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政治裹挾下的“客觀”:蘭克史學的政治化傾向

作者:由 青樓大茶壺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2-17

蘭克認為什麼是歷史

文|青樓大茶壺

政治裹挾下的“客觀”:蘭克史學的政治化傾向

利奧波德·馮·蘭克:近代客觀主義歷史學派之父

一、蘭克史學中的政治化傾向

德國史學家

蘭克

創立的蘭克史學是19世紀

德意志

的重要史學流派。蘭克史學強調

客觀公正

的態度對待史學,歷史學家應如實地反映歷史,重視第一手史料,考察史料的真偽,真正發揮史學的批判功能和教化作用。蘭克史學一度在歐美成為

主流學說

,也是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客觀、公正歷史觀的

典範

但是,蘭克史學的“

客觀

”實際上有著較大的侷限性,許多思想存在著明顯的錯誤和問題。 首先,蘭克史學認為,史學家的主觀因素不應該影響對史料的解釋,史學家應將重點放在記錄歷史,排斥理論、解釋的作用。這一觀點限制了史學家表述史學觀點的自由,不利於

歷史學的多樣化發展

,同時也與蘭克史學強調的史學

批判

教化

功能存在衝突。 其次,蘭克史學主要研究政治史,描繪國家和民族的政治變遷,經濟、文化等歷史層面被忽略或轉移到次要地位,並且

忽略

了民眾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這就使得歷史研究限於政治甚至“

英雄人物

”的政治,存在著片面性。

但是,如果結合蘭克史學產生的社會現實,就會發現這些觀點

實際上

符合當時

普魯士政府

的現實要求。歷史記載中對理論解釋的排斥,卻恰好有利於當時普魯士政府對

自由思想

的控制,減少知識分子借史學

傳播自由、民主觀點,強化了專制主義統治

。對政治史的重點記載,在客觀上有利於強化政治宣傳,對於普魯士渲染民族主義、激發民族情緒。也就是說,蘭克史學中存在著某種政治化傾向,在當時直接為普魯士社會現實服務;在向英、法、美傳播的過程中,這些

現實政治

的痕跡則保留下來。

蘭克史學中反映的

政治化傾向

,損害了歷史學的

獨立性

自由性

。與其標榜的“

如實直書

”觀念相違背。但是,這一政治化傾向又不是憑空產生的,必然深刻反映著要研究蘭克史學中何以出現這種政治化傾向,則

必須深入

探究其創立者——

蘭克的史學思想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政治裹挾下的“客觀”:蘭克史學的政治化傾向

蘭克著作《拉丁與日耳曼民族史》

二、蘭克的早期史學思想:以《拉丁與日耳曼民族史》為例

首先必須指出

,蘭克早期作品中反映的史學思想,

並沒有

明顯反映出與普魯士政治結合的特點。我認為,蘭克後期的史學思想可能發生了轉變,在一定程度上

保留客觀治史態度

的同時,更多反映普魯士政府

強化民族主義思想

的需要,從而使蘭克史學發生了轉向。

1824年,蘭克寫作了

《拉丁與日耳曼民族史》

(又稱《拉丁與條頓民族史》),一舉奠定了其史學地位。該書將歐洲的六個民族分為

"拉丁民族

“和”

日耳曼民族

“,並探討民族間的遷徙和發展過程。

受到歐洲史學中重視政治史傳統的影響,該書仍以反映政治、軍事格局為主題,但也並非一味地對政治史的論述,不乏對經濟史等方面生動形象的描寫。如:

”雖然這些公民擁有極大的財富和權力,但他們尚未放棄原來的工作或貿易,也沒有減弱生活中固有的嚴格等級制度。……這些人將絲綢製品進口到西方,又將羊毛製品出口到東方,從而服務於全世界的貿易需求。“

同時,《拉丁與日耳曼民族史》中,雖然沒有特定的評述性的語句,但是仍然能從其中的語句、用詞中感受到作者的價值判斷和對作者好惡的直接表達,而這與蘭克史學後來否認史學家主觀因素作用的觀點形成衝突。例如:

”雖然我們的斷言並沒有太多的證據支援,但中世紀的各個民族經常單獨行動給。他們甚至經歷了更偉大的、更需要智力的運動,這些事實就能夠證明我們民族內部的團結。“

透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拉丁與日耳曼民族史》作為蘭克的早期作品,相較後來的蘭克史學諸多代表作,寫作手法、反映的史學思想等有著較大差異。對於這一差異,不應該武斷地認為是蘭克早期史學思想的稚嫩所致,而是應該看到蘭克史學思想中的重要轉變程序。

政治裹挾下的“客觀”:蘭克史學的政治化傾向

普魯士的王朝統一程序

三、蘭克史學思想發生轉變的內因和外因

蘭克史學思想的轉變,與蘭克的

個人經歷

有關,更與

社會現實

、普魯士的

專制主義

對外擴張

程序有著密切聯絡。

首先,近代普魯士(乃至整個德意志地區)保留著較多的

封建傳統

。受德意志長期分裂影響,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傳統;德意志地區雖然發展了資本主義,但資本主義發展並不充分;許多地區的資產階級也往往與上層封建貴族形成聯合,如普魯士的

容克地主

。在這一環境之下成長起來的蘭克,自然也深受傳統觀點的影響。

蘭克出身於

中產階級

家庭,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由於《拉丁和日耳曼民族史》的成功,蘭克聲名大噪,1832年,他被命令創辦雜誌

《歷史政治評論》

,用於反擊民主觀點之武器;又於1841年被任命為”

普魯士國家史官

“,獲得了極大榮譽。在普魯士傳統的社會結構中,蘭克無疑是一名成功者,與普魯士政府關係密切,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也就越發突出。

同時,19世紀世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風起雲湧;1830年法國的”

七月革命"

,以貴族和教士為代表的保守勢力嚴重削弱:1848年,德國境內更是直接爆發了

革命

,民主派對傳統的德意志整個格局形成強烈衝擊。革命的爆發使得蘭克對民主、自由等資產階級激進思想產生了某種

畏懼感

18—19世紀,普魯士在德意志諸邦中崛起,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迅速擴張。到了19世紀中期,普魯士已經成為德意志第一大邦,並且透過王朝戰爭加速德意志的統一程序。當時,已經有很多人把德意志統一的希望寄託在普魯士上,普魯士政府仍然需要一套“

合適的

”歷史體系,使得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思想

深入人心

,為普魯士的王朝戰爭乃至未來的侵略擴張程序提供支援。自然,以俾斯麥為首的普魯士政府上層將目光瞄準到了蘭克等與普魯士政府聯絡密切的

精英知識分子

之上,不斷向其施壓,希望能借知識精英之手向大眾灌輸民族主義思想,減少統一過程中的阻力。普魯士的專制統治,也沒有給史學界留下多少自由發展的空間,許多歷史學家和史學思想都受到普魯士政治的強烈影響。

下來,普魯士學派也對蘭克史學形成了衝擊。普魯士學派由

德羅伊森

等人推動建立,在19世紀很有影響力,與蘭克如實反應歷史的思想相反,強調歷史學研究的重點在於史學家的“

理解

”,史學家可以為了現實政治篡改歷史,實際上為普魯士的

侵略擴張

服務。普魯士學派的思想同樣符合普魯士政府的實際需要;為了闡述自己的觀點,與之相抗衡,蘭克不得不同樣依附於普魯士政府,對自己的治史方法進行的一定程度的

改造

在蘭克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普魯士政治要求的綜合影響作用下,蘭克的史學思想發生了轉變,從原本“客觀、公正記述歷史”的思想開始尋求與普魯士政府妥協。在19世紀中期,這一思想的轉變達到了頂峰;蘭克的著作涉及的時代與現實更為接近,同時還不忘在增補、撰寫史籍的過程中,

大力渲染民族主義觀點,以配合普魯士的統一程序。

受其影響,蘭克史學中也出現了明顯的政治化的傾向,一定程度上為普魯士的政治要求服務。後來,

隨著普魯士統一程序的完成和蘭克史學的向外傳播

,蘭克史學逐漸脫離了普魯士政治實際,但仍保留著一些

政治色彩

,反映為蘭克史學觀點中的某些

衝突

謬誤

政治裹挾下的“客觀”:蘭克史學的政治化傾向

普魯士國徽

四、小結

綜上所述,蘭克史學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與。一方面,在當時的普魯士,

專制主義政治高度發展

,許多知識分子與政府聯絡緊密;另一方面,普魯士採取

積極擴張的國家戰略

,需要建構起符合其需要的歷史學,為其對外擴張提供

思想宣傳

蘭克本人也不能獨善其身,在其推動構建之下的蘭克史學,最終與普魯士的政治現實達成了某種妥協,最終形成了更具政治化、現實化傾向的蘭克史學。然而,這一妥協也最終成為了蘭克史學發展的桎梏,蘭克史學僅僅依靠政治史解釋歷史問題,忽視了歷史各方面之間的聯絡,導致有些看法過於單一片面,影響了其歷史價值與傳承。

在20世紀,

歐美新興史學

的出現對蘭克史學的種種問題提出了

批判

,推動了歷史學的新發展;但是,在

擺脫

了普魯士的政治需求影響之後,蘭克史學中

客觀公正

、如實記錄的思想核心

愈顯珍貴

,在西方新史學思想中,這一思想得到

繼承

發展

。蘭克史學的發展歷程,也

反映

著史學思想的發展:史學受到社會現實影響和史學家個人史觀的不同,又有著

獨特

的表現形式;但史料

真實

、理性

客觀

等傳統的治史精神仍然是史學發展的

主流

。探討蘭克史學在產生過程中受到普魯士政治的影響而發生的轉變,對於研究19世紀中期普魯士的政治、思想格局也有著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