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生活亦是“烹小鮮”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5-21

什麼烹什麼鮮的成語

原創 楊黎明 中國青年雜誌

生活亦是“烹小鮮”

歡迎關注《中國青年》雜誌官方微信

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20期

文/楊黎明

走出火車站的那一刻,目光所及之處是比我更加疲憊的街景。烈日驕陽下,馬路兩旁的景觀樹被曬得低頭垂首。耳旁不時傳來商販們討生活的叫賣聲。可作為一位剛來這座城市的異鄉人,我不但沒覺得那聲音有多麼刺耳和討厭,反倒認為正是那些聲音,才使得這座江南小城更加地接地氣。這些叫賣的小商販,大部分人和我一樣,都是背井離鄉來到這座城市討生活的異鄉人。

出門在外,腹中飢餓難捱,由不得那麼講究了,步入一家小店後問老闆:“有什麼吃的?”答曰:“包子、麵條、涼皮。”我條件反射性地抗拒。我是典型的南方人,對面食有些“排斥”。“涼皮”,曾聽過,但從未吃過,感覺新鮮。於是,飢餓感和好奇心驅使我毫不猶豫地向店家說道:“來一碗涼皮。”

大約五六分鐘光景,店家便將滿滿一盤涼皮端到我跟前。“這就是傳說中的涼皮?”我在心裡問自己。它既像一碗麵條,但又不完全像,其中還夾雜著多種佐料,綠、白、黃、紅等多種顏色相間,看著賞心悅目,聞著香氣撲鼻。

生活亦是“烹小鮮”

仔細琢磨,最終只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四不像。

遲疑間,情不自禁地提筷品嚐起來。酸、甜、香、辣、鹹等多種味道,按相應比例,恰到好處地混雜在一起,吃起來感覺真的很美。一邊吃,我還在心裡嘀咕,沒想到涼皮原來這麼好吃,真是名不虛傳。望著眼前的空盤,我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老闆,再來一盤。”

美美地吃完兩盤涼皮,對於之前從不注重飲食的我來說,絕對是一次難忘的美食體驗。自那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對涼皮的味道念念不忘。安頓下來後特地在住所附近找了很久未果作罷,不由得嘆息一盤小吃在南方小城竟也成了“外來客”。

再一次吃到涼皮,是在幾個月後的一天。我和往常一樣去菜市場的一個麵食鋪買餃子皮,正當那老闆在稱餃子皮時,我看到旁邊一個塑膠筐中層疊如玉的餅狀物。於是我好奇地問老闆:“這是什麼東西?”

那老闆回給倆字:“涼皮。”

我突然記起自己上次吃的涼皮:“這也不像啊。”

老闆隨口答道:“買一張切成條,和黃瓜絲、熟豆芽、油炸辣椒、香麻子、香油、鹽、味精拌一拌就行,來一張不?”

我不假思索地吩咐老闆:“給我稱兩斤。”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折騰起來。照葫蘆畫瓢,按照那老闆告訴我的佐料“配方”,一樣不落地給配齊。涼拌好後,匆匆嚐了一口,結果卻令我大失所望。自己拌的這涼皮和上次在店裡吃的,味道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真是得其形,而不得其神。

生活亦是“烹小鮮”

不由感嘆其中的差距。“配方”種類,眼睛看得見,可以輕易模仿而來,可是其中比例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全憑一代一代人的實踐總結,並口耳相傳,才能配準那個味。

換言之,歸根結底是那些“龍套”的功勞。

站在自家陽臺上,漫不經心地俯瞰樓下行色匆匆的人流,心頭猛然一悟:這座陌生的城市,與這盤涼皮相差無幾,每一個人都在這個盤子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從分量上來講,在一盤“涼皮”中,麵皮無疑是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借用戲劇學的專業術語來說,是“主角”。至於黃瓜、豆芽雖然佔其中很大比重,但終歸沒有“麵皮”的分量多。因此,理所當然相當於戲劇當中的“配角”。而香菜、麻子、辣椒、香油、醋、鹽等這些佐料,只佔其中很少的部分,但各自比例恰到好處。它們在其中,扮演的頂多是“群眾演員”的龍套角色。我反思自己之所以對那次吃過的涼皮念念不忘,是因為我的味蕾對那些佐料所“湊合”的味道,記憶深刻。

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通常沒有能力和權利為自己分配稱心的“角色”,但我們都有義務演好自己。好好生活如同打理自己的王國。古語有云:治大國如烹小鮮。借用陳佩斯在《主角與配角》小品中的一句臺詞:在舞臺上,那還得看誰更有戲。在生活的“舞臺”上,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無論戲份多還是少,出彩地生活責無旁貸。只要我們全力以赴,均有可能為“觀眾”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

生活亦是“烹小鮮”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原標題:《生活亦是“烹小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