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朔縣年俗雜憶——開門接福

作者:由 朔州資訊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4-24

抱柱什麼意思

爆竹聲聲辭舊歲,梅花點點迎新春。除夕的旺火焰起來,喜慶的鞭炮響起來。吃罷烤旺火饃饃、喝了糖滾水後,新年的鐘聲早已敲響了。如果嚴格地按照時間節點來說,除夕之夜過了零點,就是第二天的初一了。可在朔縣人的時間觀念裡,初一是從天亮以後的清晨開始的。

初一是新的一年的開始,人們無不對新年寄予了美好的期盼和憧憬。於是留下了“開門接福”的講究。

“開門接福”自然是離不開“門”的。這裡的“門”一般指的是平房院落的大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朔縣城裡的居民住的還是清一色的平房,不少人家還住的是獨居的四合院。不管是獨居院還是雜居院,都是有大門的。新中國成立前,朔縣城裡老財人家的幾進幾齣的大院隨處可見,但凡是這樣的大院,起脊的門樓是一家賽如一家的,不僅有前後抱柱,而且有雕工細膩的磚雕石雕等裝飾。我小時候,這些大院的大門十之七八還存在,只是椽木和大門的油漆早已斑駁不堪了,但昔日的氣派和神韻依稀尚存。據我爺爺說,過去老財人家的大門多數是硃紅的顏色。尚“紅”是中國人的傳統,“朱門酒肉臭”反映的是唐朝的現實,朱門竟成了富貴人家的代名詞。

新中國成立後,朔縣人先後在城裡改建、修建、新建了部分院落,大門雖說不再講究什麼高大氣派,但也建造得嚴整好看,油洗的同樣也是紅噴噴的。

過去的大門,一般是外面能上鐵鎖,裡面的兩扇門各自安裝著一個木栓,中間預留一孔,大門合上後,用一根結實的木柄插在孔中,大門也就隨之關得結結實實了。關大門的這個機關人們就叫做“插關”。

除夕夜晚,朔縣人的大門一般不上“插關”,其講究是要給神留門。據傳說,大多數的“神”在人們焰起旺火、響完爆竹後也就早早地歸位了,但也有個別的“神”不喜歡搶先或被其他事情絆住了腳而遲歸的。若把大門關結實,豈不前功盡棄,功虧一簣?因此,這大門是萬萬不能上“插關”的。還有一點是,家有青少年的,除夕之夜往往是在外人家裡熬年的,後半夜或是回家,或是回家取東西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家長留門是為了娃娃的出入方便。

也許有人會問,到底是給“神”留門呢,還是給人留門呢?兼而有之吧。

記得七八歲的時候,每當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剛麻麻亮,我們兄妹還在睡夢之中,父親一個人就早早地從炕上起來了,開始“刷拉刷拉”地清掃夜晚響炮後留下的紙屑、炮爪爪等垃圾,然後裝到籮頭裡。隨後把兩扇大門開得展展攉攉,再把大門外的屬於自家門前的道路清掃一遍。諸事完備後,先響一串鞭炮,再響三個大麻炮。據說這就叫“開門接福”,也有人叫“開門見喜”,還有人叫“開門大吉”。叫法雖不同,但是一個意思。

睡夢中的我,當時自然不知道父親在初一大清早的這些行動,之所以能有上面的敘述,是因為在我長大以後,學著父親的樣子也這樣做。

初一“開門”開的是全年的喜慶之門,接的是全年的幸福之福。因此,朔縣人過去大都和我父親一個樣,都是大清早“開門接福”的。

聽到父親開始清掃院子後,母親也一骨碌爬起來,開始生火燒水、燒爐子、擦抹鍋臺和櫃頂。等水燒開後,家裡的溫度也上來了,暖融融的。這時,父親接福的程式也做完了,笑嘻嘻地呵著雙手回到了家裡,喊我們兄妹起炕。那時,我弟弟還小,三四歲,身子又單薄,母親極是疼愛。因此便對父親說:“你是喊叫啥呢,天還沒亮哩,讓娃們再睡會兒哇。”經過父親這一喊叫,我和兩個妹妹高興地開始穿昨天的新衣裳。

等母親給弟弟穿好衣裳後,天已經大亮了。

安頓好弟弟後,母親忙著開始燒第二鍋水。前一鍋燒的水都灌在兩個暖水瓶裡了,這一鍋是準備煮餃子的。

母親把一盆熱氣騰騰的餃子端在炕桌上後,窗外的一輪紅日已經露出了一個小臉蛋。

“哎呀,先別吃哩,趕緊讓你大大再響個大炮哇,忙得都忘了響個炮啦。”

“咚——當——”一聲炮響,歡歡兒吃餃子吧,裡邊可有“鏰鏰”哩!

大年初一“開門接福”,雖說程式簡單,但意義重大,因此,朔縣人大都和我父親一樣,早早地起來“開門接福”。當然,也有遲起的人家,不過,無論起床多遲,開門接福是必須做的營生,因此一個早晨乃至一個上午天空中都瀰漫著火藥的幽香。

住進樓房以後,程式更簡單了。勤謹一些的人,或許會跑出樓道,開展樓門,響一串鞭炮和幾個大炮,歡天喜地接福到家;懶惰一點的人,可能連樓門也不願意下了。

“禁燃禁放”後,炮不能響了,程式也就沒有啦。似乎只剩下吃餃子了。吃餃子有啥不好,同樣是“開門接福”哩。(陳永勝)

[編輯:馮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