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是什麼讓鳥兒愛戀鄞州?

作者:由 中國藍新聞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2-28

自臆的解釋是什麼

“我們把手一拍,便看見一隻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隻、第三隻。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

巴金先生筆下“鳥的天堂”,伴隨著小學課文,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鮮活記憶。

(一)

是什麼讓鳥兒愛戀鄞州?

在我們鄞州的中心,其實也有一個“鳥的天堂”——鄞州公園二期。

公園自建成以來,吸引了成千上萬只鳥兒前來棲息繁衍。

一年四季,飛鳥時而在大樹上、蘆葦叢中覓食,時而在空中盤旋飛舞。

這樣的場景吸引了鳥類攝影愛好者扛著長槍短炮前去抓拍它們的風采。

“這是白頭鵯”“這是鵲鴝”“這是烏鶇”“哎呀,這不是黑鵯嘛,以前住深山老林,現在也上城裡轉悠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鳥兒愛上鄞州,定居鄞州?

答案就藏在這鄞州“山水”之間。

鄞州地處浙江東部沿海,兼具亞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特徵,雨量充沛。

境內有中部平原、鄞東山區、大嵩濱海平原和象山港海域四個地理單元,甬江水系和大嵩江水系覆蓋全區,東錢湖鑲嵌其中。

光看這官方介紹,鄞州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得天獨厚,氣候條件適宜。

鄞州果然是“祥瑞之地”,鳥兒愛上鄞州,便有了第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

(二)

是什麼讓鳥兒愛戀鄞州?

那麼到底有多少鳥兒居住在鄞州呢?

今年5月底,鄞州啟動了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

調查並不侷限於鳥類,還包括高等植物、昆蟲、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大型真菌、內陸魚類……

這個調查簡直把鄞州生物多樣性“家底”都亮出來了。

不調查不知道,一調查不得了,原來鄞州藏著那麼多沒有上過“戶口”的鳥類。

第一個現身的是黑眉擬啄木鳥。首次在鄞州發現,也是寧波鳥類新記錄種。

在天童國家森林公園,調查人員記錄到了黑眉擬啄米鳥的典型鳴唱聲。

雖然這隻鳥兒只現聲不現身,但是經過專家研究,確定它就是黑眉擬啄木鳥。

黑眉擬啄木鳥在我國分佈範圍比較狹窄,一般分佈廣西、海南等地,喜歡棲息在林木茂盛、環境優越的地方。

沒過幾天,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褐林鴞,也沒忍住在調查人員面前放開了歌喉,“huhuhu~”的鳴叫聲。

根據錄音,浙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野鳥分會重要鳥會編輯部確認該鳥就是褐林鶚,也是寧波鳥類新記錄種。

接連在鄞州發現寧波鳥類新記錄種,專家也樂了。

參與調查的浙江自然博物院副研究員陸禕瑋說,這表明近年來鄞州生態環境趨好,生物多樣性更豐富。

隨著野外監測工作的加強和監測技術手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鳥類不斷在鄞州被發現。

是什麼讓鳥兒愛戀鄞州?

生物多樣性夏季調查結果出爐:調查共發現野生生物980種,其中鳥類85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就有10種,包括鳳頭蜂鷹、蛇雕、林雕、鳳頭鷹、松雀鷹、白喉林鵒等。

除了在山野發現俊鳥外,城區還發現了斑頭鵂鶹的身影。從此,這些鳥類正式在鄞州上了“戶口”。

(三)

鳥兒來了,怎麼讓它們在鄞州更好地落戶生息呢?

這不僅需要給鳥兒搭好鳥巢,還需要創造更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條件。

是什麼讓鳥兒愛戀鄞州?

在這方面,鄞州動足了腦筋,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協作機制,“山水林湖海”生態整治修復統籌推進,劃定總面積為123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還設定了野生動物救助站,建立生態保護區,甚至推出野生動物致害保險理賠,想法設法守護著鳥兒的生存環境。

目前,鄞州的森林覆蓋率達到43。65%,林木蓄積量達210萬立方米,PM2。5年均濃度22微克/立方米。樹多,空氣好,這樣的環境,是鳥兒最愛!

2007年,寧波野生動物園正式設立“寧波市陸生野生動物救助中心”。

至今,中心已救助野生動物4089只,其中鳥類2124只,光今年就救助鳥類203只。

除了那些受傷嚴重以及鸚鵡類不適合在本地生存的鳥兒外,其餘大多已經放生。

在鹹祥鎮,有個濱海鳥類保護區,那是一個6000畝的灘塗,成片的灘塗望不到邊,卻是鳥兒繁殖棲息的良好場所。

保護區內棲息著萬隻以上的鳥兒,不乏普通鵟、紅隼這樣的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當地越來越多的村民也提高了保護意識,愛鳥、護鳥愈發深入人心。

為緩解野生動物保護和野生動物致害的矛盾,鄞州還探索“政府投保+保險理賠+群眾獲益”的模式。

今年9月,鄞州區野生動物致害險首次賠付。

是什麼讓鳥兒愛戀鄞州?

鄞州多年來堅持封山育林,林木茂盛,生態環境不斷提升。

優美環境引得眾多俊鳥覓地而來,翔集在鄞州的山水之地,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不斷增加。

眼下,不少越冬水鳥正在鄞州過冬,在鄞州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野鳧眠岸有詩意”靜謐而富有詩意的場景。

環境可以改變人,也可以改變鳥。

當鳥兒確認這裡的環境是安全的、食物是富足的、人類是友善的,它們也會選擇“用腳投票”。

“有朋自遠方來”,有鳥兒啁啾,我們的棲居也有了詩意。

藍媒聯盟·鄞州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 盧霞 配圖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