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襲取大寧:建文帝換將攻北平,朱棣兵不血刃收編朵顏三衛

作者:由 威言曉史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4-28

朱慈照為何被發現

襲取大寧:建文帝換將攻北平,朱棣兵不血刃收編朵顏三衛

建文元年的那個夏天異常炎熱,八月的京師似乎依然籠罩在盛夏的燥熱之中,人們根本感受不到轉秋的涼爽,夜晚的皇宮裡始終燈火通明,宮娥和宦官行色匆匆,他們可能已經得知了滹沱河之戰的結果,但沒人敢公開談論。

朝廷本來以為任用功臣宿將耿炳文便能高枕無憂,沒想到滹沱河之戰一戰,朱棣以少勝多,擊潰了耿炳文的13萬大軍,僅被陣斬的就多達3萬餘人,溺死河中的更是無法計算。

建文帝朱允炆單手倚靠著御書房的御座,他本想坐下,但很快又站了起來,不知道是天氣太熱了,還是心中焦慮不安。直到齊泰、黃子澄等人進殿叩拜後,建文帝才鬆了一口氣,但依然急忙問道:“今奈何?”

黃子澄等人早就猜到了皇帝的憂慮,也想好了應對之策,否則不會深夜入宮。黃子澄首先告訴建文帝“勝敗乃兵家常事”,朝廷富有整個天下,兵源、錢糧取之不盡,一次的輸贏根本不值得擔心。緊接著,“前不遣長興侯而用曹國公,必無此失。”一句話便把戰役失敗的責任全推給了耿炳文,建文帝遂決定換將。

襲取大寧:建文帝換將攻北平,朱棣兵不血刃收編朵顏三衛

一、建文帝換將

曹國公是何人?

大明王朝的第一任曹國公李文忠是太祖朱元璋的外甥,雖然是皇帝的親屬,但李文忠卻是明初赫赫有名的戰將,在平定江南和北征塞外的戰爭裡有相當搶眼的表現,而且他是耿炳文的頂頭上司,言外之意是說耿炳文雖是老將卻只有偏將履歷,自然不能指揮當下的大戰。不過,如今的曹國公卻不是李文忠,而是他的兒子李景隆。

李景隆,字九江,洪武十九年承襲曹國公爵位,太祖常命他到湖廣、陝西、河南等地練兵,後因功進掌左軍都督府事,官至太子太傅。

太祖駕崩時,李景隆才28歲,由於他曾教導朱允炆軍略,兩人關係非常親密,朱允炆繼位後,李景隆與齊泰、黃子澄都是建文帝的心腹,在朝中的影響力遠超長興侯耿炳文,他所得到的讚譽和權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年紀。

建文元年八月,建文帝召還耿炳文,改以29歲的李景隆為徵虜大將軍,領兵50萬討伐燕藩。

襲取大寧:建文帝換將攻北平,朱棣兵不血刃收編朵顏三衛

這一決定公佈後,不少人感到詫異,特別是燕王朱棣,為什麼建文帝要任用毫無實戰經驗的李景隆?其實,建文朝廷雖然沒有多少功臣宿將可用,但是年輕一代中也有不少軍事經驗豐富的才俊,比如盛庸、平安、徐輝祖,他們都曾在軍中歷練,其中徐輝祖還是魏國公徐達之子,同樣也是將門之後。

事實上,任用李景隆不僅是因為黃子澄的舉薦,也是建文帝自己的想法,因為不光李景隆沒有實戰經驗,建文帝自己也沒有執政經驗。對建文帝來說,當前的混亂局勢遠超他的能力,很多事情讓他拿捏不定,所以只能請齊泰、黃子澄幫忙,在任用軍事將領這一問題上,建文帝的選擇標準更多的是“能否信任”。

耿炳文、徐輝祖顯然都不符合這個條件,一來耿炳文年事已高,征戰之事恐怕是力有未逮,健康狀況也令人堪憂;二來徐輝祖是燕王的妻弟,建文帝擔心燕王會策反徐輝祖,畢竟燕王妃徐氏與徐輝祖的關係很好。當然從李景隆自身來看,他是建文帝的老師,又專職練兵,學生通常是非常信任老師的,自然認為李景隆是統兵的專家,所以李景隆比耿炳文、徐輝祖更合適。

九月,新任大將軍李景隆帶著建文帝的期許奔赴前線,當即收攏耿炳文殘部屯駐河間,前後約

50

萬人馬。客觀的說,李景隆並非素不知兵之輩,他也精通兵法,只是沒有在實戰中鍛鍊過,也沒有在實戰中被人指導過,開局就要統領

50

萬大軍,確實有點強人所難。

不過李景隆開局的第一步棋卻下得很合理,他判斷燕軍兵力不過

5

6

萬人,北線的山海關和松亭關都還在朝廷手中,南線的真定又沒有被燕軍攻下,所以朱棣依然面臨南北兩線作戰的窘境,所以合理的戰略是南北夾擊。因此,李景隆命令江陰侯吳高、都督耿瓛等引遼東軍馬圍攻永平城。

襲取大寧:建文帝換將攻北平,朱棣兵不血刃收編朵顏三衛

永平是北平連線松亭關、山海關的樞紐,丟了它就等於丟了北平的門戶,燕軍不可能不救援,一旦燕軍東進救援永平,那麼朱棣的老巢北平不就空虛了?屆時,李景隆再提兵

50

萬北伐,還愁打不下一座空城?

二、燕王的自信

李景隆這邊算盤打得很好,燕王朱棣那邊卻不著急。在朱棣看來,李景隆不過是“趙括”之流,和自己根本不在一個層次,遠不足慮,但是燕軍將士一聽曹國公李文忠之子領兵,而且兵力還有

50

餘萬,心裡害怕也是人之常情。

朱棣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洞悉人心,他在戰前召集諸將,分析了當下的局勢,並坦言李隆基有“五敗”:

1、朝廷軍隊紀律渙散、人心各異,難以形成戰鬥力;

2、幽燕地區天氣寒冷,朝廷軍隊多來自南方,不習慣在寒冷地區作戰;

3、李景隆急於建功,貿然深入燕軍腹地,未派兵控制險要地區;

4、李景隆志大才疏且素無威望,在軍中號召力不足;

5、李景隆為了樹立權威,剛愎自用,不肯採用他人正確的建議。

朱棣用當初韓信和劉邦的對話分析道:“漢高寬洪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為用,不過能將兵十萬,惟韓信則多多益善,李九江何等才能,將兵五十萬,誠可笑。”

不過,五敗歸五敗,如果不能採用正確的迎戰策略,燕王仍然有可能失敗。因此,燕王又一次採用了自己的“進攻”策略,即是放棄堅守城池,迅速出兵驅逐包圍永平的遼東軍隊,然後再南下迎戰李景隆。

這不是正中李景隆之計嗎?

事實上,朱棣認為北平和永平比起來,永平的危險更大一些,一是因為永平城池的防禦能力比不上北平,二是永平城的守軍人數也不足以抵擋遼東軍隊。因此,不救永平,永平肯定丟失,但不守北平,北平卻未必失守。

朱棣為什麼對北平城如此有信心?

北平,即元朝大都,佔地面積約

35

平方公里,城外護城河深度約

3

5

米,寬度

30

50

米,城牆全長

23

公里,牆高約

13

米,牆面寬16米,牆底厚

20

米,共有城門

9

座,角樓

4

座,水門

3

處,樓塔

172

座,雉堞垛口萬餘。另外,北平城外的盧溝橋也能築起一道防線。

襲取大寧:建文帝換將攻北平,朱棣兵不血刃收編朵顏三衛

很明顯,李景隆要攻克北平城,首先要佔領盧溝橋,同時還要填埋幾十米的護城河,然後才能攀爬十餘米的城牆,但是由於北平城牆有

23

公里之多,要全面包圍北平,李景隆只能分兵

9

座城門,全線鋪開兵力,人手上便顯得有些緊張。再加上北平城人口數十萬,百姓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肯定積極響應朱棣的徵召,可以說是撒豆成兵,表面上是空城,實際上卻不是。

帶著“北平必不失守”的自信,燕王朱棣率領

6

萬主力傾巢出動,直奔東側的永平城,臨行前把守城大任交給了長子朱高熾,由於朱高熾是世子,朱棣的言外之意即是他不會拋棄北平城,如此便能穩定人心。另外,朱棣還做了一件非常大膽的事:放棄盧溝橋。

襲取大寧:建文帝換將攻北平,朱棣兵不血刃收編朵顏三衛

大多數將領認為守北平應該先守盧溝橋,但是朱棣卻一反常規,他認為天氣日漸寒冷,水面極有可能結冰,任何一處位置都可能成為李隆基渡河的地方。那你也許會反駁,守不住拖延敵軍一段時間也好啊。

筆者認為,朱棣的部署看似瘋狂,實則高明。

一是因為堅守盧溝橋的結果肯定是兵敗被圍,也許能拖延南軍一些時間,但同時也會打擊北平守軍計程車氣。古代作戰,統帥往往看重初戰,初戰不利則可能全盤失敗,因為軍心被打擊了,後面的戰鬥自然沒有鬥志了,所以朱棣不能讓守軍的初戰失敗。

二是因為朱棣想盡快消耗南軍的實力,放棄盧溝橋就能滋長敵軍驕傲之心,讓他們輕視燕軍,自古驕兵必敗,如果南軍遲遲拿不下北平,燕軍主力又在此時殺回北平,李景隆的結局可想而知。

三是因為燕軍兵力本來就不足,如果還分兵去守盧溝橋,北平城防的人手就更不足了。

基於以上考慮,朱棣放棄了盧溝橋,這是一場豪賭,賭注就是朱棣一家的生死。

三、救援永平

永平城下,吳高所率領的遼東軍隊格外兇狠,看著眼前破敗不堪的城牆,他相信再堅持幾天,永平城的大門肯定為他敞開。上萬遼東兵馬咬牙切齒地發動了一輪又一輪攻勢,刀劍聲、吶喊聲不絕於耳,不少城牆樓塔幾乎要被吳高佔領,但守軍依然堅持著,剛剛有人要奪下燕軍旗幟,奮不顧身的守城官兵便一擁而上將敵將砍死,這樣的苦戰反覆上演了很多次,沒人知道永平城還能堅持多久。

吳高手裡的遼東兵馬本是精銳,按說打下永平應該輕而易舉,可是眼前的戰事卻不盡人意。作為最高指揮官,吳高癱坐在大帳篷裡,始終不願意到一線指揮戰鬥,有這樣的指揮官,士兵的鬥志可想而知。睡夢中的吳高也許夢到了破城搶掠的愜意一幕,但他很快被衛兵吵醒,差點摔到地上,“燕兵至!燕兵至!”

遼東兵馬的大營頓時混亂起來,滾滾黃沙從遠處的天際線升起,這明顯不是風暴,而是幽燕騎兵馬踏所致。吳高大驚不已,連忙下令拔營,迅速撤回山海關。然而,山海關距離永平少說也有

70

公里的直線距離,加上沒有準備,倉促撤兵的遼東兵馬都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逃奔,別說秩序混亂了,不少輜重被就地丟棄。

襲取大寧:建文帝換將攻北平,朱棣兵不血刃收編朵顏三衛

燕軍幾乎沒有經歷戰鬥便佔領了吳高的幾座大寨,看著極速逃遁的遼東兵馬,朱棣有些不甘心,如果不能重創吳高,他日回防北平時,吳高可能再次殺來。於是,朱棣當即精選了數千精銳騎兵,讓他們全部丟棄重型裝備,瘋狂追殺逃走的遼東兵馬。這些騎兵再次發揚了朱棣快如閃電的作戰風格,瘋狂地追殺吳高的潰兵,不少人跑著跑著就被身後突然刺來的長槍貫穿了身體,一些輕士卒甚至被戰馬撞出兩丈開外。

永平一戰,燕軍幾乎是單方面的屠夫,斬首數千級,被俘者無算,李隆基的北線攻勢瓦解得過分難看,又一次鼓舞了燕軍將士。然而朱棣依然不甘心,勞師動眾數萬人馬難道只為了幾千首級,既然大軍已經帶出來了,不如再打得徹底些,下一個目標:大寧。

襲取大寧:建文帝換將攻北平,朱棣兵不血刃收編朵顏三衛

四、偷襲大寧

大寧是寧王朱權的駐地,也是朵顏三衛的地盤,朱棣喜歡閃電戰,騎兵是他最倚重的兵種,如果能得到這些草原騎兵,對付南軍不就更得心應手了嗎?可是要去大寧,松亭關該怎麼辦?常規路線是先打松亭關,再攻大寧城。如此一來,燕軍很可能與寧王兵馬血戰,到時候打不打得贏還真不好說。

朱棣用兵本來就不走尋常路,他的目的是把寧王朱權拉上自己的戰車,要達到這種效果,最好的辦法是擒賊先擒王,在寧王還來不及部署朵顏三衛前突襲大寧,所以朱棣決定取道劉家口繞過鬆亭關。

劉家口的守軍只有幾百人,打起來根本不得勁,但燕軍高明就高明在沒有直接進攻,而是派大將鄭亨帶著一隊精兵從旁邊的山林繞道,突然出現在劉家口守軍的背後,此舉意在切斷守軍與大寧的聯絡,防止他們把燕軍到來的訊息帶給寧王。

拿下劉家口後,朱棣還是用騎兵快速穿插的戰術,突然出現在大寧城外,由於朵顏三衛並沒有部署在城中,大寧城並沒有禦敵於外的能力,燕軍就此包圍了城池。

襲取大寧:建文帝換將攻北平,朱棣兵不血刃收編朵顏三衛

關於奪取大寧城的經過,史上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明太宗實錄》中燕軍強攻城池的記錄,當時大寧慌亂之中只關閉了城門,忘記守備年久失修的城牆,朱棣帶兵繞城尋找突破口時,發現西南城牆處有坍塌,於是燕軍立即集中力量圍攻該處,士兵們像螞蟻一樣攀登上牆,迅速攻破了城池,俘虜了都指揮房寬和寧軍將士的家眷,寧王也就跟著投降了。

第二種說法出自《明通鑑》。據載,燕軍突襲至大寧城下後,朱棣單騎入城求見寧王朱權,由於朱權此前拒絕入京,建文帝便削奪了他的護衛軍,所以朱權想在靖難之役裡觀望一下,誰勝算大就加入誰。然而朱棣並沒想過靠嘴巴就能說服寧王入夥,利用在城中做客的機會,他大把大把地撒錢,收買了寧王的人,等到寧王送燕王出城時,伏兵突然四面而起,寧王就此被擒,他只好交出朵顏三衛的兵權,加入了燕軍陣營。

不管大寧城是怎麼陷落的,燕軍都以最小的損失控制了寧王和他手裡的軍隊。守備松亭關的劉真和陳亨此時才知道大本營被偷襲了,估計兩人都能體會姜維當年死守劍門關卻得知劉禪投降後的心情了。

劉真急急忙忙地帶領軍隊馳援大寧,可當他們聽說燕軍善待了他們的家眷後,軍隊便不戰自潰了。

沒辦法,人心都散了,還有誰肯為朝廷賣命呢?本就是燕王故交的陳亨遂聯合營州中護衛指揮徐理、右護衛指揮陳文發動兵變,偷襲了劉真大營,劉真不敵大敗,只好逃去廣寧。

襲取大寧:建文帝換將攻北平,朱棣兵不血刃收編朵顏三衛

至此,整個寧王勢力都併入燕軍,有了朵顏三衛的加入,朱棣的軍事實力連上了好幾個層次,和李景隆的50萬大軍比起來,朱棣手裡的軍隊都是長期在塞外作戰的精銳,再加上蒙古騎兵相助,反攻北平城的時機已經成熟。

《孫子兵法·計篇》有云:“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帶兵打仗貴在掌握先機,往往在敵軍尚未準備時,殺他個措手不及,不僅能掌握戰場主動權,還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戰果,即便是兵力處於劣勢,“出其不意”的進攻也能把損失減到最小,戰果增到最大,燕軍救援永平、偷襲大寧兩場大戰正是這一戰術的具體應用。

接下來,靖難之役又該怎麼發展呢?

宣告:本文著作權、版權歸作者劉威(威言曉史)獨有,任何個人和組織無權轉載、抄襲、摘編、複製、修改、彙編、出版或用於其他商業用途!

襲取大寧:建文帝換將攻北平,朱棣兵不血刃收編朵顏三衛

下期預告:細說靖難之役4:李景隆強攻北平城,燕王朱棣決勝鄭壩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