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隨園食單》排骨

作者:由 二毛的手工菜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9-09

筆架多少錢一斤

取肋條排骨精、肥各半者,抽去當中直骨,以蔥代之,炙用醋、醬、頻頻刷上,不可太枯。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在靈魂與肉體之間/排骨孤傲的把滋味懸著/等待著糖醋/孜然或者糟香/高手用烤來觸及/用蒸來安慰/在烹和調的雙向味道上/尾氣排放著排骨之香

《隨園食單》排骨

每次在北京胡同裡吃燒烤,都會讓我想起多年前在成都街邊吃燒烤的那些味道,特別是像吹口琴一樣的吃了一串還想下一串的青椒排骨(一小節帶肥排骨和一小節鮮辣青椒交錯穿成一串),那股從骨肉和青椒之間散發出來的幽香,至今仍在我鼻腔內外飄蕩。

然而清朝的袁老先生吃的比我們現在還講究,取肥瘦各半的排骨不說,還要抽取當中的直骨而插進蔥莖來燒烤。若將此菜舉一反三,插進排骨孔洞中的還可以是筍條、藕條、胡蘿蔔條,甚至可插進魷魚須之類的,不僅可烤,還可紅燒、清蒸以及掛糊上漿之後用油炸等等。

排骨是肉的表哥,脊骨的兄弟,藏在腴潤之中的柔脆。我記得上世紀60、70年代,我家鄉是隻有“骨頭”而沒有“排骨”這個概念的;從食品公司憑票(每人每月供應一斤肉)買回家的肉都是連皮帶骨的,有一根肋骨一塊的,兩根肋骨一塊的;提著三根肋骨肉以上回家的人,就算是家裡人口眾多的大戶人家了。烹製的時候,往往是先把骨頭從肉裡剔出來,拿去單煮蘿蔔海帶之類的而成為一道湯菜。

到了80年代初,當一塊塊排骨紛紛從肥瘦肉中整齊的分離出來單賣,我學著母親的做法,烹製了我平生中第一道排骨菜:將3斤排骨(要帶一薄層肥肉)斬成一寸半節,在涼水裡浸泡15分鐘出去血水;然後焯水出鍋放入大砂鍋中摻涼水淹至排骨兩寸高;燒開撇去浮沫,加入拍破之姜3兩、打結之蔥2兩、3錢白酒、5錢白糖、幾滴香醋、幾粒花椒、一個陳皮燒沸之後轉文火慢煨1小時;然後加鹽,再轉大火滾沸之時,加入切滾刀的3斤白蘿蔔和1斤胡蘿蔔,又至滾沸之後轉小火燉至蘿蔔柔軟就可偷一嘴了。那一口咬嚼下去便悄然脫骨的香糯排骨,當口腔從肥至瘦觸到了肉與骨頭之間那層皮的時候,我的乖乖,那一瞬間的軟腴脆香,會讓你眼睛仁上翻而感到極度的快活;之後一口又一口的香甜柔潤的紅白蘿蔔下肚,又讓你眼睛一亮的回過神來,發出嗯嗯的呻吟(快樂和蘿蔔的燙之交織)。至今為止,我還常用此烹製方法來解饞過癮。

排骨入饌,早在宋代就有了宮廷名菜“粉煎骨頭”,做法是用嫩豬肋條肉骨加蔥、酒、醬油、花椒粉、綠豆粉入熱油鍋中用溫火煎至金黃,肉熟而成;宋代那時還有一道叫做“無錫肉骨頭”的排骨菜,是用嫩豬肋條肉排加紹酒、蔥、姜、茴香、桂皮、醬油、白糖等燜制而成。迄今為止,依然是江蘇風味名菜。

《隨園食單》排骨

(圖片來自百度)

如今的餐館飯店裡,真正有滋有味又有型的排骨菜不多,前幾年流行過所謂的“彩虹大排”,就是取四五根連在一起的肋骨條,用調味料整塊來烹製,端上桌時如一道彩虹在你面前升起,呈現給你的絕非虛幻的人生。有一年回成都,朋友帶我去吃過一道“糟香大排”,它是用排骨與醪糟、姜蔥、料酒、精鹽一起蒸熟透,然後用番茄、姜蔥、胡椒粉、紅椒、高湯、青豌豆、醪糟汁、白糖、糖色等烹製成的汁淋於排骨之上。此款排骨菜有色、有香、有味,是我近年來吃到過的最為嫩滑合口的排骨了。

我曾在北京天下鹽創過一道“王獻之排骨”,這是我首創的中國書法宴中的一道菜。王獻之是魏晉時期著名書法大家王羲之的兒子,也是一位書法大家。我先把排骨醃製,然後進行滷製,再加調料進行炒制而成。做一鐵絲鉤穿進毛筆竹管中,再把一根根烹製好的排骨釣住懸掛於毛筆筆架之上,下面放置一隻盛有蘸汁的硯臺。當一架又一架的“王獻之排骨”上桌, 整個大廳就像在舉辦書法訓練班似的。我在菜譜中這樣為“王獻之排骨”寫到:“大書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用筆瘦挺,嶙峻外展如排骨。從筆架上取下排骨又揮毫之感。”

除了江蘇的“無錫肉骨頭”以外,各大菜系幾乎都有著名的排骨菜,四川有“煙燻排骨”、”糖醋排骨”;陝西有“傘把排骨”;重慶有”臘排骨”;福建有“椒鹽排骨”、“串蔥排骨”、“紅煨豬排”;廣東有“豉汁蒸排骨”;浙江有“圓蔥煎豬排”;山東有“烤豬大排骨”;湖南有“黃豆芽燉排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