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彼得·卡瓦鳩蒂:在異國土壤傳播中國藝術精神

作者: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2-03

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什麼?

本文轉自:人民網-英國頻道

人民網倫敦12月26日電 (李玥、餘穎)水墨丹青,一往情深數十年,亦教亦學,矢志傳播中國藝術。英國義大利裔藝術家彼得·卡瓦鳩蒂深深痴迷中國傳統繪畫,20世紀70年代,他曾在倫敦師從中國畫壇大師徐悲鴻的大弟子費成武學習中國畫,為了心中的中國情緣,80年代他遠赴中國留學,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中國藝術。

彼得不僅把中國畫畫得非常出色,多次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英國皇家水彩畫協會,以及歐洲和亞洲等地區舉辦展覽,更把一批又一批西方人帶進墨海堂裡學中國畫,授藝 30餘年,他被學生們稱為“一鬆大師”。

彼得對中國文化和美學,特別是茶道和禪宗的長期研究和學習,也進一步提升了他繪畫藝術作品的魅力。他還是劍橋亞洲文化協會主席,也是劍橋華人社群中心的藝術導師。

彼得·卡瓦鳩蒂:在異國土壤傳播中國藝術精神

在人民網的專訪中,彼得透過他的求學歷程、對中國畫的深入理解,以及多年中國畫的教學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外籍藝術家對中國畫和中國文化的滿腔熱忱和另類詮釋。

恩師教誨 情有獨鍾中國畫

彼得·卡瓦鳩蒂:在異國土壤傳播中國藝術精神

人民網: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瞭解中國文化的?

彼得:在我五歲的時候,我的叔叔就帶我去大英博物館欣賞希臘和羅馬的藝術。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唐代的殉葬雕塑,我瞬間愛上了那些精美的彩釉駱駝和馬。我真的很喜歡這些中國的文化,愛上它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日俱增。

人民網:您是中國畫壇大師徐悲鴻的得意門生費成武的學生,他是怎麼帶您進入中國畫世界,如何影響了您的藝術創作的?

彼得:那時我正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學習。在學院的圖書館裡,我看到了我未來老師的書《中國毛筆畫》,我真的非常喜歡這本書。於是,我寫信給費成武。後來,他成為了我的老師並由此帶我進入了中國畫的世界。在他的引導下,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精彩的世界,一個創意的世界。另外,與西方繪畫不同,你必須去表達自己。特別是在亞洲藝術或中國藝術中,你是被引導著的。這一切都與你的心境有關。我還意識到他不僅教給了我中國古典繪畫方法,還教我一定要畫出自己的風格。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素描,以更開放的視角、更加靈活地觀察事物,這些真的非常重要。

人民網:您提到您曾經在中國學習過一段時間。您能分享一下您上個世紀80年代在中國學習的經歷和感受嗎?

彼得:在入門費成武老師八年的強化學習之後,我有幸在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學習並繼續深造。中國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因為人們都非常友好。我很享受在中國的生活。我可以去我臨摹下來的風景畫中的地方旅行,比如安徽黃山、桂林、雲南。這真的拓展了我的經歷,所以我能夠透過自己的雙眼看待事物,並且親身經歷一切。要想成為一名畫家,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翰墨春秋 促進東西方融合

彼得·卡瓦鳩蒂:在異國土壤傳播中國藝術精神

人民網:您認為中西繪畫最大的不同之處在哪裡?這是否與中西方文化思維和理解的差異有關?

彼得:首先,中國藝術已然是抽象的,高度形式化的,並且以書法和線條為基礎。中國畫中沒有陰影,也不使用定點透視。線條必須是流暢、有動感和有美感的。每一條線,每一個點,都必須有一定的意義,並且它們之間也要有一定的關聯性。其次,繪畫用的材料非常不同。第一,作畫時必須垂直拿著畫筆完成作品。第二,作畫的紙張得是吸水的。另外,在中國畫中,你無法像畫水彩畫那樣輕易地抹去東西。中國藝術更先進的一個方面在於,你可以在反面作畫(但你用西方的水彩顏料無法做到)。我認為中國的這些繪畫技法真是世界上最高難度的!

人民網:您很喜歡中國的佛教文化和東亞的茶文化。對此的深入研究和學習給您的繪畫風格和創作思路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彼得:我覺得,這讓我的創作更有深度,也更具風格。我認為,如果我只是畫畫,並不會有太多新增的東西;它缺少一些特色。我被佛教、禪宗以及茶道所吸引。我是一名習茶者,一名茶道大師,我也會教授相關的茶道課程。這讓我受益良多:它給我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另一種研究事物的方式,一個全新的表達的領域。

情聚畫布 育得桃李滿天下

人民網:您的很多學生來自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他們來自各種專業和職業方向。是什麼引發了他們向您學習中國繪畫、藝術和文化的興趣呢?您是如何在英國推廣傳播中國繪畫?

彼得:我認為,這裡的很多人,尤其是劍橋的人,他們充滿好奇,也很聰明。他們實際上對吸收或被引入另一種文化持有更加開明的態度。關鍵在於,你要如何走進中國藝術:我用一種非常傳統的方式來觸達,所以我們會一步一步地來。它背後的哲學很重要,技法也很重要,所以說這是一種哲學的,冥想的方式。我不是讓那些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去創作一幅畫,我是在引導他們,就像我被引導如何成長和創作一樣。

我很幸運;我有一些學生和我一起學習了30多年。他們的作品都參展了,他們來自不同的工作背景和不同的國家。其中一位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教授、生物化學家,他在他從事的領域中非常傑出,他熱衷於畫蘭花和刻章。還有一位是美國人,她是一名文物修復藝術家,她的先生是非常傑出的劍橋大學藝術史教授,也非常喜歡中國藝術。我有很多這樣的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後來我想開始教一些年齡更小的孩子,我在劍橋華人社群中心學校給7-12歲左右的孩子們上課,這讓我深受鼓舞。我認為他們對藝術有一種天然的開放態度,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探索方式。

人民網:在向世界各地的學子傳授中國畫的過程中,您也在繼承和傳承了費成武老師和徐悲鴻老師的藝術精神和繪畫。您能和我們聊聊相關的背景嗎?

彼得:事實上,在20世紀40年代之前,這對徐悲鴻來說非常重要。這就是為什麼他要去巴黎和柏林學習,在德國做一些研究。他覺得學習西方繪畫可以重振中國藝術,我自己的老師費成武和夫人張倩英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們來到英國,在斯萊德藝術學院做研究和學習,他也有同樣的感受。我們可以向西方學習一些重要的東西:立足於生活作畫,直接作畫,真的很重要。

人民網:您對您的學生有什麼期望?您如何看待未來中國畫和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發展?

彼得:我感覺很樂觀。我認為,人們已經對不同的藝術形式持有開放態度。你是在某種特定的文化中長大的,但你不一定要遵循這種文化。中國毛筆的表現力、生命力和抽象性,與西方藝術形式非常契合。唯一的問題是,在過去,很少有西方藝術家在接受足夠的教育的條件下欣賞優秀的中國畫。如果他們有這樣的基礎或理解,那將會非常非常有幫助,也便於他人去解釋為什麼這幅畫是好的,為什麼它是重要的。

正因為考慮到這一點,我經常在英國舉辦展覽和教育工作坊。在今年夏天,劍橋康河藝術中心舉辦了我的個人展覽。我們舉辦了一系列茶會和藝術分享會,讓大家得以深入瞭解我的藝術創作。這一活動線上下和線上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劍橋康河出版社也將在明年出版我的作品集和我編寫的中國藝術教程(英文版)。透過主辦更多的這樣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專案,我相信中國藝術在海外會受到更多的關注。

人民網:您的未來計劃是什麼?

彼得:我們近來創立了一個叫做劍橋亞洲文化協會的新組織,希望讓人們能更好地瞭解彼此。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不僅是要在英國和歐洲推廣中國文化,也要推廣亞洲文化,這真是一個不錯的創意,因為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文化也是相互影響與交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