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穿越李子壩,3000多塊老匾低調重現百年文化

作者:由 渝見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5-22

許伯建的字多少錢

影片載入中。。。

重慶軌道2號線在萬眾矚目中穿樓而過,高速執行在這座孕育重慶母城文化的渝中半島時,像是一列破牆拐入時空隧道的穿梭列車。

距離李子壩200米開外的濱江路,嘉陵江從島中緩緩流過時和2號線平行對望一座古老的博物館,來自宋明清到20世紀不同時期的3000多塊牌匾在這裡沉睡。

穿越李子壩,3000多塊老匾低調重現百年文化

和李子壩打卡潮流呈現出截然相反的客流場景,踏入瀚匾園(重慶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的遊客顯得更為沉靜內斂,來此一觀的文人雅士、專家學者對這裡的藏品有著極高的評價。

館長劉光瑞站在匾額前回憶,認為曾經四川的一批學者考察博物館後留下的評估很中肯且寓意深遠:價值不重要文化更重要,你的匾額可以跟西安的碑林相匹配,百分七十以上的匾額具有歷史文化深度的研究價值,在傳承巴渝文化上更是一種“活著”的見證。

以“兩江”為線索追溯巴渝之源,從官府名賢到民間殘匾

5月的瀚匾園前院花草繁茂,將博物館半古式的建築隱匿在嘉陵江畔鬱鬱蔥蔥的綠意中。

重慶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這幾個字則堅定地守望著對面的嘉陵江,作為迴應初夏時節的江風時常光臨這裡,在愜意的穿過前院後,拐入石階往下悠忽一瞬變黑,一股渾厚有力的木質沉香撲面而來。

眼前豁地變亮時,柔和的燈光牽引視線移步換景,一瞬間仿若照亮了過去歷經的各個時代。與其說是博物館,這裡更像是一座古老的地宮。

穿越李子壩,3000多塊老匾低調重現百年文化

館長劉光瑞將這裡劃分成不同主題的匾額區域,依次陳列著祝壽匾、建房匾、商業匾、婚慶匾、科舉匾、宗祠匾……層層捲簾,迂迴長廊,3000多塊牌匾如匾林般密密匝匝從地面羅列至博物館天際線。

古時人們將凝練的字詞配合書法篆刻掛在門上方、屋簷下,與建築融為一體,或由官府扁表,亦或者是名人題字贈送,對一個家族來講是一種榮譽的象徵。

隔著靜謐的燈光,“錦繡騰輝”“瑤池開宴”“勤儉可風”不同樣式匾額依次排列,大多牌匾在經歷歲月的洗滌後痕跡斑駁,大漆脫落,讓人不禁思考,不知是哪個朝代誰人的題字循著歷史的長河漂泊而來。

穿越李子壩,3000多塊老匾低調重現百年文化

將瞳孔放大聚焦,有的寫著清乾隆,有的印著光緒,匾額上留下的印章和題注還異常的清晰、證實著他們來歷不凡。

在眾多匾額中,發現每一塊匾額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劉光瑞一直頗有眼光。

沿著長江和嘉陵江溯流而上,劉光瑞收藏牌匾的型別既有巴渝明清時期各縣官府之匾,也收集巴渝民間文人之匾,就連民間殘破不全、只剩半截的匾額也在博物館裡有專門的位置。

但在常人看來,這些刻著字跡的“木牌牌”和堆放在柴房的木材沒有太大區別,以至於劉光瑞在收藏這些牌匾前,有的放於廚房,只待主人一把柴火捲入灶爐中熏製臘肉,有的藏於農村地窖落滿灰塵,還有的則置身於豬圈,填補半人高的水泥牆成為豬圈門。

穿越李子壩,3000多塊老匾低調重現百年文化

在眾多匾額裡還陳列著一批名人匾,如晚清名臣曾國藩,北洋大臣李鴻章,晚清重臣左宗棠等匾額異常醒目。

收藏它們最初的主人原是一名日本收藏家,在決定回國後,這批名人匾重新流轉至市場,沿著湖北到四川,劉光瑞從朋友那裡聽說了這批牌匾,經朋友介紹,劉光瑞的博物館成了這批名匾的最終歸宿。

劉光瑞在名人匾區域這樣介紹,歷史就像一盤殘棋,這些人物曾是中國期盼中的一員,在世時,他們不知殘棋的勝算結果,我們後來者知曉……

“匾額有歲月的痕跡,不僅和建房相關,(作為家族的門臉)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徵,我常說的西安有碑林,重慶有匾園,實際上(意思是)碑是對逝去人的尊敬,而匾額是活著的彰顯。”

穿越李子壩,3000多塊老匾低調重現百年文化

博物館中朝代最久遠的一塊匾額則來自宋朝,其字型結尾以鳥為形、一筆一劃的結構和鳥型連貫構成“三星拱照”四個金色大字。

其採用鳥篆書寫並以木雕的形式呈現,金色的字型在深色的版面上顯得極其精彩,劉光瑞研究發現這在匾額中是比較罕見的。

財富的擁有和文化的尊敬二選一,三十年來耗資上千萬辦博物館

劉光瑞最早開始收藏牌匾的時期可以追溯到80年代,那時的劉光瑞還是一名專攻於中醫,隨父親行醫的醫者,對書法研究也有一定的興趣。

生在醫學世家,接過祖傳絕學加以傳承革新是作為劉氏一脈醫者的自覺,到了劉光瑞這一代,財富的累積讓父子倆有了新的打算。

“建醫院、修藥廠、辦博物館,甚至還想過進入房產行業”,這些奇思妙想在進入父子討論的時候變成了一場爭論,劉光瑞的父親堅決反對他建醫院、修藥廠,雙方誰都說服不了誰。

關鍵時刻父親留下一句話讓劉光瑞琢磨了三天,“父親跟我說,我知道你聰明也能掙錢,但經濟的擁有讓人嫉妒,文化的擁有讓人尊敬,你是想被人嫉妒還是讓人尊敬?”

細細思考父親這句話後,劉光瑞覺得有道理,最終決定辦博物館,在名匾博物館之前劉氏父子還有著開辦醫學博物館的成功案例。

90年代博物館開始籌劃建設,到2005年前期收藏的批次匾額才算真正有了“落腳點”。

穿越李子壩,3000多塊老匾低調重現百年文化

如果說父親的指點是劉光瑞開啟研究匾額文化這扇門的金鑰匙,那麼對書法濃厚的興趣以及匾額內容的痴迷,則讓他在匾額收藏這條路上孜孜不倦,這結緣於他和父親行醫期間接觸的一批文人墨客。

重慶書法家許伯建擅長小楷,在一次邀約題字過程中兩人談到了匾額的文字榜書。

許伯建提出榜書在過去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不重複的特點,劉光瑞卻為這一句話感到不服氣,他認為:“那時候交通訊息不發達,寫匾額的人多了撞也要撞在一起。”

在隨後的日子裡,劉光瑞想用實際行動證明許伯建的結論是錯誤的,當收藏這件事踐行到21世紀初,匾額已有300多塊,但重複的匾額只有兩三塊。

到今天,匾額樣式、書法藝術已足夠豐富,從3000多塊的匾中尋找重複的也只不過十多塊,這時劉光瑞才明白,匾額是國學高度凝練和漢文化高度概括的結晶,正如許伯建所說重複的少之又少。

穿越李子壩,3000多塊老匾低調重現百年文化

三十多年來,有的匾額透過朋友介紹輾轉入手,有的則是劉光瑞行醫時期的偶然所得,收藏價格從最初的幾百元到後來的上萬元。

劉光瑞估算,3000多塊匾額光在回購價格上就已經超過上千萬元。

在劉光瑞看來,這批匾額蘊含的文化價值是無形的,遠比有形的商業價值更重要。

作為古代文化和審美的一種集中體現,研究匾額既能品味過去的文化魅力,為弘揚巴渝文化奠定基礎,也對未來的生活價值有著很好的啟示意義。

褪去白大褂精心研究,他的成就既讓人嫉妒也讓人尊敬

每到盛夏,行走在迷宮一樣的博物館,重慶火爐般的溫度隨著江風而入,讓地宮裡的匾林也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火熱,整個匾林彷彿甦醒了一般發出“嚓嚓”響聲。

匾額出奇的營造著跨越百年的文化海洋,也見證著這位雙重身份的館長在專心致志研究匾額文化這條道路上一切付出和努力。

據介紹,在2005年召開巴渝名匾文化藝術研討會,出版論文十餘篇後,劉光瑞此前還創作出版了《中國匾額學》,將中國匾額文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國學領域中獨樹一幟。

瀚匾園已然成為匾額們歷經歲月洗禮後最好的歸屬,對劉光瑞來講,在褪去醫生這個身份後迴歸館長的職責,成為這3000多塊牌匾的講述者,嚮慕名而來的人講述每一塊匾額的故事,構成的是他另一段精彩人生。

穿越李子壩,3000多塊老匾低調重現百年文化

劉光瑞是個“狠人”,同行朋友中劉光瑞收到這樣的評價,這既是指他在下定決心做收藏、修建博物館不圖任何金錢回報這件事上,也是指他在醫學、收藏、文化傳承領域所達到的同齡人所不能及的精神境界以及獲得的現實成就。

“就像有朋友曾說的那樣,你既讓人嫉妒也讓人尊重”,嫉妒的是指在劉光瑞一路走過修建博物館的艱辛,耗費積蓄全國各地回購這些匾額後的今天,它們正在以不能用金錢衡量的價值極速增值,回饋著劉光瑞這些年來的堅守。

令人尊敬的則是博物館傳播著的精神食糧,當下也正吸引著文人墨客、社會的中間力量的認可,“他們對匾額的認可和讚許其實是對文化的尊重也是對我的尊重。”

拾聞道見

(文|CP)

資訊多一點

瀚匾園(重慶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於2004年2月24日開辦,原址位於重慶渝中區大坪七牌坊,2012年搬至渝中區嘉陵江濱江路,是由劉光瑞創立的私人博物館。

劉光瑞:生於1956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針灸·劉氏刺熨療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創辦重慶市神農中醫藥研究所、中國民間醫藥博物館、重慶市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少林堂國醫書院;繼承中醫少林堂。

著有《中國民間醫藥系列叢書》《鄉村草醫草藥叢書》《農村醫療保健叢書》。

提出人體經絡“暗物質、暗氣流、暗能量的辯證轉化關係”全新理論;獲國際大獎4項,國內科技獎、發明獎28項。

穿越李子壩,3000多塊老匾低調重現百年文化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