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身為中國人,你知道我們漢字的演變史嗎?

作者:由 三點壹事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1-22

玉箸篆是什麼意思

身為中國人,你知道我們漢字的演變史嗎?

【結繩記事】《周易·繫辭》雲:“上古結繩而治”。漢字還未產生之時,在一些部落裡,為了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又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專人(一般是酋長和巫師)循一定規則記錄,並代代相傳。

身為中國人,你知道我們漢字的演變史嗎?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形成於我國的商朝,距今大約有3600多年的歷史。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烤,使其產生裂縫,占卜者根據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

身為中國人,你知道我們漢字的演變史嗎?

【金文】商代後期和西周時期人們把字鑄刻在青銅器上,這就形成了金文(因為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和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又叫鐘鼎文)。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型結構嚴整,瘦勁流暢,佈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身為中國人,你知道我們漢字的演變史嗎?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採用的字型,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字型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身為中國人,你知道我們漢字的演變史嗎?

【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時,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創秦篆,以統一全國的文字所形成的字型。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園勻,筆劃較細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稱。在字形上呈長方形,結構往往有左右對稱的現象,給人挺拔秀麗的感覺。秦代時的小篆風貌,可由現存的《泰山刻石》等遺物中得見之。

身為中國人,你知道我們漢字的演變史嗎?

【隸書】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身為中國人,你知道我們漢字的演變史嗎?

【楷書】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也叫正楷、真書、正書。《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是說這種漢字字型端正,故名楷書。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空前繁華,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身為中國人,你知道我們漢字的演變史嗎?

【草書】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型,《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可見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身為中國人,你知道我們漢字的演變史嗎?

【行書】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