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朝花夕拾•後記》:補充前文,深化主題

作者:由 中夜立吹簫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8-10

作者後記是什麼

寫下題目,我忽然如釋重負。提筆之初,便決心把《朝花夕拾》解讀完,從小引到後記,重點是正文十篇。過程很艱辛,由於注重文字細讀,須熟悉寫作背景、梳理文章脈絡、把握細節到位,點題得法、人物分析中肯。每篇出爐,都要耗費很多精力,通讀原文,參考資料,找文眼,立題目,講章法,落筆成文,幾經修改。好多個夜晚,娃寫作業我碼字,終於迎來《後記》,要殺青了。

《朝花夕拾•後記》:補充前文,深化主題

《朝花夕拾•後記》:補充前文,深化主題

閒話少敘。

《後記》作為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尾聲,主要內容是補充前文,說得確切一點,主要對《二十四孝圖》和《五猖會》作補敘。

與《二十四孝圖》相關的話題

1。為“

麻胡子

”正名

“胡”應作“祜”。魯迅引唐李濟翁《

資暇集

》中的一篇《非麻胡》為證。

2。補說“郭巨埋兒”

光緒己卯(1879)胡文炳作的《二百冊孝圖》,直接對“郭巨埋兒”提出質疑,批評這一行為有違天理人情,不可效仿。同治十一年(1872)刻的《百孝圖》也批駁“埋兒”之舉“忍心害理”,得出“今之孝者難泥古之事。因此時此地不同,而其人其事各異,求其所以盡孝之心則一也”的結論。言外之意,行孝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不能一刀切,要辯證分析,隨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這更加強調了魯迅在《二十四孝圖》中對“郭巨埋兒”這一封建孝道的反感與批判態度。由此,作者魯迅抨擊民國時期的庸俗文化,一些文人墨客慣於在標題上冠以“男女”二字,以吸引眼球,實為無聊之舉。

之後,魯迅評說《百孝圖》和《二百冊孝圖》中的插畫,終究是“無趣味”。非得說有趣,那無異於肉麻。“人說,諷刺和冷嘲只隔一張紙,我以為有趣和肉麻也一樣。孩子對父母撒嬌可以看得有趣,若是成人,便未免有些不順眼。”

3。補說“老萊娛親”

百孝圖

》中提及“老萊娛親”說到“嘗弄雛於雙親之側”,魯迅就此覺得“雛”字有意思。透過漢語、日語、英文三重角度,推測“雛”不一定是“小禽鳥”,而是孩子們用來玩耍的用泥土或者綢布做成的類似人形的玩具。

與“無常”有關的話題

朋友常維鈞幫“我”蒐集資料,寄給“我”關於“玉曆”的各種版本。“我”發現,這裡面的無常畫像和“我”在《無常》《五猖會》中的認知完全不同:“活無常”是花袍、紗帽、背後插刀,拿著算盤,“死有分”則戴著高帽,題字卻都是“死有分”!不過,這倒是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在不同版本“活無常”畫像的基礎上,從記憶中的目連戲或迎神賽會上取材,親自繪製“活無常”。另外,魯迅從“宣傳《玉曆》的諸公,於陰間的事情其實也不大瞭然”這一發現出發,結合各種版本的繪圖,以及民間關於無常陰陽角色的以訛傳訛,對各類“無常”進行了插科打諢的解讀。

這篇《後記》提及大量的資料,資訊量很大,但線索是清晰的。作者魯迅主要補充了《二十四孝圖》中提到的“郭巨埋兒”“老萊娛親”,再次批判了封建孝道以及封建文化扼殺人性的本質,諷刺了當時社會上“御用文人”粉飾太平的嘴臉。同時,補充了《無常》中的無常形象及其演繹。從中,我們還可以看出魯迅認真、嚴謹的為文為人的品格。比如開篇為“

麻胡子

”正名,解嘲自己“咎有應得”;比如對於無常畫像,費盡心思取證。

解讀完《後記》,算是為《朝花夕拾》的文字解讀畫上了一個句號。說圓滿,算是自己沒有偷懶,斷斷續續地為每一篇都勞心費神過。說不圓滿,是因為疏漏、偏頗在所難免。但無論如何,《朝花夕拾》的話題還有很多,比如整體的反封建主題,語言、表現手法等藝術特色,魯迅式的幽默,等等,都值得我們從整體上去品味。

《朝花夕拾•後記》:補充前文,深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