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大戰孫策、拒絕曹操、被劉備錯失的猛將,為何與劉繇士燮一起做傳

作者:由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0-27

儉以養德的意義是什麼意思

公元206年,一代名將太史慈病逝,臨死之前嘆息“大丈夫勝於天地之間,應當帶三尺之劍,以升於天子之階,如今我的志向還未還沒有實現,為何要死啊!”

綜觀東吳諸多良將,未有一人有此豪氣悲情,那麼在《三國志》中與劉繇、士燮一起並列做傳記載的太史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被劉備錯過、大戰過小霸王孫權,拒絕過曹操,立志想要幹出一番事業的有志青年。

大戰孫策、拒絕曹操、被劉備錯失的猛將,為何與劉繇士燮一起做傳

東漢末年,北海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時,太史慈為報答孔融照顧老母的恩情,弓馬嫻熟、箭法精良的太史慈單身一人前往平原求救於劉備,助孔融解圍。

事後,太史慈離開孔融去投靠劉繇,而劉備卻未能拉攏太史慈,從而錯過了這樣一個猛將。

太史慈到劉繇處,恰逢孫策攻打揚州,有人看出太史慈有大將之才,建議揚州刺史劉繇以大將重用太史慈,不識人的劉繇卻說“如果我用太史慈為大將,許劭(漢末評論人才的評說家)不就要取笑我了嗎?”,只是讓太史慈當一個斥候去探聽孫策的虛實。

到神亭這個地方時,太史慈獨與一騎小將同遇上孫策。當時孫策共有十三從騎,皆是黃蓋、韓當、宋謙等勇猛之士。太史慈毫不畏懼上前相鬥,正與孫策對戰。孫策刺向太史慈的座下馬而攬得太史慈系的頸後手戟,與此同時,太史慈亦搶得孫策的頭盔,兩者相鬥多時,直到雙方大軍到來才各自散開,

孫策橫掃江東罕逢敵手,能與孫策打了個不分勝負,可見太史慈的勇猛。

大戰孫策、拒絕曹操、被劉備錯失的猛將,為何與劉繇士燮一起做傳

雖然後來太史慈被孫策俘虜了,孫策對其惺惺相惜,給他解綁,並問他“還記得當初神亭嶺大戰,當時如果是你把我俘獲了,你會把我怎麼樣呢?”太史慈毫不避諱地說“我可不一定會放了你”,孫策感慨太史慈果然不一般,讓他擔任門下督,授兵給他,封他為折衝中郎將,讓他鎮守吳郡。

後來劉繇病逝後,手下一萬多人群龍無首,太史慈請求去安撫收編這些人,眾人都對此持反對,認為太史慈是個降將,此去肯定不會回來了,孫策排除眾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相信太史慈不會辜負自己,果然太史慈如期而至。

大戰孫策、拒絕曹操、被劉備錯失的猛將,為何與劉繇士燮一起做傳

曹操聽到太史慈的名聲後,就非常想要拉攏他,於是就派人送信給太史慈,用小箱子裝著。太史慈開啟一看,裡面沒有任何文字,只是放了當歸(一種藥材名)。

寓意很明顯,曹操希望太史慈能捨棄孫策,歸附自己,太史慈是有信義之人,又豈會捨棄重用自己的孫策呢。

大戰孫策、拒絕曹操、被劉備錯失的猛將,為何與劉繇士燮一起做傳

孫策待太史慈知己心腹,當時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多次在艾、西安諸縣來抵抗孫策。於是孫策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縣,

並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並督諸將共拒劉磐

公元200年,孫策遭遇刺客暗殺,其弟孫權掌權後,以太史慈能制住劉磐,就把南方一邊的戰事交給他,足見孫策兄弟對太史慈的信任與重用。

劉繇是揚州刺史,

士燮是多年割據在交州一帶的軍閥,太史慈卻是孫策的俘虜之臣,太史慈地位與實力不如前兩者,卻能與兩人並列在一起,在劉繇去世以後,太史慈能招攬劉繇舊部萬餘人,說明太史慈在揚州一帶的影響力是不低於劉繇的。如果太史慈想單獨創業,日後說不定就是孫策、孫權強有力的對手,所以在《江表傳》記載,孫策並沒有像對待部下一樣對待太史慈,而是把太史慈放到了與自己齊平的位置上。

公元206年,太史慈在任上病逝,年僅41歲,也就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太史慈能與劉繇、士燮這一方諸侯並列作傳,而未與江表十二虎臣一起做傳,可見孫策兄弟並沒有把他當做一般下屬和部將,而是當作一個可以圖大事的盟友,按孫策的話說““龍要高飛騰空,必先階其尺木。”結合太史慈那句“大丈夫勝於天地之間,應當帶三尺之劍,以升於天子之階”,如果說把孫策比作“天子”,那麼太史慈就是能輔佐孫策成為“天子”最有力的助手,只是孫策與太史慈英年早逝,未能創出更大的功業,令人深深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