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淺談李清照詞中的意象

作者:由 無聊的額呵呵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1-12-30

東山桂無人何自芳的意思

[摘要]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宋代女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在理論上確立了詞體的獨特地位,提出了詞“別是一家”之說。她既享受過幸福,也飽經苦難。她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美麗,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李清照對自然事物的熱愛和對禽鳥花草的眷顧都凝成一字一句。李清照詞中意象主要有“花”、“簾”、“酒”、“雁”,這些意象有各自的意義,又有著共同的內涵。伴隨李清照南渡及前後詞風的轉變,詞中意象也產生了一定變化。

[關鍵詞]李清照 意象 詞 自然

一、李清照詞中的“花”意象

(一)桂花風韻

1。桂花之美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鷓鴣天·桂花》)形神兼備地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她的顏色並不豔麗,“暗淡輕黃”,與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遜色得多。她的社會聲望也很一般,“情疏跡遠”,並沒有得到什麼榮耀和寵幸,更不會有人給她熱捧恭維。但是她的體性溫柔,香留天地之間。接下來自然地引出下句“情疏跡遠只香留”,說明桂花不追求繁華炫目,不追求萬人敬賞,雖“情疏跡遠”卻將香氣留與人間,這是作者所猶為欣賞的品質。宋之問有詩:“為問山東桂,無人何自芳”,所表現的是同樣的情懷。這是一種清淡、典雅的美。

2。桂花之香

李白在《詠桂》詩中曾提到:“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桂花遠居深山,所以對人來說桂花是“情疏跡遠”,可她的芳香卻不會因此而減少。鄧肅在《巖桂》詩中讚道:“清風一日來天闕,世上龍涎不敢香。”可見桂花之香。香氣濃郁的花,香味或清或濃,不能兩者兼備,但桂花卻清濃兼具,清芳襲人。李清照在《鷓鴣天·桂花》讚道:“情疏跡遠只香留”;又在《攤破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中嘆道:桂花之香能“燻透愁人千里夢”。“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無需諸如“淺碧”、“輕紅”等耀眼之色,僅憑自身的的馥郁香氣就足以使它成為“花中第一流”。

3。桂花之品質

李清照在《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中寫道:“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李清照把桂花寫得非常多情,不僅表達了她對桂花的喜愛之情,也把桂花的無私奉獻的美好品格表現的淋漓盡致。桂花把自己的清純幽香無私地奉獻給人們,不求索取,以內質動人而不以外形取媚,這種溫雅清淡,清幽雅麗的氣度與風格恰與清照自身的氣質風度相吻合。在《鷓鴣天·桂花》中李清照追求桂花那種“情疏跡遠只香留”的隱士情懷,在《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中,她追求桂花那種“終日向人多醞藉”謙虛淳樸的品質。

(二)梅之韻

1。深切之美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清平樂•年年雪裡》)詞人對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帶有總結性的追憶之作。此詞借不同時期的賞梅感受寫出了詞人個人的心路歷程。詞人擷取早年、中年、晚年三個不同時期賞梅的典型畫面,深刻地表現了自己早年的歡樂、中年的悲慼、晚年的淪落,對自己一生的哀樂作了形象的概括與總結。詞意含蓄蘊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賞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國之憂,感慨深沉。

2。含蓄之美

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漁家傲》)這首詞氣勢磅礴、豪邁,是婉約派詞宗李清照的另類作品,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近代梁啟超評為:“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 。”可謂一語中的,道破天機。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 ,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後,“飄流遂與流人伍 ”,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後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 ,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李清照詞中的“花”折射著詞人獨特的審美取向,蘊藉著清雅高潔的人格。撫花自惜,亦花亦人。

二、李清照詞中的“簾”意象

(一)捲簾之態

簾之捲起,由此可以開闊視野。捲簾之動作,就是一種敞開胸襟的表現,因而從側面可以看出,此時捲簾人或詞人的情緒狀態應該是比較愉悅的,在李清照詞中出現的捲簾之態,也印證了她當時的閒適情懷。《如夢令》一首中寫道:“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詞作中“捲簾人”歷來被人揣測,一說是侍女,一說是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不管是誰,其中的惜花之情和俏皮幸福已然充滿字裡行間。即使是《醉花陰》中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雖然抒寫的是閨中少婦之思,但從瑞腦金獸的生活環境中可以看出,這是一位衣食無憂的貴婦人,在閒適無聊之餘對丈夫抒發思念。寫作這首詞的李清照,過著優裕無憂的生活。所以,從李清照詞中捲簾動作的描寫中,可以看到李清照此時的閒適情緒和平和心態。李清照透過簾意象傳達的是詞人的幸福安逸的生活狀態與閒適的心情。

(二)垂簾之態

簾之垂下,就如一張屏障,分隔裡外。簾,一方面可以用來遮風、擋雨,免受外界的侵擾。另一方面,簾之低垂,也可以讓外面的人看不到裡面,為自己不2010。04

文學教育想為人所知的心緒豎起一道屏障。也就是說“它能阻隔旁人窺探的視線。既然簾外人不能非常清晰地見到簾內之景,那麼,簾內人的‘隱私權’便得到了保障。”在李清照的詞中,亦是如此。一道道垂簾,將詞人的心緒感情與外界隔開,營造了一種朦朧之美的詞境。如《小重山》中“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用“疏簾淡月”鋪就了一個恬靜朦朧而美好的好黃昏的詞境。

三、李清照詞中的“酒”意象

(一)借酒縱歌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這首詩寫出了她少女時代歡快的生活。夕陽西下,湖面盪漾雲彩的倒影,亭亭玉立的荷花,歸巢待宿的鷗鷺,這是一幅恬靜的畫。這幅畫因酣醉的少女闖入而被打破。小船胡亂地前行,驚起的鷗鷺到處亂飛。這一切都是無意中給靜謐的畫面注入了生機。表現出詞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反映了她無憂無慮的生活。

(二)借酒寄情

李清照十八歲時嫁給了二十一歲的太學生趙明誠。趙明誠潛心於金石的考錄,夫婦志趣相投,共同致力於書面金石的蒐集整理,並常常吟唱詩詞。正因為他們夫妻剪得愛情生活這麼美滿、幸福,所以離別,即使是暫時的,也會給彼此帶來莫大地痛苦。他們都是性情中人,而李清照又是個情感細膩、豐富、敏感的女人,所以每次與丈夫分別,都讓她“惜別傷離方寸亂”。在與丈夫分別的日子裡,李清照飽受相思之苦,離別把她折磨得“人比黃花瘦”。這時候,詞人就只有借酒寄託心中的相思之苦。“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鍾己應晚來風。瑞腦香消魂夢斷,闢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浣溪沙》)

四、李清照詞中的“雁”意象

(一) 雁傳衷情

在李清照的前期詞中,“雁”主要是寄託作者相思之意,傳遞作者一片衷情的愛的信使。在《一剪梅》中,“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秋雁飛回,卻並無丈夫的書信傳回,頓覺失落,思愁更甚,再也“無計可消除”。作者的目光隨雁來去,目光中先是滿含甜蜜的盼望,繼而瀰漫苦澀的失落。雁在此處傳遞的是希冀,是想念,是淡淡的離愁別緒,是隱約的少婦幽怨,雖然略帶不得相見的淒涼,但是仍舊滿含甜蜜的守望。

(二)雁喻流亡

南渡之後,經歷了喪夫亡國這樣重大人生變故的李清照,心情境遇和人生態度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對“雁”的感知也與少女少婦時代截然不同。在她眼中,雁再也不是傳遞兒女之情的“傳書鴻雁”,而是早已變成了迫於冬寒不得不離去的“南飛秋雁”。正如《聲聲慢》中所道:“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念家難國殤、孤身落寞、晚景淒涼之時,恰見大雁從天空中掠過,恍惚中感覺似曾相識,這大雁正是多年之前獨守空房待夫歸之時,用以聊寄相思的傳情信使啊,然而此刻它卻更像遠離故土、漂泊南方、孤苦無依的作者自己,往昔那些夫婦之間的柔情蜜意、惦記思量,在經歷過暴風驟雨的作者眼中顯得微不足道,一個“卻”字微微透露出她對自己從前困擾於愛恨情愁的否定。

結 論

花開花落,酒厚酒薄,簾捲簾垂,雁來雁去,幾種風物的悄然變更記載著李清照抑揚頓挫、起伏跌宕的一生。她以真情繪物,賦予其鮮活的生命,因此李詞才得以久傳天下,被萬千人爭相吟詠。《四庫全書》提要中的評價恰如其分:“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

參考文獻

[1] 趙梅《重簾復幕下的唐宋詞———唐宋詞中的“簾”意象及其道具功能》北京:《文學遺產》,1997,(4)第42頁

[2]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79年版第 368-369頁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第104-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