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中藥功效是靠背的嗎?NO,純中醫教你用藥象思維分分鐘記住

作者:由 中醫家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7-30

如何理解藥類法象

中藥功效是靠背的嗎?NO,純中醫教你用藥象思維分分鐘記住

導語

《素問·五執行大論》:“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素問·示從容論》:“援物比類,化之冥冥……不引比類,是知不明”,取象比類思維是傳統中醫的固有思維方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大千世界,無處不是象。

在辨藥識藥,對藥性進行分析總結的過程中,古人也運用了獨特的藥象思維,“物有其性,性有其用”,用藥就是在體察萬物,每味藥的氣、味、色、形、質、性情、部位、所生之時、所成之地等等,無一不可為象。正如清代徐靈胎《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中所說:“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可惜的是,在現代的中醫教育中,傳統藥象思維被淡化,只留下空洞的性味功效等內容。用藥法象的說理過程被隱之而去,所以大家記藥性只剩下死記硬背的功夫了,拿起書來不免覺得索然乏味。

中藥功效是靠背的嗎?NO,純中醫教你用藥象思維分分鐘記住

本期中醫家《每週一縷書香》欄目要推薦的書目是《思考中藥》,又名《方藥之道》、《純中醫思維下的中藥入門課》,就是希望讓大家此書為引,培養傳統的藥象思維,仰觀俯察下窮究物理,用中醫的傳統思想方法思考藥性,以至於成為作者所述,“學中醫,會讓人成為一個很有詩意、很靈動的人。”

作者簡介

唐略

,為醫家兄弟唐文吉和唐文奇合用的筆名。

唐文吉

畢業於北京大學,獲碩士學位,師承名師學習中醫。

唐文奇

畢業於安徽中醫藥大學,執業醫師,現供職於北京杏園金方國醫院。

二人秉承家學,於中醫各有師承,現致力於中醫文化的傳播普及及中醫臨證研究。

“方藥之道”題解

方不離藥,藥不離方,方和藥又不離醫理,不離臨床,完全要放在一起講。現在我們要講方藥,也不會離開醫理,不會離開臨床,而只不過是說以方劑和藥物為核心,演繹中醫的基礎理論和治病的方法。因此,我們講一遍方藥,也等於又從方藥的角度,演繹了一遍中醫的基礎理論,一以貫之,這就上升到了道的高度。所以,我們稱之為“方藥之道”,而不把它僅僅侷限在一個學科上面。

中藥功效是靠背的嗎?NO,純中醫教你用藥象思維分分鐘記住

何如調動自然的力量

中藥為什麼會治病呢?因為它是自然的,蘊藏著自然的力量。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怎麼去認識自然,呼叫自然的力量呢?一靠靈氣,二靠學識。靈氣產生悟性,學識來自師承。

什麼是靈氣?並非看你聰不聰明啊,有人小聰明很多,但靈氣全無。莊子說:“心機深者天機淺。”心機是人的小聰明,天機才是人的靈氣。靈氣越足的人跟自然越接近,跟自然越接近的人靈氣越足。靈在心裡,也在自然,它是樸素的靈動與精緻,沒有刻意的雕琢。

悟,從根本上講,是在悟自然,因為世界上最博大的也就是自然,力量最大的也是自然。人心要獲得悟性,要獲得能量,也只能到大自然中去。

中藥功效是靠背的嗎?NO,純中醫教你用藥象思維分分鐘記住

中國傳統學問的傳授,尤其是中醫的傳授,往往是書本傳授和口傳心授的一個結合體,書並不能承載所有的學問。書中只能寫一半,還有一半沒有寫出來,需要我們要去領悟,去破解,好比堅果,首先要剝掉殼才能吃。這就需要一位師父帶著你,為你點撥,你會事半功倍。

舉蟬蛻為例,釋藥象思維

西方現代的學問,是以數學為基礎的;而中國傳統學問,是以文學,尤其是詩為基礎的。二者都是人們把握世界的方式。

一個重理性,重資料,重計算,重實驗;一個則重形象、重聯想、重靈感、重神思。

中醫是中國傳統學問,其思維方式應為後者。因此,認識和把握中藥藥性,需要形象思維。

本文就此舉一個例子,蟬蛻,就是知了蛻下來的那層皮。它有何藥性呢?書中講,它

味甘寒,能散風熱。

它為什麼寒?因為長在土裡。我們看過法布林的《昆蟲記》,其中講蟬,“四年地下的苦功,換來四個月枝頭上的歌唱。”蟬的幼蟲,至少要在土裡生存四年。土裡,冬天不會太冷,夏天也不會太熱,溫度比較均衡,土是平性的,能容納萬物。火性再大的東西,到了土裡,時間久了,火性就去掉了。很多用火制過的藥,如炒白朮,炒蒼朮,炒完以後,要把它攤在地上,至少要攤一個晚上。因為你炒過了,有火性了,如果不經處理,直接使用,火熱之性就能傷人。攤在地上,就是用土來收掉火性。

蟬生存在土裡時間長,也就被收掉了火性,所以它是偏涼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它是一味甘寒的藥。

為什麼會甘呢?也是因為它在土裡,土味就是甘的,

它與土同氣相求,也跟著味甘。

為什麼它又能散呢?因為

它是動物的皮,皮在表,在表就主透散人體在表之邪。

它能散風熱,還能透疹,疹子也是邪在體表啊。所以從這些自然屬性上,我們就可以聯想出這味藥的氣味、作用,不用去死記硬背。

為什麼它又能退翳障呢?我們繼續聯想,蟬蛻還能幹嗎?它還能退翳障,人年齡大了,會感覺眼睛模糊了,這往往是有翳障。常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方中再加一味蟬蛻,效果會非常好。為什麼呢?

蟬是蛻皮的,蟬蛻下來的皮又能使人體眼睛上的那一層翳障,像蟬蛻皮那樣蛻掉,重新擁有閃亮的眼睛。

蟬蛻還可以治療面板病。面板病當然也要辯證論治,在療程的中後期,往往方中加一味蟬蛻,其意也就是

使身上這一層面板病能夠像蟬蛻皮一樣蛻掉,甩開。

咱們這裡用的是一種詩意的說法,似乎很荒謬,但自然界的微妙往往要透過這種詩意的思維去把握。

還有,蟬在夏天叫得很歡,聲音很大,所以,嗓子啞了可以用蟬蛻,它能亮嗓子。在給很多歌唱家、教師開方子的時候,可以加一味蟬蛻,他說話的聲音會特別脆,特別亮。如果嗓子沙啞了,咱們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蟬蛻,效果也會非常好。

小孩子晚上老哭,聲音還非常大,吵得四鄰不安,這不也跟知了似的嗎?要治這個,當然也要弄清原因,是寒還是熱,是有食積還是受過驚嚇,方中也常加蟬蛻。

嗓子啞了的,蟬蛻可以使其洪亮;小兒夜啼,嗓子很洪亮,蟬蛻又可以來抑制。

一種事物往往有不同的兩方面作用。這些都是古人在觀察蟬蛻的性質的基礎上慢慢摸索出來的。聽起來似乎有點懸乎,但實際上歷代的醫家都在這麼用,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屢用屢效,大家才津津樂道;如果屢用無效,早就有人提出異議了。當然,這種聯想也不能胡思亂想,妄下結論,一定要在實踐中反覆驗證才能成立。

現在我們的《中藥學》教材一般不按我現在的這種思維來講中藥,僅僅是講它的氣味、歸經、主治,列一大通,至於為什麼,則說不出所以然。我們則希望是

在仰觀俯察,在通曉事物性質的基礎上深入理解中藥的性質和用法。

自 序

2012年,我開始在清艾軒的網路講堂講方藥,課程的名稱叫《方藥之道》,蒙聽眾們的熱情,課程的錄音被整理成文字稿,我再加工潤色,成為本書。整個加工整理工作,持續了三年多。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像中醫這樣的學問,更需要時間的積澱。如今再看這個講座,內容已經略顯單薄。畢竟中醫學海無涯,方藥妙用無窮,古聖先賢積累下來的經驗還有待我們長期不斷地學習、領悟,本書也無法窮盡這些知識,但

作為學習中醫方藥的入門之書,讓大家樹立中國傳統學問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

這本書還是綽綽有餘的。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再去接受古人講的東西,就勢如破竹了。所以,和學苑出版社的黃小龍兄商議,決定把本書的書名定為《思考中藥:純中醫思維下的方藥入門》。

有人說:“胸中有萬卷書,筆底無半點塵者,始可著書。可見著書之難。中醫不到60歲之後爐火純青,不可著書,否則,必將貽誤後人!”我不敢說自己“胸中有萬卷書”。而且,即使胸中有萬卷書,也是不夠的,還得行萬里路呢!尤其是

像中醫這樣的學問,書本中能承載一半,還有一半在無言的實踐中,只能心領神會。

著書,歷來聖賢用於傳道受業的,一字不慎,則謬種流傳,誤盡蒼生,所以過去人們是不敢輕言著書的。但在今天這個眾聲喧譁的資訊爆炸時代,著書的意義又有所不同。如今,書籍是作者跟讀者交流的媒介。今人讀書,或者說,讀今人的書,已經不可能像古人讀書那樣十遍百遍地字斟句酌了,而往往是一讀而過,取其精華,從中有選擇地獲取自己需要的經驗和啟發,這樣的書,可以源源不斷,多多益善。任何事情都不是固定的,我們要靈活對待,用藥如此,寫書也如此。

這本書,源於講習。講習自古就是治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透過講習可以操練思維,交流思想,使學問不再是尋章摘句式的嚴謹,而是融入自我生命的深情。尤其是中國傳統學問的思維,是更需要這種反覆操練的。

這本書體現了這種操練。首先,

在方藥的分類上,我們以五行為依據。

五行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模型。儒家典籍《尚書·洪範》降五行列為“洪範九疇”之首,並概括了它們的基本特徵:“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還提示了其類比聯想的思維模式:“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五行大義》雲:“夫萬物自有體質,聖人象類而制其名,……五行為萬物之先,形用資於造化,豈不先立其名,然後明其體用?”人們把萬事萬物按木、火、土、金、水分成五大類,去歸納它們的性質,認識它們的關係,甚至

透過取象比類,縱情聯想,大膽猜測,再在反覆的實踐中小心翼翼地驗證,精益求精地取捨。

自古以來,人們對中藥的認識,也經歷著這樣一個過程。本書更傾向於讓大家體驗這個認識的過程,而不急於灌輸教條式的藥理藥性。

中國傳統學問的思維方式是中醫的根本,

幾千年來,中國人都是這樣思維的,只可惜在西方思維的影響下,這種思維已經邊緣化了,甚至被人嘲笑。所以,在當今,我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也會被人不認可。不認可不要緊,只因為思維方式不同,君子可以求同存異,也可以和而不同。

感謝清艾軒整理小組的朋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懷著對中醫的熱愛,透過網路集結在一起,每天抽出寶貴的時間進行錄音翻錄,五分鐘的錄音通常需要一個小時才能翻錄完成,這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尤其是要感謝方海平、沈敏玲、高尚、董捷、張萌、蔡曉秋、陳林炎等朋友,他們還承擔了後期編輯整理工作。有這麼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協助,我心裡感到溫暖。

唐略

2016年秋於北京

中藥功效是靠背的嗎?NO,純中醫教你用藥象思維分分鐘記住

“讀經典 作臨床“,優秀中醫書目徵集活動

《每週一縷書香》欄目秉承“精選書目 助力臨床”的初衷,迄今為止為大家推薦了50期優秀中醫書籍,受到廣大中醫同道的熱烈歡迎,在此感謝每一位朋友的關注和支援!

同時我們也收到不少朋友的留言推薦,感到浩如煙海的中醫書庫中確實有太多珍貴的值得學習的中醫書目尚且靜靜地封存在歷史的塵埃中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

為了挖掘這筆寶貴的思想遺產,我們特別向大家發出這個優秀中醫書目徵集令。

如果您在學習的過程中看到優秀的中醫書籍想向大家推薦,或者手裡儲存珍貴的中醫孤本、古本書籍,歡迎大家在文章下留言“書目名稱+推薦語”,或者附上文章推薦稿投稿至中醫家編輯部郵箱bianjibu@zhongyijia。com。cn。

我們將從中挑選,作為《每週一縷書香》的推薦書目呈現給大家,並竭力選購該書籍作為福利贈送給咱們的中醫同道。同時,對於您推薦的書目入選《每週一縷書香》,我們也將贈送一份精美的禮品作為感謝。

中藥功效是靠背的嗎?NO,純中醫教你用藥象思維分分鐘記住

事不宜遲,趕快來和各位中醫同道分享您心目中的優秀中醫書籍吧!

下期《每週一縷書香》更精彩!

請留意“中醫家”通知,APP下載地址:

wwww.zhongyiyijia.com.cn

中藥功效是靠背的嗎?NO,純中醫教你用藥象思維分分鐘記住

策 劃:蘇華龍

美術編輯:朱麗莉

文字編輯:陳劍城

攝影老師:彭婷婷

下期預告:《

中醫覺悟一言

中藥功效是靠背的嗎?NO,純中醫教你用藥象思維分分鐘記住

中藥功效是靠背的嗎?NO,純中醫教你用藥象思維分分鐘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