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天臨四年,知網被查”:這個“知識基礎設施”是如何變成過街老鼠的?

作者:由 新浪財經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8-14

抄書能被知網查到嗎

“天臨四年,知網被查”:這個“知識基礎設施”是如何變成過街老鼠的?

作者|李禾子

翟天臨終於可以不用年年被罵了。

5月1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方網站釋出一則簡短的通告稱: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前期核查,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字少事大。訊息一出,立刻便成為社交媒體上人們討論的爆點話題。有網友調侃道,當年我們都誤會天臨了。

三年前,演員翟天臨因為在直播間問了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其博士學位真實性遭到輿論質疑,後被爆出學術造假。此次事件後,各高校就以壓低畢業論文查重率等方式加強了對抄襲現象的排查。因此每年的畢業季,很多學生在論文查重時都會痛罵這位博士。翟天臨事件發生的2019年,也被戲稱為畢業論文查重的“天臨元年”。

“天臨四年,知網被查”:這個“知識基礎設施”是如何變成過街老鼠的?

“天臨紀年法”已被百度百科收錄

知網被查的訊息公佈後,不少“天臨年間”的畢業生紛紛拍手稱快。當時翟天臨的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被當做嘲諷知網的流行梗傳播開來,還有網友反諷道,“翟博士當年應該就是反知網第一人吧”。

儘管本質上,翟天臨事件和這次知網被查是兩碼事,但恰恰是從這次事件開始,知網在大眾層面的關注度空前提高了。

在這之前,知網彷彿是空氣一般的存在,幾乎所有人都習慣性地預設,要畢業就要先過知網這一關。作為一個學術論文資料庫,知網在國內可以說是一家獨大——由於不少校方認可的渠道只有知網,這讓沒有收入來源的學生黨不得不付出昂貴的查重費用,進而衍生出了各種灰色產業;大多數的老師學者,也沒有膽量和知網對抗,否則可能喪失文章被傳播、被引用的機會,影響個人學術和社會地位;儘管也有高校對知網愈發高昂的資料庫購買費用十分不滿,但最終因為找不到替代方案只能接著合作……

在翟天臨事件後、高校和學生對知網依賴越來越大的狀況下,這些存在已久的情況只變得越來越嚴重,也愈發暴露出知網事實上的壟斷。

最直接導致這次知網被查的很可能是不久前被受理的一起訴訟。

今年4月20日,報道稱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特聘副教授郭兵於去年12月提交的關於“中國知網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起訴材料,已於今年3月21日被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受理。當時就有評論稱,本案或將成為中國知網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而引發的第一起反壟斷訴訟案件。

這位郭兵教授已經是公益性訴訟的“老手”。此前,他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三年前,因不滿杭州市野生動物世界強制將人臉識別作為唯一入園方式,雙方協商未果,他以侵犯隱私權和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其告上法庭,該案也入選了2021年度中國法治實施十大事件。

不過與其說郭兵是憑一己之力促成了知網被查,不如說最終讓知網倒掉的是一次次事件堆疊的結果。

早在2016年年初,武漢理工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所高校就曾分別釋出關於停用知網的相關通知。武漢理工大學在當年1月稱,“由於續訂價格漲價離譜,我校與中國知網公司的談判不成功”。北京大學同年3月也曾貼出即將停用知網的通知,稱“不向商家過分的漲價行為輕易妥協”。

這次知網停用風波的影響範圍更多在於學院和學術界,並最終以知網與北大達成協議、簽署續約合同而告終(當時的負責人並未透露雙方做出了哪些讓步)。

幾乎與翟天臨事件同期,2019年還發生過一件知網利用事實上的壟斷地位謀利的事件——2019年2月,知網因其最低充值額限制被蘇州一名大學生起訴並敗訴,隨後增加了自定義充值功能。

以上新聞在知網作為各大高校科研剛需的時期還少有人關注,真正把知網推向輿論中心的,是自去年12月以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2021年12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狀告中國知網勝訴。此前,89歲的趙德馨因其100餘篇論文被知網擅自收錄,於2019年開始執著維權。趙德馨對媒體表示,他的論文先刊登在了學術期刊雜誌社上,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知網收錄,卻從未收到通知與稿酬。案件最後以趙德馨獲賠70餘萬元、知網道歉並下架其論文而告終。不過知網在其平臺下架刪除趙德馨論文的處理方式,也被認為有違其學術傳播、交流的平臺初衷。

在學術領域中有足夠地位的老教授站出來維權很有典型意義,也讓天下“苦知網久矣”的人有了反抗的動力。這次事件一出,網際網路上隨即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討伐知網的運動。

於此相關聯的,是作家陳應松在隨後幾天表示也準備起訴知網的新聞。他表示透過中國知網檢索發現,自己共有300多篇文章被中國知網收錄,且大部分都未經他同意,部分文章的下載次數已達上百次。

這中間,外界關於知網的批判一直沒有停過,每隔幾天,知網就會因為種種事件被拿出來討論一番。

譬如今年4月25日,河南工業大學圖書館曾透過官網及微信公號就2022年中國知網續訂的三種方案向全校師生進行了意見調查。據河南工業大學介紹,近期網路上頻傳中國知網的一些負面資訊,且圖書館也收到多位老師反饋,中國知網中有部分期刊不能正常瀏覽、下載,嚴重影響了學校科研工作的開展。

“天臨四年,知網被查”:這個“知識基礎設施”是如何變成過街老鼠的?

河南工業大學圖書館列出的3種續訂方案

另一條將知網推向風口浪尖的新聞是在今年4月17日,有媒體爆出“中科院因近千萬的續訂費用不堪重負停用中國知網資料庫”的訊息。一封落款時間為2022年4月8日,疑似中科院文獻資訊中心的群發郵件截圖顯示,“2021年中科院集團中國知網資料庫訂購總費用已達到千萬級別,高昂的訂購費用已成為中科院集團資源引進中的’巨無霸’”,“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正考慮透過維普期刊資料庫和萬方學位論文資料庫對CNKI資料庫形成替代保障”。隨後這一訊息被證明屬實。

中科院作為近期因科普各類知識走紅網路、收穫大批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機構,“槓上”知網這件事本身就足夠有話題度,又一場討伐知網運動開始。

儘管“中科院因千萬訂購費用停用知網”風波後,知網釋出宣告稱,經過友好協商將繼續為中科院提供服務,但這也已經無法挽回它日益變糟的口碑。

“知識可以寶貴,但不應該高貴,更不應該昂貴。”知網被市場監管總局立案調查的訊息釋出後,有網友如此留言。如果知網還有重新開始的機會,但願它不會再忘記自己“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