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魯迅雜文,常常劍走偏鋒,是刻意的偏激,卻有思想的深度

作者:由 青霞人文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4-10

劍走偏鋒是成語嗎

閱讀魯迅的雜文及其他文學作品,有一個問題不能迴避,就是魯迅文章中的偏激性,有人以為魯迅太偏激,立論不能全面,或者中允,由此,有人抨擊魯迅的刻薄成性。如何看待魯迅雜文的偏激呢?

魯迅雜文,常常劍走偏鋒,是刻意的偏激,卻有思想的深度

魯迅立論喜歡劍走偏鋒,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決絕,不妥協。如他說,“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年,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製仙丹,全部踏倒他。”

魯迅的偏激有歷史語境的原因,不能脫離具體語境而看這些似乎偏激過頭的話。

魯迅文章的偏激性也基本是魯迅思想深刻性的表現。這個偏激不是思想上,認識上的不到位,而是刻意的偏激。

魯迅曾說,“要面面俱到,是能夠這樣使自己變成無價值。”意思就是說,立論面面俱到,都照顧到了,其實就是無價值了。

魯迅雜文,常常劍走偏鋒,是刻意的偏激,卻有思想的深度

魯迅曾批判中國人,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這句話裡的中國人所指其實是一部分甚至是極少的部分,這一部分人很壞。但魯迅就是不喜歡面面俱到,因為那樣就沒有批判的價值了。有人就說中國人也有好人啊,或者大多數是好人啊。這樣說沒錯,卻乏味而平庸,難以驚醒那些麻木健忘的人們。

所以魯迅故意以偏概全。這是魯迅式的深刻的偏激。比如在《狂人日記》裡寫道:這歷史沒有年代,看了半天,在仁義道德的字縫裡,發現兩個字,吃人。何其偏激,何其深刻!

魯迅曾說過不讀中國書,是完全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嗎?不是。這是魯迅的憤激之語,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魯迅還在努力反封建的苦鬥之中,有人卻提倡尊孔讀經了,這些復古的思潮魯迅是反對的,因為舊的吃人的封建文化還沒有完全打到。魯迅要讓青年們學習新東西,接受現代文化的新內涵。魯迅的對中國書的全盤否定,不是徹底的拋棄,而是在特殊的時代強調要學習更新的東西。

魯迅雜文,常常劍走偏鋒,是刻意的偏激,卻有思想的深度

事實上,魯迅在一篇著名的雜文《拿來主義》中,就表明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剔除糟粕,吸取精華。魯迅絕不是搞全盤否定的虛無主義者,他對中國文化做了精深的研究和整理,是取得了成績的,如他的著名學術著作《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偏激性還有一點就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就是抓住批判物件的破綻醜惡等,一擊致命。如魯迅抨擊著名學者梁教授,給他一個名稱,“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一傢伙就把梁教授擊倒在地,狼狽不堪,原形畢露。這樣的偏激,不是思考不夠,而是高超的論辯藝術,寸鐵可以致命。

魯迅雜文,常常劍走偏鋒,是刻意的偏激,卻有思想的深度

魯迅不喜歡所謂公允持平的腔調,他認為中國人性情總喜歡調和折中。所以,必須以決裂的態度來打破這樣子的妥協、守舊、惰性。

魯迅的批判性是鋒芒畢露,一針見血的。看起來常常劍走偏鋒,其實有深意、有思想、有智慧。閱讀魯迅雜文,需要定力和一定的思想知識的儲備,但只要讀進去,會有很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