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圖書
□孫葆元
北宋是一個文化的北宋,它之所以昌盛,與文化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北宋立國就把文化建設放在首位,那時就有藏書家,公共圖書館屬於國家,但是不叫圖書館,而是叫作館閣。
北宋的館閣不是單純的圖書收藏機構。除了圖書收藏還兼著典籍校勘、編撰國史的任務,實際上是集圖書館、史志辦、編輯部、研究院於一身的綜合文化機構。它的最終成果落在圖書上,是把圖書的生產過程全程負擔起來。
鑑於這種職能,館閣內部有著嚴格的設定,如同當代的社會科學院,按照學科分成各個研究所。北宋館閣細分為“三館一閣”,即昭文館、史館、集賢院謂三館,閣是秘閣。昭文館掌管收藏經、史、子、集四部及修寫校勘等事。史館是監修國史的機構,集賢院負責收藏校勘典籍。
需要注意的是,北宋是把經史子集與其他典籍分開管理的,這與治國的文化理念有著極大的關係。以上三館沿襲唐朝的設定,只有秘閣是宋太宗在端拱元年(988年)首創,把北宋之前散落在各處的珍本書籍圖畫收集整理,藏於一室,這個地方就叫秘閣。三館一閣通稱崇文院,歸秘書省統領。到了宋真宗一朝,又建立了龍圖閣,這是專門收藏太宗御書、文集和有關他的典籍、圖畫、御用之物的紀念館。
由於崇文院管理者的職務極高,昭文館和史館皆由當朝宰相兼領,其他的編撰人員均為朝臣充任,直管和檢討須由京官以上的官員擔任。集賢院等級略遜,主持者也都是大學士、學士、直院、校理等學位極高的官員主持。
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館閣之選,皆天下英俊,然必試而後命。一經此職,遂為名流。”於是我們看到,北宋官員在官職後面總是綴以館閣職務,比如包拯,就是這樣介紹的:“天聖進士,累遷監察御史,歷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入為三司戶部副使,權知開封府,權御使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除龍圖閣直學士”。就可以看出崇文院裡的“編制”全是有高階職務和學術地位的人。
宋仁宗就說,“圖書之府,所以待賢雋而備討論也。比來公卿之族,多以恩澤為請,殆非祥甚之意也。其詔至今輔臣,兩省侍從,不得陳乞子弟親戚為館職……亦考所進文,召試入等者除之。”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北宋館閣的地位讓眾官垂涎。宋朝的冗官多,但是宋仁宗說,唯“圖書之府”不可妄進,必須是三等以上的進士,還必須考試才能錄取。
崇文院繪圖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考察三館,時三館稱西館,龜縮在城垣一角,只有房舍數十間,還是前朝大梁所建。宋太宗皺起了眉頭,說,是豈足以蓄天下圖書,待天下之賢俊也?於是下詔重建三館,親授棟宇之制,並賜名“崇文院”。
崇文院一年就告建成,據宋人王明清《揮塵錄》記載,它“有書僅萬二千卷”,也就是說崇文院幾乎是一座空院,有院無書。北宋之前五代十國連年混戰,導致圖書散佚,北宋立國後除了振興經濟,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搶救失散的圖書典籍。宋太宗定下三項措施,第一項是盡收十國宮掖內藏書,彙集京師三館。於是各地官員紛紛搜書,形成了一個浩大的政治任務。第二項是獎勵民間獻書,“昭購亡書”,凡獻書先令史館點檢,有價值的書除高價購買,獻書人經翰林學士院考試可賜以官職科名。一時間天下獻書,《宋會要輯稿》記載,很多宋代以前的珍貴典籍得以儲存。第三項是派官員尋訪、抄寫、印刷。畢竟有些藏書人不願意把心愛的書籍交出去,宋廷就派能抄寫的吏員“借本抄寫,即時給還”,結果“凡得古書六十餘卷,名畫四十五軸,古琴九,王羲之、懷素等墨跡共八本。”這是一個偉大的搶救工程,避免了絕版書的斷代。
北宋皇帝帶頭讀書,宋太宗多次對臣下說,“無所愛,但喜讀書”。他為自己定規,日讀《太平御覽》三卷,告訴身邊的侍從“日進三卷,朕當親覽”。皇家的讀書傳統傳到宋真宗時代,他詔命將昭文館中所藏四部全書各抄一部,“置禁中太清樓以備禦覽”。
宋三館藏書不是一藏了之,那麼多學士集中於此,不是空頭職位,他們有一個任務,就是校書。校書在宋代叫“勘書”,以後稱“校勘”。校勘錯別字,凡錯字以雌黃顏色塗掉;別字或多字,以雌黃圈之;缺字,在字旁添入;如果行距密集,則用硃砂畫圈,然後在上下空紙處標寫清楚;諸點語斷處,以側為正;有人名、地名等需要細分者,以中間加細點分隔,這就是頓號。
景德元年,宋真宗命校勘《漢書》,這一校勘發現諸多問題,一位叫刁銜的校書郎上疏說,“《漢書》,歷代名賢竟為註釋,其得失相參,互有章句不合,名氏交錯,除無可考據外,博訪群書,遍觀諸本,校定凡三百四十九,籤正三千餘字,錄為六卷以進。”足見學風之嚴謹。
北宋的刻書業興旺,給後世留下千種圖書,計有史書、經書、各家筆記、醫書、卜書、農書、金石書等等。隨著歲月流逝,宋版書存世稀少,便有宋版一頁值千金之譽。但是經歷朝翻印,書的內容得以留存下來。
盤點宋書,最著名的有四部:第一部是宋太宗常讀的《太平御覽》,是他詔修的一部類書,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三月詔翰林學士李昉編修,歷時六年,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十二月完成,其書55部,5363類,“雜採經史傳記小說,自天地事物,迄皇帝王霸分類編次”。實際上這是三館藏書的一個分類與集合,它的序言是“四方既平,修文止戈,收天下國書典籍,聚之昭文,集賢等四庫。太平興國二年三月戊寅,詔李昉等十四人編集是書。”
第二部書是《太平廣記》,這是與《太平御覽》同時著手編修的一部書,主編仍然是李昉,這部書的側重點是“野史小說”。它先於《太平御覽》完成,其書500卷,目錄10卷。李昉說它是,“六籍既分,九流並起,皆得聖人之道,以盡萬物之情。足以啟迪聰明,鑑照今古。”一語道出了小說的典型性。
《太平廣記》全書
《太平廣記》全書第三部是《文苑英華》。宋太祖不愧是一個善讀的人,他發現《太平御覽》和《太平廣記》無法涵蓋存世圖書的全貌,並且“諸家文集其數至繁,各善所長,蓁蕪相間。”於是決定按《文選》的思路,編撰本朝的文選。《文選》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選自先秦至本朝的一百三十位知名作家和佚名作家的優秀文學作品彙集一冊的重要選本,為後世稱道。宋太宗顯然要彪炳史冊,於是下令編撰是書。掛帥的主編仍然是李昉,當時《太平御覽》尚未完稿,這部書又隆重舉行,從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起至雍熙三年(986年)底完成,上起蕭梁,下至五代,收錄作家220人,作品20000篇,分38類為詩賦、歌行、雜文、中書制高誥、翰林制誥、策問等,共計1000卷。
第四部是《冊府元龜》。這是宋真宗於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想起其父宋太宗,下詔編撰的歷代君臣事蹟,他親自制定了這部書的編輯方針:“所編君臣事蹟蓋欲垂為法典,異端小說鹹所不取。”元龜就是大龜,古人以龜甲占卜未來,元龜就是一部向未來的書,是推崇北宋社會正風正氣的書。這部書1000卷,規模比《文苑英華》多出一倍,它是為一個歷史時期樹立榜樣的書。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