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龍門四品(上):魏碑是怎麼來的?

作者:由 大凝沒事練練字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0-08

魏碑字型什麼時候出現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一統歸西晉,這個歷史脈絡,一般人還是很熟悉的。

但之後的十六國、南北朝,很多人就搞不清了。

01

永嘉之亂

龍門四品(上):魏碑是怎麼來的?

▲八王之亂

西晉有一個八王之亂,簡單來說,就是一場皇族內亂。

八王之亂分兩段,第一段開始於公元291年,持續時間為三個月;第二段開始於公元299年,持續時間為七年。

西晉的國力被八王之亂消耗,幾個少數民族趁勢崛起。

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於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以漢為國號,史稱漢趙。

於是這一年被我們視作十六國的起點,儘管當時西晉還沒有滅亡。

公元311年,劉淵之子劉曜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公元316年,劉曜又攻破長安,俘虜了晉愍帝,西晉從此滅亡。

公元311年,西晉的年號是“永嘉”,所以這場災難又叫“永嘉之亂”,永嘉之亂以後,晉人南遷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

02

淝水之戰

龍門四品(上):魏碑是怎麼來的?

如果當時冒頭的少數民族只有匈奴,形勢可能不會那麼亂。

可當時冒頭的少數民族有五個,匈奴、鮮卑、羯、氐、羌,他們在北方打成了一鍋粥。

中間氐族出了一個苻堅,一度統一了北方。

苻堅的政權叫秦,史稱前秦,統一完北方,他還想統一南方,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

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打了一戰,也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

結果苻堅不僅沒能打贏,還把老本賠了進去,北方的統一局面就此宣告瓦解。

公元384年,羌人姚萇自立為王,建立了後秦。

公元385年,姚萇殺了苻堅,但前秦在之後還撐了差不多十年。

03

遷都洛陽

結束十六國的北魏也是在淝水之戰後起的家。

公元386年,鮮卑人拓跋珪在牛川(在今呼和浩特)自稱魏王,一般也將這一年視作北朝的起點,儘管十六國這時還沒結束。

龍門四品(上):魏碑是怎麼來的?

▲大同雲岡石窟

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在今山西大同),改稱皇帝。

公元439年,拓跋珪的孫子拓跋燾統一北方,正式結束了十六國。

其實十六國時期,北方出現過的政權不只十六個,但北魏史學家崔鴻寫了一本《十六國春秋》,覺得這裡有十六個值得一講,於是後世也就沿用了“十六國”這個說法。

北魏出過一孝文帝,孝文帝改革的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

他改革的綱領可以概括為“全面漢化”,從服裝、語言到文字、制度通通漢化;為了配合改革,他還遷都洛陽。

到這,我們終於可以說說魏碑了。

04

四大石窟

魏碑,顧名思義就是北魏的碑刻。

不過,北魏後來分為東魏、西魏,東魏、西魏又被北周、北齊取代,這些時期的碑刻也可以叫魏碑。

而且,細說起來,魏碑也不只是碑刻,它底下有四類:

造像記、碑刻、墓誌和摩崖刻石。

龍門四品(上):魏碑是怎麼來的?

北魏邑子六十人造像

接下來單說造像記。

造像記是配合造像的文字,造像就是雕像。

比如中國有四大石窟,四大石窟裡那些佛像就可以叫造像。

所謂四大石窟都是這一時期開鑿的:

◈ 甘肅敦煌莫高窟,始於前秦;

◈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始於後秦;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始於北魏;

◈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始於北魏。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那個時期,佛教在中國很流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我們都知道南朝流行佛教,其實北朝也流行。

不過,相較南朝,北朝的文化底蘊不是很足,比起義理,他們更在乎形象,所以留了許多造像。

05

龍門四品

龍門四品(上):魏碑是怎麼來的?

龍門石窟

造像不一定要有造像記,隨著漢化的深入,造像記才多了起來。

魏碑裡的造像記主要來自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孝文帝遷都前後開鑿的,當時的洛陽是漢化中心。

不過,按傳統視角來看,這些造像記,文章爛,書法更爛。

先說文章,歐陽修當年見過一些造像記,比如《魏九級塔像銘》,他的評價是

“碑文淺陋,蓋鄙俚之人所為”。

後世金石學甚至不願著錄這些造像記,比如趙紹祖在《金石文鈔》裡說

“自隋以前古碑甚少,有則登之,更不差別,其所棄者,造像諸記”。

至於書法,這些造像記多出於民間工匠之手,在當時就不是什麼書法範本,在後世很長時間也沒有人要取法於此。

即使是今天,魏碑的地位被不斷抬高,人們也只能說,造像記這一塊魚龍混雜。

龍門石窟有一兩千種造像記,而被廣泛認可的是龍門二十品,也就是從裡面挑了二十種。

如果在這二十種裡再精選,那就是著名的龍門四品:《楊大眼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

感謝你的閱讀,很開心你和我一樣愛書法~如果想對書法有更深入的瞭解與學習,可私信瞭解我的更多課程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