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作者:由 普通人看諮詢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9-26

這個樉代表什麼意思

元末天下大亂,江淮、江漢之反元勢力風起雲湧,實可視為南宋民族抗戰之繼續。南宋抗金所發動之民族抗戰,既詳述於本史第十四卷中。按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滅宋後(宋末帝昺祥興二年,127年),由於對日本及安南連年用兵,均告失敗;又因長期對海外用兵,對大江以南(南宋之腹地)苛斂無度,南宋遺民之抗戰,已不斷髮生。如至元十七年至二十年之徵日本,十九年之伐占城,二十年用兵緬甸二十一至二十五年之徵安南,二十九年之徵爪哇。故於至元二十五年,元徵安南之兵再敗時,廣東、浙江之民,即首舉繼續抗戰之義兵。是年四月,廣東董賢舉,浙江楊鎮龍、柳世英,循州鍾明亮,各擁眾數萬,相繼而起。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元廷除立發四省之兵進討外,二十七年又復置戍軍以資鎮壓。揚州、集慶(建康)、鎮江各置萬戶府七,杭州置萬戶府四,瀕海沿江要害二十二處,復各增置戰艦,練水軍,習水戰。至仁宗延祐初(1314年),復因經理田制,官吏貪殘,江、浙、江西之民,又紛起反抗。及至順帝至元三年(1337年),元室在內政擾攘之餘,天災頻仍之後,大江流域宋之遺民再起:是年正月,廣東增城朱光卿起兵,稱大金國,惠州聶秀卿等起兵應之。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河南陳州(淮陽)棒胡等起兵於信陽,破歸德(商丘)、鹿邑,而焚陳州。四川合州(合江)韓法師起兵稱南宋。翌年,漳州(龍溪)民李志甫,起兵攻州城。袁州(江西宜春)人周子旺亦舉兵,稱周王,改元建號。此種反抗迭起,至至正元年(1341年)以後,其勢益盛。及至劉福通等起兵,擁韓林兒為帝,國號宋,徐壽輝等應之,尋建國號天完;陳友諒國號漢;張士誠國號周(嗣降元,取消國號),皆反元勢力之繼續。朱元璋利用此民族抗戰之形勢而起,可謂時勢造英雄。茲進而申論元、明、周、漢,在此次戰爭中之得失,以資借鏡。

元廷方面

明太祖曾與李善長等論元之失政曰:“元氏混亂,紀綱不立,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致天下強動。”此可說元末大亂之原因。按自古天下之亂,莫不由中樞失政始,元廷政變屢起,中樞失政之事多矣,茲僅就順帝妥歡帖睦爾之世失政之大事作概述。(《明史紀事本末》卷二)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迎立順帝(明宗長子)之太師右丞相太平王燕帖木兒,即以擅權震主,荒淫而死(順帝元統元年,133年)順帝即位時,年方十四歲,燕帖木兒已死,以蔑兒吉解伯顏為太師右丞相封秦王,撒敦為太傅右丞相封句容王。順帝因明宗親臣阿魯輝帖木兒之言,深居宮中,政事一委宰相決之。

由是大權旁落,至第三年(至元元年,135年)即發生第一次政變。是時,因左丞相撒敦已卒,伯顏獨秉朝政,大平王唐其勢(燕帖木兒之子)惡其位居己上擅權,因謀廢立,率兵入宮,事敗,伏誅,伯顏並殺皇后伯牙吾氏(燕帖木兒之女)並王晃火帖木兒(唐其勢謀主為帝者)自殺。伯顏又以此役之功,驕橫擅權,誅殺諸王之異己者,並變亂成憲,虐害天下,順帝患之而不能制。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至元六年(1340年),帝因伯顏養弟馬札兒臺及其子脫脫之畏禍及己,發動事變(第二次政變),因貶死伯顏於江西,於是馬札兒臺與子脫脫相繼執政。然此後數年,政潮動盪,當權者仍傾軋不已。加以天災與饑荒頻仍,於是各地起兵者迭興。至至正十三年(1353年),天下崩頹之勢,已不可收拾之時,順帝血氣方剛,而中書右丞哈麻,竟進西僧於帝,教以房中行淫之術,於是男女裸處,君臣宣淫,日事遊樂,不問政事,因此其所產生之惡果則為:至正十二至十四年間,脫脫以右丞相統徵江淮之起兵者,方獲勝之際,先則調還京師,繼則貶死雲南(至正十五年)。迄至正十六年(1356年)右丞相哈麻,又謀廢立(第三次政變),事洩,伏誅。其後搠思監為相,順帝方溺於娛樂,不恤改務,外則疆土日蹙,內則帑藏空虛,搠思監無所匡救,又與宦者樸不花互相勾結奸利,公然受納賄賂。四方警報,將臣功狀,皆不上聞,將士解體,禍亂益不可收拾。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其次,為元軍紀律敗壞,故對各方討剿而愈剿愈亂。如至正十四年,已貶脫脫,乃以太不花為河南行省左丞相代領其軍,以討江準諸亂者。明年,太不花即以軍士乏糧,驕傲不遵朝命,而軍士則剽掠,民皆患苦之。及劉福通攻汴梁,太不花又按兵不救;既而出軍,又大縱軍士搶掠,百里之內,民家蕩然,其後察罕帖木兒,雖頗能平亂,但與孛羅為仇,彼此皆不聽朝命,自相攻伐,遂至於亡。

朱元璋方面

戰略運用:朱元璋戰略方面最成功者,有四:(一)取集慶以為王業之基。(二)江淮江漢方面戰略。(三)先滅陳友諒,後及張士誠。(四)平定閩廣之戰略指導。茲扼要分析之。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一)進取集慶

此地自孫吳建都以來,歷數百年,皆為大江首要之都會,六朝之所以能與中原抗爭者賴此,所以能統治江南半壁江山者亦賴此,蓋其所處之戰略地理形勢所使然也。建此策者,首為馮國用言於定遠,次為陶安論與太平。然若非雄才大略之朱元璋,有此識量以定策,則亦不能成其大功也。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等碌碌之輩,均不及此,故皆一一為所並滅。

徐壽輝之勢方張之時,只知自江西趨杭州,謀取自宋以來之首府,陳友諒亦知之。張士誠實先朱元璋渡江,但彼先取平江,次謀取杭州,蓋皆只知財富之重要,而疏於地略首要之爭奪也。設使此三人皆有此識量,則鹿死誰手,誠未可知。朱元璋已取集慶,立即東下鎮江、常州,南取寧國、建德,西守太平,北略揚州。此數地為集慶外圍戰略要點,元璋取之,集慶始可安寧,以從容經營王業。此真英雄手法,棋高一著。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二)江淮江漢方面戰略關於朱元璋在江準江漢方面之戰略指導,其著眼頗為深遠。初則利用劉福通在安豐,以為北方之掩護,以便專力於江南。故其方下和州時,既無求於韓林兒,而奉其年號;及既克集慶,勢力已成,而猶奉之,此其一。當安豐被圍攻之時,元璋所以毅然率徐達等赴援,及擊破呂珍,取得安豐後,覆命徐達等攻廬州者,蓋安豐廬州皆淮西之戰略要地故也,欲保淮,必先據有此二地,此其二。又至正二十一年,元將察罕方威震中原,劉福通自汴梁退保安豐之後,此時朱元璋正決策先定陳友諒,進取江州之時,乃遣使“通好”於察罕,蓋此時察罕已平河南陝西,將兵東向,山東而平,因慮其乘百勝之勢而下,故遣使請降也。明年,元朝廷遣拜封之使至,時聞察罕已死,遂不受官,而殺其使。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又明年,又以救宋為名,親將大軍北取安豐及廬州。及陳友諒已滅,又遣兵再取廬州。準地之戰略情勢被朱元璋重視,由此可見,此其三。關於江漢方面之戰略指導:元璋已滅漢之後(至正二十四年二月克武昌,漢城,東還經營方峻,即遣常遇春等略取襄漢,蓋欲保據大江上游之荊湘,必須據襄漢。朱元璋在江準江漢兩方面,其戰略著眼均稱遠大。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三)先滅陳友諒

,後及張士誠友諒據上游之勢,較之張士誠,其距應天雖遠,而其威脅則遠甚士誠。不僅戰略形勢上如此,而友諒步騎舟師,亦遠強於士誠。且友諒野心勃勃,有順流南下相併之志,士誠則“自守之賊”,以得保其所據地為滿足,而無遠圖。凡此,乃為元璋決策先滅友諒之原因,故劉基當時亦曾獻策曰:“士誠自守之虜,不足為患。今友諒方劫主脅下,據我上游,宜先圖之。陳氏既滅,張氏亦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元璋為之大悅,以為得計。(《明史》卷百二十八《劉基傳》)友諒已滅,東圖土誠,則先北取其江準之地,以斷元室之援,南下湖、杭二州,以絕其與方國珍之連繫,而孤立之。然後其攻平江之張士誠時,直猶取甕中之鱉矣。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至於友諒、士誠之得失,除上述之外,二人在用兵上亦有一得之計。如陳友諒於池州一敗之後,即憤其舟師順流而下,直搗應天,元璋之基,立時震動,乃至有逃與降之議。此役雖未成功,其在戰史上,實為光輝之一頁,而在用兵學上,亦為極具價值之事蹟。及其乘朱元璋北上援韓林兒時,友諒卻不敢再行直搗應天之戰略,而久頓兵於洪都堅城之下,遂致有鄱陽湖之大敗,此實為友諒興亡所繫之用兵。設使友諒此次再用上次用兵之計,則朱元璋又將遭致一次致命之打擊甚至影響其開創帝國之業也。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張士誠當朱元璋攻略其江北之地時,彼遣兵溯江向鎮江挺進,此一行動,在戰略上實為卓越之舉,惜其所用兵力不足,又無堅強之戰志以貫徹之,故終於不能發生重大之作用。此乃士誠對此一行動,在戰略上之重要價值,不能有深刻之認識所致。鎮江為應天東北門戶,其戰略地位之重要,無與其匹者。士誠<不能攻佔,而據有北岸之瓜洲,亦足以絕斷元璋江北軍之後方聯絡,而威脅元璋根據地之應天也。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四)平定閩廣之戰略指導

元璋於滅張士誠後,即進討方國珍。國珍所據慶元,及溫、臺二州,皆瀕海,以舟師見長,故元璋討國珍,亦以舟師為主,因此其平閩廣之戰略指導。

平閩:使平國珍之舟師,自溫州旁海,直搗福州。陸路方面則自江西越武夷山脈,進攻閩東北地區之浦城、建陽、邵武、延平,實行海陸夾攻之勢。故善戰如陳友定,亦迅速被其平定。

申論《明太祖開國諸戰役》,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

2。平廣東:既已平閩之後,即使舟師自福州趨廣州。陸路則使贛州之兵越大庾嶺,進入韶州沿北江水陸南下,而直取德慶,以絕斷敵人廣西之援,而孤立廣州,以使舟師之易於攻取。

3。平廣西:用平廣東之舟師,溯西江直取南寧,陸軍則於攻克梧州後北上,與自荊湖南下之陸軍夾攻靖江,故皆能迅速攻取之。朱元璋此一戰略指導,已充分表現其戰略之天才。其此一指導之特別優點,為時間、地域,與兵力之配合,不僅進軍之次序井然,亦極合“節約”“集中”兵力之原則。由此觀之,元璋帝業之成功,豈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