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為什麼書畫不能沒有“贗品”和“偽作”,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作者:由 三餘書社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1-30

書繪畫書怎麼畫

書畫作品的傳承和遞藏一般有家傳、置購、交換等方式,當今拍賣市場的崛起之後,很多商人、藝術愛好者參與其中,書畫逐漸走出小圈子,為大眾共賞。書畫作品從完成之時就會被附著上商品屬性,大書畫家的作品人人都想有一件,那麼託人求購成了一種主要手段。

為什麼書畫不能沒有“贗品”和“偽作”,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我國古代不少書畫家並非家境殷實,用自己的作品換錢成了他們養家餬口的營生,甚至有的人為了保證“產量”,請人代筆,

抑或

是在別人的仿作中寫上自己的名字。贗品和偽作自古有之,即使是當代著名畫家張大千,早年也多畫偽作,他能夠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很多“代筆”畫家、書法家其技藝並不輸給正主。

為什麼書畫不能沒有“贗品”和“偽作”,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當代藝術史學家徐小虎曾指出,目前能看到的唐宋以來的書畫作品,贗品遠多於真跡,這是因為自東晉以來書畫收藏之風對大師名作的過量需求,也因為書畫紙、絹極易損耗。贗品雖不是原本作品的真跡,卻是贗品製造者的“真跡”。

為什麼書畫不能沒有“贗品”和“偽作”,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之所以說它們的存在極為必要,從中呈現的視覺風格變遷,反而可以使我們總結出各個時代書畫作品的樣式、結構、形態和筆墨行為的特徵。

為什麼書畫不能沒有“贗品”和“偽作”,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書畫鑑定家徐邦達和徐小虎曾得出一個結論:“目前全世界公私收藏的中國書畫作品,絕大多數都是‘贗品’和‘偽作’,基本上都是明萬曆以來的後人所作。”從王羲之、閻立本、顏真卿、范寬到趙孟頫、吳鎮、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人,都是偽作的“受害者”。

為什麼書畫不能沒有“贗品”和“偽作”,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所謂“贗品”“偽作”可分:臨摹品、仿造品,無款、無印章、無題跋的作品。它們對於書畫傳承的積極意義在於那些高明的“仿造者”如褚遂良、馮承素等人,以極高的素養,復刻了原作的筆畫、墨法、章法,甚至氣韻也能逼肖。王羲之無真跡傳世,但其《蘭亭序》由馮承素等人勾摹,直到今日仍被奉為“天下第一行書”。

為什麼書畫不能沒有“贗品”和“偽作”,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除此版本外,虞世南本、褚遂良本、董其昌臨柳公權書《蘭亭詩》本這些“偽作”本身也是藝術瑰寶。北京大柵欄、潘家園曾有專門仿造郎世寧、蔣廷錫等人畫作的大師,鼎鼎大名的“揚州貨”,專仿青綠山水,目前能看到的仇英的作品,有不少就出自它們。

為什麼書畫不能沒有“贗品”和“偽作”,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據說清朝山水畫家袁耀(字昭道)因為與唐代青綠山水畫大家李昭道同名,作偽者把“袁”字去掉,只留“昭道”二字,然後題上“唐小李將軍”的字樣,並經過做舊手段,如此一來,一件唐代山水便產生了,身價瞬間翻了幾倍。

為什麼書畫不能沒有“贗品”和“偽作”,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那些保留了真跡整體風貌的“贗品”“偽作”,為藝術風貌的傳承和藝術史的書寫確實居功甚偉,但是流入書畫市場的那部分質量較低是“偽作”也損耗了藝術自身的魅力,降低了人們的藝術鑑賞水平,“國寶幫”也就應運而生了。

為什麼書畫不能沒有“贗品”和“偽作”,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