同會造成墨色在畫面上呈現出來的色調產生差異。我的一件作品通常要畫一個多月的時間,所以,用墨一遍一遍的疊加,在這個過程中,墨色的豐富性就表現出來了。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桑火堯,《雲之上》,絹本水墨,546×218釐米×3,2018

在 藝:

不同地域的水與墨調和後,因為水質的差異會造成畫面中的墨色有所不同嗎?

桑火堯:

有不同。黃河水、長江水、西湖水、喜馬拉雅的水我都用過,這裡面因為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不同都會使得水的顏色會有微妙的變化,比如黃河水,因為裡面的礦物質元素而造成了水是黃色的,而純粹的黃河水即使不調任何顏色直接畫在紙或絹上後也會出現不同層次的色相,所以在與墨調和後的墨色肯定也是不同的。再比如說喜馬拉雅那種礦脈當中出來的水,水質會比較硬一些,將它與墨調合後在絹上呈現出來的感覺與沉靜的西湖水調出來的色相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

水本身也是墨的一種

。那麼在中國水墨畫中,水可做文章,墨可以做文章,水和墨合在一起各種濃淡不同的比例可以做文章,水和墨裡邊不同的元素,不同的金屬和其他礦物質可以做很多的文章,所有的這些因素最後成就了畫面中墨色的豐富性。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桑火堯,《理想的世界》,絹本水墨,398×1090cm,2019

大海中的燈塔

在 藝:

您的作品中色塊模糊向周圍擴散的過程中體現了一種張力,這種力量讓我想到了羅斯科的作品,您是如何理解他的作品?他是否對您的藝術創作有一定的影響?

桑火堯:

首先,我認為羅斯科的作品所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悲憫的情緒,悲愴的元素會比較多,這跟他個人的人生經歷和大的社會環境有關係。我的創作始終堅持從東方根性文化出發,更多想表達的是希望、一種正能量的情緒,以及高山仰止的狀態,最終實現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像大海中的燈塔,對觀者具有一定的指引性,能

夠撫慰人的心靈

另外,我很崇拜羅斯科,他雖然對我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卻有殊途同歸的感覺。這次展覽中,我創作的一件作品其主要用意是在

向羅斯科致敬

。藝術是無國界的,中西方文化在某個時刻總是會由於不同的契機而相互交叉或相互交融。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桑火堯,《浩瀚宇宙》,絹本水墨,360×360cm,2017

在 藝:

當代水墨藝術家需要具備詩書畫印這方面的素質嗎?

桑火堯:

詩書畫印是古人在藝術創作中的基本要素,但是作為當代水墨藝術家不一定非要具備全部詩書畫印的能力,但他一定得具有非常深遠的文化思想和藝術思考以及全新的藝術觀念,

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思考的東西一定是深層的

,基於本國的以及世界的文化思考,同時又有自己獨特而又強大的個性和麵貌。一位藝術家具備詩書畫印的能力,說明其內涵和文化修養是豐富的、全面的,這個對於藝術創作來說具有很大的幫助。

在 藝:

您認為在國際語境下,當代水墨在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麼樣的?

桑火堯:

我覺得未來中國

水墨應該是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的主流。

今天,在這個東西文化交匯的時刻,具有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的藝術作品就顯得更加重要了。中國水墨具有東方獨有的個性,是屬於我們

民族根脈血液裡的精神所在

在 藝:

您希望您的作品最終的歸宿是在哪裡呢?

桑火堯:

我認為他們是屬於大眾的,屬於整個社會、整個民族的。我希望能夠讓國際藝壇可以認可中國當代水墨在國際當代藝術中的地位。

在藝·對話 | 桑火堯:破而後立,方見境象

桑火堯

桑火堯,1963年生。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畫院副院長,境象主義藝術的創導者,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畢業,獲碩士學位。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重要機構收藏,並被中國杭州G20峰會主會場、中國上海進出口商品博覽會主場館永久收藏與陳列。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10月26日,藝術家桑火堯與策展人格里格·楊森就此次展覽進行了深入的對談,剖析了中國藝術當代性以及國際化轉型的可能性,為大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END-

採訪:苗晶

文字:苗晶

編輯:苗晶

圖片提供:龍美術館,在藝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