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賞析 | “宋四家”蔡襄的六大名帖

作者:由 三秦農事熱點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1-08-04

蔡襄墓在哪裡

即將接近的煙花三月,京城乍暖還寒,還徘徊在增衣還是減衣的似是而非。這是對季節的疑慮。同樣的疑慮存在於“宋四家”,是蔡襄還是蔡京,誰也不能言之鑿鑿。依稀記得,有公眾號存在的日子,兄弟姊妹公眾號,總會在溫暖的日子裡,推送這個福建仙遊老茶客,重溫他字裡行間的淡雅渾厚與端莊……春風徐來,與君共賞。

-- 放放

宋 · 蔡襄 · 離都帖

《離都帖》,又名《致杜君長官尺牘》,尺牘,行書,紙本,縱29。2cm,橫46。8cm,北宋蔡襄作品,書於1055年。該帖書法豐腴厚重處似顏真卿,兼有王羲之行草之俊秀。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襄啟。自離都至南京。長子勻感傷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歸殊為榮幸。不意災禍如此。動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書。並永平信。益用悽惻。旦夕渡江。不及相見。依詠之極。謹奉手啟為謝。不一一。襄頓首。杜君長官足下。七月十三日。貴眷各佳安。老兒已下無恙。永平已曾於遞中。馳信報之。

此帖乃蔡襄即將渡長江“南歸”途中所書,追述離都(開封)行至南京(今商丘)而痛失長子。友人來信慰問,襄作此書答謝。

宋 · 蔡襄 · 思詠帖

《思詠帖》,1051年,紙本,縱29。7釐米,橫39。7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襄得足下書,極思詠之懷。在杭留兩月,今方得出關,歷賞劇 醉,不可勝計,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與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 樂。唐侯言:王白今歲為遊閏所勝,大可怪也。初夏時景清和,願 君侯自壽為佳。襄頓首。通理當世屯田足下。大餅極珍物,青甌微 粗,臨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宋皇佑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遊出發,應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職。途經杭州,約逗留兩個月後,於1051年初夏,繼續北上汴京。臨行之際,他給邂逅錢塘的好友馮京(當世)留了一封手札,這就是《思詠帖》。

《思詠帖》尾後兩行所書“大餅極珍物,青甌微粗,臨行匆匆致意,不周悉。”其中的“大餅”,當指當時的貢茶大龍團;青甌,則當是浙江龍泉青瓷茶碗。在這一茶友間的禮尚往來中,我們還能感覺到,在茶具的使用上,除鬥茶所必用的兔毫盞外,日常品茶,恐怕還是多取青瓷的。

《思詠帖》書體屬草書,共十行,字字獨立而筆意暗連,用筆虛靈生動,精妙雅妍。通篇雖不及“茶”、“茗”一字,但其中蘊含的風流倜儻的人物形象,及其遊戲茗事的清韻,則真是呼之欲出,嫋嫋不絕。

宋 · 蔡襄 · 腳氣帖

《腳氣帖》尺牘,約1060年,紙本行書,26。9cm X21。7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僕自四月以來,輒得腳氣發腫,入秋乃減,所以不辭北行,然於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答,慚惕慚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當行,襄又上。

蔡襄書法大多正楷,此帖別開生面,為行草書,其筆法精妙,行筆流暢,遒勁婉美,為蔡襄行草書佳作。

《腳氣帖》是一封信札,全帖曰:“僕自四月以來 輒得腳氣發腫 入秋乃減 所以不辭北行 然於湖山佳致未忘耳。”《石渠寶笈初編》著錄之《宋諸名家墨寶冊》,蔡書《腳氣帖》為其中之一幅。原跡曾刊於《故宮週刊》合訂本第十六冊。

宋 · 蔡襄 · 安道帖

《安道帖》尺牘,1055年,紙本,縱26。8釐米,橫35。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襄再拜。自安道領桂管,日以因偱,不得時通記牘,愧詠無極。 中間辱書,頗知動靖。近聞儂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請,固佳事耳。 永叔、之翰已留都下,王仲儀亦將來矣。襄已請泉麾,旦夕當遂。 智短慮昏,無益時事,且奉親還鄉,餘非所及也。春暄,飲食加愛, 不一一。襄再拜,安道侍郎左右。謹空。二月廿四日。

蔡襄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嚐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

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宋 · 蔡襄 · 虹縣帖

《虹縣帖》尺牘,1051年,紙本,縱31。3釐米,橫42。3釐米,行書十三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書法精妙,從書法角度來看,應當為中年所作。右下角有項氏收藏印編號。

釋文:襄啟:近曾明仲及陳襄處奉手教兩通,伏審動靜安康,門中各 佳,喜慰喜慰!至虹縣,以汴流鬥涸,遂寓居。餘四十日,今已作 陸計,至宿州,然道途勞頓,不可勝言。尚為說者雲:渠水當有涯, 計亦不出一二日。或有水,即假輕舟徑來;即無水,便就驛道,至 都乃有期耳。閩吳大屏皆新除,想當磐留少時。久處京塵,無乃有 倦遊之意耶?路中誠可防虞,民飢鮮食,流移東方,然在處州縣, 須假衛送,老幼並平善。秋涼,伏惟愛重,不宣。襄頓首。郎中尊 兄足下。謹空。八月廿三日,宿州。

此帖作於蔡襄返京途中,前人考證明確紀年為皇佑三年(西元1051年)。然而至虹縣時由於汴河水乾,無法從水路返回汴梁,只能陸路借道宿州。所謂“謹空”,為唐宋人書末簡用語,即敬留空白以待批覆之意。

宋 · 蔡襄 · 暑熱帖

《暑熱帖》也稱《致公謹尺牘》,1052年, 紙本 23cm X29。2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釋文: 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 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 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幾何欲託一觀,賣者要百五十千。

《暑熱帖》也被稱為《致公謹尺牘》,是蔡襄寫給朋友李端願(字,公謹)的行書手札。

信上說天氣太熱,來不及通報請求謁見,心中苦惱的事情已經想通了。日夜朝夕天氣酷熱煩悶,無處可避,感慨人生中的束縛也是如此。給你帶了精茶數片,就不詳細說了。犀牛角做的棋子一副,不知道能值多少錢?想帶給你看一看,賣家說要百五十千。

蔡 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其先本光州人,居仙遊(今屬福建省),遷甫田。官至端明殿學士,知杭州,諡忠惠。工正、行、草、隸書,又能飛白書,嘗以散筆作草書,稱為“散草”或“飛草”。書法學虞世南、顏真卿,並取法晉人。世人評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家”,譽滿書苑。

【點時雅集】書法教育研究事務所 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