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王莽,用生命踐行周禮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悲劇英雄

作者:由 客家鐵犁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9-17

沛郡世家怎麼讀

王莽,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

中國傳統歷史學強調忠君、家天下等理念,對王莽的評價普遍不高,一般都認為他只是一位“偽君子”,眾口一辭的千古罪人。東漢朝修訂的《漢書》就把王莽列作“逆臣”一類。

班固在《漢書》中雲:遂令天下城邑為虛,丘壠發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王莽,用生命踐行周禮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悲劇英雄

王莽代漢而立,自然受到劉氏宗室的反對,東漢同樣是劉氏宗室政權,其所立史書痛斥王莽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是篡位的“鉅奸”。

近代仍有不少史學家對王莽持否定態度。李鼎芳說:“王莽和他的黨羽是一個地主貴族大商人集團”,“王莽是一個政治投機家,是以改良主義、復古主義作掩護來進行其政治投機勾當的”,“決不能算是一個改良主義者”。

胡適開始為王莽平反:“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他認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個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還沒有公平的論定。”

王莽,用生命踐行周禮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悲劇英雄

到了現當代,王莽又被許多人說成了“穿越者”。還提出了十大證據。一是他仇視匈奴和高句麗,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二是重視科技,注重新發明,親手解剖人體,據說還發明瞭遊標卡尺等;三是實行土地國有,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四是四次貨幣改革,具有了紙幣的雛形;五是強迫無業遊民必須勞動;六是鹽鐵酒全部收歸國有,建立了國有企業;七是設定了“五均司市使“,實行計劃經濟政策;八是首創政府借貸制度,今天我們的助學貸款和創業貸款之類的貸款制度的建立;九是廉租房制度的推出;十是禁止買賣奴婢,廢除奴隸制度。

王莽到底是“偽君子”,篡位的“鉅奸、“逆臣”,還是改良主義者、社會主義者,或者是“穿越者”?

都不是,王莽是一個用生命踐行周禮的理想主義者

,是一個悲劇英雄。

王莽在代漢建立新朝以前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君子,一個受萬人景仰的真君子。

元帝時期,王莽的祖父王禁就被封為陽平侯。到了成帝的時候,在同一天,王氏一門五人被同時封侯。雖然王莽的父親王曼已經死去,沒有獲封。但怎麼說也是官宦人家,世家大族,要想求得一官半職也不是什麼難事。王莽卻拜儒學大師沛郡人陳參為師,潛心研讀《禮經》,對於周禮的信仰可能就源於此時。

王莽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周禮。為人處世謙恭有禮,節儉而勤奮。盡心盡力地侍奉母親和寡居的嫂子,撫養教育哥哥留下的兒子。在外結交了許多有才智、有風度的朋友,在內對手握朝中大權的叔伯們更是恭敬有加。大伯大司馬王鳳被王莽的孝心所感動,在臨終前請太后啟用他。擁有著眾多做官資源的王莽沒有去跑官、要官,就憑這一點,王莽的追求就不知甩萬千人N多條街了。

步入仕途的王莽對人愈加謙恭。他不僅廣交名士,善待同僚,還常常將家財拿出來救濟貧寒的賓客。許多名士都讚賞他的品德。成帝因此認為王莽是少有的賢才,將其封為新都侯。公元前8年,成帝又升王莽為大司馬。雖然好景只有一年,成帝崩,哀帝即位,丁、傅外戚與王氏外戚的衝突危及到了朝政的穩定,王莽成了犧牲品,王太后一紙詔令,王莽就回了老家。

從大司馬的高位下來了,王莽沒有抱怨,沒有消沉,反而更加的力行“禮”。不正是我們所頌揚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真實寫照嗎?

後來甚至還因為親兒子殺了一個奴婢,被他給“逼死”了。後人常詬病他的無情。王莽真無情嗎?從他當皇帝后下令禁止買賣奴婢來看,王莽有愛,而且是大愛,是博愛。後人的詬病只不過是為詬病而詬病,不管王莽怎麼做,都會受到後人的抨擊,要麼是無情,要麼是徇私,總之是落不了好。雖然許多人一直嚷嚷著“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對身體力行“禮”的王莽把理想變成了現實的時刻,攻擊還是會自然的發生,當然攻擊是發生在王莽成為歷史以後。在王莽的時代,此時的他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無數的官員為他鳴冤,請求哀帝重新啟用王莽。注意,王莽的再次出山依然不是跑官、要官的結果。王莽只是被周禮所感動著,不自覺的力行著,能不能當官可能都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你說他是偽君子?

哀帝招回了王莽,第二年,九歲的平帝即位,王太后臨朝聽政,政事多出於王莽。此時的王莽把對周禮的敬仰從自已逐步推行到全國。儒家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權在握的王莽開始“平天下”了。

王莽不止一次的設想著全國的老百姓都有田可耕,每件事都有相應的官吏管,國家管控著鹽鐵酒的買賣,把富人的錢收歸國有,人們有困難時國家給予低息貸款,要做生意或者發展生產缺少資金時國家也會及時的伸出援手,全國沒有窮人,人人都安居樂業……想想就很激動。但在實行的過程中,卻有太多的人不理解,同時,改革也免不了會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們當然會想盡辦法來阻止,王莽為了心中的理想,自然就要挪開這些人。而這樣重大的變革,是需要最高權力來保證的,於是王莽就成了安漢公,最後直接做了皇帝。也就是他最後代漢自立,致使他的人設全面崩盤,從道德楷模變成了偽君子,變成了逆臣。這是有失公允的。

孟子有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百天下,惟有德者居之。飽讀儒家經典的王莽對堯禪舜,舜禪禹的上古盛世的推崇,孺子嬰自然沒有什麼德可言,道德高地在王莽,這禪讓本身也是王莽所追求的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更何況,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王莽由修身到齊家,到平天下,追著理想走,一切阻礙都要被排除。即使是親兒子也不例外,他的三個兒子也被他處死,難道真只是為了博取名聲?他大兒子和四兒子死時,王莽早已是譽滿全身,完全用不著用兒子的命來為自己增添點什麼。他們的死因,在王莽看來只是不合於“禮”。另外,西漢末年,“偽”風盛行,王莽假意推讓,或者是弄一些讖緯神說也不能就說是虛偽,畢竟讖緯神說是當時中國官方的儒家神學。

偽君子指其所擁有的德性越來越遏制不住慾望,以至於最後為所欲為由君子漸漸蛻化為小人的一類人。

王莽的慾望是什麼?是掌握大權?是當皇帝?不,這一切都不是王莽的目的。我們來看看王莽帝后做了什麼?

改革!這是王莽稱帝后所做的主要的事情。

“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買賣,用恢復井田制的辦法來解決土地問題;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實行“五均六莞”,即在國都長安及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管理物價,徵收商稅,由政府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徵收山澤稅;改革幣制;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這些改革措施讓現在的我們看來都還不過時,怪不得胡適會說王莽是“社會主義者”,當代還有許多人會說王莽是從現代穿越到西漢的“穿越者”。這一樁樁一件件,有哪一樁哪一件是小人行徑?沒有,王莽只是在踐行《周禮》。

《周禮》的誕生,目前史學界尚無定論,因為王莽對周禮的推崇和身體力行,有些史學家把《周禮》定為是王莽和劉歆偽作的。雖然證據不足,但也足可見王莽對周禮的火熱崇拜。

王莽,用生命踐行周禮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悲劇英雄

“禮”,最早、最狹義的用法指“事神致福”的祭祀禮儀(《說文解字》),但其最廣義的用法則是指所有一切制度規範,“禮”乃所有一切制度規範的概稱。在漢儒看來,社會的所有一切制度規範,可概名之“禮”。

《周禮》展示了一個完善的國家典制,國中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富於哲理。

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王莽,在和大儒的學習中,一接觸到《周禮》,就為此深深折服,成了他為人處事的唯一準則,成了他一生不懈的追求。

王莽還沒有顯赫時,自己以“禮”來約束自己,在外人看來,道德是很高尚的,人們也樂於樹立這樣的標杆,於是人們紛紛為王莽說話,讓王莽走進了權力中心。到了名利場的王莽,沒有為聲色犬馬所迷惑,依然堅持踐行“禮”。而且因為手握大權,有了向更大範圍推廣“禮”的可能,也就是不僅是“修身”、“齊家”,還有“治國”“平天下”的可能,王莽自然不會放過,一心要把《周禮》中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於是他開始了改革,在全國推行“周禮”。

在王莽還是攝政時期,即居攝二年,就開始了第一次貨幣改革。他的出發點是透過貨幣改革,把富人手中的錢收到國家手中,再發到窮人手中,最終實現“均貧富”。當然,第一次貨幣改革還是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

改革,改變的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是很正常的,所以每一次重大改革,都必須有權力來保證,而且還大部分時候都是以失敗告終的。

王莽,用生命踐行周禮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悲劇英雄

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強大有著不論怎麼估計都不過份的巨大作用,然而,商鞅依然是死了,被車裂而死,死在自己的法下。為什麼,就是因為秦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貴族之所以誣害商鞅,就是因為商鞅變法動了貴族們的乳酪,沒有秦孝公的保護,商鞅只有死了。

王莽最終自己當了皇帝,有了絕對權力,為推行改革掃清了道路。但是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還要有一支堅強的隊伍。在這一點上,王莽是不足的,他有“德”,也可以說德配其位。但他的“能”還不夠,對於改革的安排是混亂,用人也是混亂的,沒有一個核心的團隊。如果歷史可以假設,讓王安石早一千多年出世,和王莽搭檔,有醉心於周禮的最高統治者,有能臣干將,也許改革會不一樣。

俄國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真正生根,也是在和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以後的。縱是如此,中國的革命也是花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而且還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藍圖劃分為幾個階段,分段來實施,我們目前還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離馬克思主義的終極階段共產主義還很遠很遠。

王莽稱帝后,想著一舉實現《周禮》的理想國,沒有抓住各個階段的主要矛盾,分階段的進行改革。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混合在一起,眉毛鬍子一把抓,本想改變百姓衣食無著的窘境,但一再的貨幣改革,每改一次平民就破產一次,弄得豪強大族和貧民一起造反,天下大亂,與當年身為道德楷模時的一呼百應形成鮮明對照,最終自己也死在亂軍之中,上演了英雄末路的悲劇。

當然,即使王安石真得和王莽一起幹,改革還是會失敗的。因為《周禮》的制度規範並非以往社會的實際制度,而是一種指向未來的理想設計。《周禮》本身在制度設計上就是空想的,有相當的理想化的成分,並不能真正切合於後來的皇權社會。也可以說,《周禮》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就是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是“空想的國家”。王莽追求《周禮》,就是夸父逐日,最終結局只能是一個悲劇。

王莽也是書生式政治家,錢穆說:“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王莽懷著對理想國家的赤誠渴求,用自己的生命踐行著周禮,最終雖然失敗,自己也死於亂軍之中,但他仍然是一個英雄,一個悲劇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