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新能源汽車2023年投資策略:電動化持續推進,重點關注能效、新技術及新應用

作者:由 金融界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2-18

新能源電動汽車怎麼開

我們預計未來行業智慧電動大趨勢將持續加速演進,補貼年底退坡帶來的影響有限,電動化、智慧化景氣向上,預計2023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為900萬輛,同比+31%。行業進入穩定成長新階段,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安全性升級帶來的產品體驗提升和成本下降是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鋰電材料環節,龍頭企業地位持續鞏固,產業格局初步形成,2023年行業新增產能集中開始釋放,可能面臨競爭加劇。在競爭中能夠憑藉自身技術、成本優勢維持高產能利用率的企業將脫穎而出。建議關注企業新技術、低成本工藝、海外產能釋放對企業業績帶來的彈性,看好具備技術、成本優勢的企業在競爭中勝出。應用創新方面,下游應用場景豐富帶來增長新機遇,建議關注快充、儲能、人形機器人等應用場景相關受益標的。推薦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各環節優質龍頭企業,尤其是特斯拉、寧德時代供應鏈等。

▍電動車:行業智慧電動化大趨勢將持續演進,預計銷量維持高增。

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已經從補貼驅動跨越至市場驅動,行業從0-1的匯入階段步入了1-N的成長階段。

中國方面,下半年隨著優質車型持續投放,預計未來行業智慧電動大趨勢將持續加速演進,補貼年底退坡帶來的影響有限,電動化、智慧化景氣向上,我們預計中國2022/2023年銷量分別為685/900萬輛,同比+95%/31%。

歐洲方面,受到補貼退坡與地緣政治影響,我們預計歐洲市場2022-2023年電動車銷量分別實現209/243萬輛,同比+10%/+16%,建議關注中國電動車出海進展。

美國方面,隨著《通脹削減法案》透過,市場對於23年稅收減免退坡的顧慮得以消除,預計2023~2025年美國電動車市場將維持YoY+40%的高增速。

特斯拉產品線日趨完善,預計2023年新車型產能投放,建議關注Semi與Cybertruck。行業進入穩定成長新階段,成本矛盾將逐步緩解,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安全性升級帶來的產品體驗提升和成本下降是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鋰電材料:產能加速擴張,重點關注新技術、低成本工藝、海外產能釋放。

鋰電材料環節,龍頭企業地位持續鞏固,產業格局初步形成,行業進入產能加速擴張階段。2023年是各家企業的關鍵之年,新增建設產能將於2023年起集中投放,行業2023年可能面臨競爭加劇。競爭加劇格局下,企業的產能利用率是關鍵,影響產品的毛利率水平,在競爭中能夠憑藉自身技術、成本優勢維持高產能利用率的企業將脫穎而出,建議關注能給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新技術、低成本工藝。同時,鋰電材料企業海外佈局持續進行,2023年海外產能有望加速釋放,建議關注海外業務對企業業績帶來的彈性。鋰電金屬環節,供需緊張局面延續,鋰價預計保持高位執行。一體化的鋰生產商具備更強的成本優勢,有望充分受益鋰價上行。鋰電裝置環節,海外電池廠商擴產有望加速,國內裝置廠商迎新機遇,看好具備海外擴產受益的鋰電裝置廠商。

▍應用創新:下游應用場景豐富帶來增長新機遇。

隨著汽車電動化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電池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商業模式及應用場景的不斷創新,有望為行業開闢新的成長空間,帶來新機遇。目前具備較大發展潛力的應用場景創新主要包括:

1)快充:2022年起,多款800V車型相繼問世,有望加速市場對於800V技術的認可、消除認知誤區,未來800V平臺有望成為高階車標配。快充應用中,材料端矽碳負極、負極包覆材料及SiC有望受益;快充對於熱管理要求提高,液冷板、防火隔熱材料需求提升。

2)儲能:風光產業迅速崛起,儲能成為必然選擇。電化學儲能潛力最大,磷酸鐵鋰短期價效比更佳。全球電化學儲能市場累計投入規模突破20GW,中國市場增速高於全球。預計2021-2025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年複合增速約63%,行業未來空間大,增速快。儲能電池格局向頭部動力電池廠商集中,看好動力電池廠商未來在儲能領域發力。

3)人形機器人:特斯拉釋出人形機器人並公佈基本效能,終極目標是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特斯拉有望憑藉智慧化技術儲備、規模化生產能力以及豐富的成功案例,開啟人形機器人商業版圖,加速向人工智慧企業轉型。看好在特斯拉的帶動下,機器人供應鏈企業的發展。

▍風險因素:

補貼退坡帶來的新能源車需求不及預期;2023年中游產能釋放,行業競爭加劇,格局惡化的風險;全球工業體系“逆全球化”有加劇的風險,對公司海外業務拓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上游原材料價格進一步上行使行業盈利能力承壓;新技術客戶驗證與產能投放不及預期等。

▍投資策略:

預計補貼退坡帶來的影響有限,未來行業電動化、智慧化景氣向上趨勢不變。2023年是鋰電材料企業新增產能開始集中釋放的一年,行業可能面臨競爭加劇。重點關注新技術、低成本工藝、海外產能釋放給公司帶來的競爭優勢與業績彈性,同時建議關注快充、儲能、人形機器人等新應用場景帶來的投資機會。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