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我認識的稻盛和夫

作者:由 v先生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1-17

允直厥中是什麼意思

用王陽明心學、博弈論和心理學讀稻盛和夫

1。

帶領自創的兩家日本企業走入世界500強的稻盛和夫,可謂是經營之神了。

他在思想體系和企業領域取得的成就,與他少年時期學習態度不甚端正,導致求學歷程和初入職場的過程曲折艱辛,形成天淵之別,這些都被記錄在《心》這一書中。

我認識的稻盛和夫

《心》據說是稻盛和夫的封筆之作,在書中不長的篇幅中,他將生活和經營裡各種境遇中體悟出的參悟精華,揉進了他誠懇殷切的文字中。

稻盛和夫提倡的很多理念,其實和我們某些階段的傳統主流文化不謀而合,他是中國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追隨者。他的很多書籍和話語在網上盛行許久,看多了未免覺得老生常談,很有陳詞濫調的嫌疑。

基於他豎立的里程碑式的企業家導師形象,再觀察現在被吹捧的有些矯枉過正,有些許浮躁的解放個性文化氛圍 ,我們可能真的要反思,也許我們太忽略了自傳統文化中那部分中被奉為圭臬的力量,也忽略了稻盛和夫式的老調重彈的意義。

2.“宇宙吹拂著利他之風”

稻盛和夫在《心》中寫道:“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運自然會好轉。宇宙中儼然存在這樣的因果法則。”

他提倡凡事要動機至善,這樣才能獲得好的結果,即俗語中的“好人會有好報”。

“好人好報”有什麼科學的依據嗎?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作者專門拿出第12章來證明這個命題是否成立。書中記錄了美國政治家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做的一個類似“囚徒困境“的實驗,實驗內容簡單概述如下:

A和B在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策略的情況下,分別選擇出“合作”和“背叛”的牌。如果A和B都出“合作”牌,雙方各獎勵3分;如果有一方出“合作”牌,另一方出“背叛”牌,那背叛方獎勵5分,選擇合作的0分,如果雙方都出“背叛”牌“,雙方都懲罰少1分。

哪種博弈策略分數會高呢?阿克塞爾羅德面向社會徵集博弈策略,共收集到15分策略,15個策略組成15X15個排列組合,再用計算機語言錄入每個組合,每個組合進行200回合的博弈。

阿克塞爾羅德認為,這些策略中不率先“背叛”的策略為善良策略。收到的15個策略裡有8個善意策略,餘下為惡意策略。

200回合後,一個叫“針鋒相對”的策略得到了最高分。“針鋒相對”策略代表著善良和寬容,但同時具備一定鋒芒。

它只遵循一個原則:重複對手上一個回合中的策略。這意味著對手上一回合“合作”時,在下一回合它也“合作”;對手“背叛”時,它也背叛;但當對手背叛後又選擇“合作”,針鋒相對仍會選擇信任和寬容,出“合作策略。

這意味著智慧的善良和寬容,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而且15個策略中,8個屬於“善良”的策略得分也是前8名。

“行利他之事,命運自然會好轉“這一理念,聽起來帶著幾分宗教色彩,

固然有稻盛和夫畢生經驗作為論據,有古今中外宗教領袖和聖賢為其搖旗吶喊,但放在現實社會的角鬥場裡,似乎總缺乏一些說服力。

而這場以計算機主導的比賽卻用理性數學的方法證明,在重複博弈中,確實是”好人“最終會勝出。

3.“一切不幸都是由自己的心靈吸引而來“

“沒有別的原因“,一切不幸都是由自己的心靈吸引而來的,是無休止地傾訴自己的不幸、牢騷不斷的那顆心,喚來了不幸。“稻盛和夫在《心》中如是說。

他認為,在每個人的靈魂最深處,存在著極為純粹、美好的真我,這個真我充滿了友愛和諧,和宇宙中“真善美“的力量是相一致的。真我描繪的美好世界,很快會顯現在現實中。

而我們經常會被“憤怒”、“慾望”和“抱怨”矇住心靈的眼睛,內心總是會滋生

各種負面情緒和貪婪,使得美好的真我無法描繪美好的世界,取而代之的是渾濁的心靈描繪出一個不幸、醜陋和扭曲的世界,並在現實中顯化。這個觀點似乎屬於佛學範疇。

這一理念也和王陽明的“鏡子“學有異曲同工之妙。據熊逸著作的《王陽明:一切心法》所述,王陽明認為,我們的心天生就是一面明鏡,只是被靈慾唸的塵土遮蔽了光明。

王陽明的大弟子徐愛總結王陽明這一理論:

“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

所以,稻盛和夫和王陽明的理念一致性在於:吾性具足,清掃明鏡上的灰塵,尋回至善心性。

而“一切不幸都由自己吸引而來“這一理念,似乎很唯心主義,但是可以用現代心理學方面的一些知識來幫助理解。

張德芬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親愛的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外在事物都是內心投射出來的結果。

武志紅在《為何越愛越孤獨》一書中分析了幾個案例,比如又一個女兒,無法忍受酗酒如命的父親,偏偏成年後愛上的幾任男友都是酒鬼;再是一對夫妻,妻子很節省,但丈夫卻異常大手大腳。

武志紅引出心理學中自我結構中二元對立概念:每個人心中都有“好我“和”壞我“,個體過分渴望”好我“而壓抑”壞我“,內心就會失衡,反倒會被具有自己”壞我“特質的人吸引,這種吸引有的是來源於內心的欣賞,有的是來源於想改變對方的驅動力。

所以,無論是從佛家文化、儒家文化還是心理學角度,來理解心靈的“吸引力法則“,似乎都有幾分道理。

4.淨化心靈最好的辦法是專注投入眼前工作“

稻盛和夫在《心》中說:

“當心靈處於純粹狀態時,人就能觸及所謂的”宇宙真理。“

”只要將全幅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當下這個瞬間極度認真、極度專注,就是任何方法都無法取代的精神修行“。

他強調的不是眼前的工作,而是沒有雜念的專注狀態,似乎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心流理論很有相似性,這位心理學家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中寫道:

在心流中會把生活中所有不快樂的事忘得一乾二淨。這是因為要想從活動中汲取樂趣,必須全心全意地專注於手頭的工作,所產生的重要副產品---心流狀態下的心靈完全沒有容納不相干資訊的餘地。“

正是因為處於如此的專注狀態,才能到達至靜純粹的心境,不會有惡念、雜念,這正是很多冥想大師所追尋的空明狀態。

據學者熊逸著述,舜想禪位給大禹,於是對他說了一番話: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意思是人心充滿私慾,離正道疏遠,只有保持精進、專注的態度,以誠信的態度奉行聖人之道。

只有專注,才能聚焦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專注才能摒棄雜念,才能持續精進努力。

而王陽明在舜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解釋道:

“非專則不能以精,非精則不能以明,非明則不能以誠。”

所以稻盛和夫認為,磨鍊心靈,不需要刻意去深山老林打坐禪修,極度專注就可以了。看來,

“專注”是古今賢者繞不開的“修行”路徑。

5.總結

閒暇時不經意翻開《心》中的任何一頁,看到其中的任何一句,都會發現稻盛和夫式的話語,對浸漬在各種“雞湯文”中的心靈,仍有熨帖澄清的作用,這肯定與書中的思想總結,是以稻盛和夫的成就和聲譽作為背書有關係。

但卻忍不住感慨,稻盛和夫提倡的一些建議,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道理,甚至有些都成為了文化烙印,深深刻在我們的認知裡了,為什麼我們並不能奉行呢?

熊逸著作的《王陽明:一切心法》有記載這樣一個故事,王陽明的大弟子徐愛向王陽明提問:如今很多人知道都應該孝敬父母,團結兄弟,但很多人偏偏就是做不到,這不就是說明“知”和“行”是兩件事情嗎?

王陽明回答道:沒有做到,就是因為人的私慾遮蓋住了人的“知行”,所謂知而不行,其實就是不知。

從古今中外各個領域的佼佼者身上,我們都能吸取一些比較有共性的啟發,但有時會發現,這些生而為人應該明白的基本準則,似乎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功效。

結合王陽明對徐愛的回答,我們需要認真反思,我們以為的“明白“,是否有引導我們貫徹正道?如果沒有,也許只是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的”瞭解“以為吸收了的理念,或許,我們需要《心》這樣一本書放在自己床頭,時不時翻一翻,啃啃那些遙遠而陌生的大道理,時時勤拂拭那些落在心境中的塵埃。

剛剛來到北京的時候,在街邊的書店了買了一本稻盛和夫的《幹法》。回去翻了幾頁之後,覺得索然。全書整體給人的感覺十分像是一盆濃郁稠密的心靈雞湯,而且沒給勺子。

最近幾年,結合工作和生活的體會,又重新溫習,讀到了一些之前未有的心得。

這種感受就像之前喜歡吃辛辣刺激的,現在覺得一碗素淨的白米飯配上幾片泡菜就已經近乎完美。就像之前喜歡喝可樂,現在覺得溫水白開本身就很有味,如果再加上一些枸杞、百香果就更加美妙。

數年前,也曾聽人說過,手中無刀,方能心中有劍,為人的最高境界莫不如是,一切的鋪排設計皆比不上"無招勝有招"。

當時的我並不太認同,覺得才氣縱橫光芒凌厲可能更酷一些,醉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直到這些年,才略有體會這種

知行合一,靜水流聲的複利。

我想,這也正是稻盛和夫給人們的啟示。

1、敬天愛人:經營者要有哲學

稻盛經營一直強調經營者要有哲學。

升維思考,才能降維打擊。

曾經有一著名企業家問過稻盛先生一個問題:京瓷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麼的?稻盛回答說:有人說我們京瓷有技術,有人說我們有資金,有人說我們趕上一個好時代,在經濟大潮中誕生了,其實都不對。

京瓷之所以五十年不虧損,是因為我們有正確的經營哲學,這種哲學為全體員工所共有。

京瓷強調在“

敬天愛人

”的理念下從事經營活動,以此建立了全員統一的企業價值觀,成為企業良好執行的基準。

稻盛格外強調一個敬字。

敬事,就是我們必須認真的做每一件與客戶與產品有關的事情。

就像是孔子所說的:“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使命以時。”

2、抱著產品睡覺,真正的野心是一天24小時無所不在的

真正的野心也好,願景也好或者是使命感,一定是一天24小時無聲無息卻又無所不在的。

“抱著產品睡”就是這種心態的外化,是一份對工作,對產品全身心投入的狀態,任何一絲的問題或欠缺都會深深留在心中,讓人坐立不安。

不管時代怎麼進步,幹活時自己手上都需要沾泥帶油這種地頭力與煙火氣。若缺乏“抱著自己的產品一起睡”那樣的熱情與誠敬,就無法從心底品嚐到那種造物的欣慰。尤其是在向新的、艱難的課題發起挑戰並最終戰勝它們,得償所願時。

稻盛自己形容這種心法是:

即使下班後,我心中仍懷有這種渴望。若是慾望不夠強,許多人和事就會如過眼煙雲消失在我的身邊。

3、成為“自燃型的人”,敢於在“漩渦中工作”

稻盛將職場中人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點火就著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種是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不燃型”的人;第三種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自燃型”的人;

想要成就某項事業,就必須要成為自我燃燒的“自燃型”的人。

這種型別的人,積極主動,從來不是等待別人吩咐後去做,而是自發行動,深度思考,持續改善。

京瓷哲學中有一條:“成為漩渦的中心”。領導者在工作時必須把周圍的人捲進工作的漩渦。所謂漩渦中工作,意味著

自己在工作中積極主動,爭做核心者、影響者與佈道者。

讓自己進入漩渦中心,你能夠體品嚐到工作成功後醍醐灌頂、如露入心的欣喜之情。

4、把願望提升至信念高度,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所謂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並不是單純的與別人一樣的努力,而是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這一點上,稻盛和夫認為,遇到問題和困難,要先自問一下

“我是否竭盡全力了?”

一個人如果要想有所成就,就需要抱有強烈的願望,使出渾身的力量,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就像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自助者,天助之”。其實還有別一中含義,就是在外界給你的考核標準之外,你還要有對自己的要求。其實,又何止是稻盛和夫。

我們必須經歷許多的艱難困苦,才能真正讀懂一些東西

。所以之前不懂,所以,現在懂了。

據說,稻盛和夫特別喜歡中國明朝《菜根譚》其中的一句話:

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裡冬瓜,自能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勢必潛消。

進德修行,如草裡冬瓜。

有過經歷的人都知道:冬瓜,慢慢生長的時候埋沒在草叢裡頭,它周圍有很多雜草叢生,人不能見。直到秋天割草的時候,人們才會驚喜地發現那還藏著一個之前看不到的大冬瓜。

修德修行也是如此。當你在一件事情上傾盡全力、將心注入的時候,你為了把這件事情做好,你也不自覺地就會做許多其他的事情,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真正的精進就在這個時候綿綿穆穆無聲無息潛滋暗長

,甚至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精進的發生。

自從上個月來,自己踐行每天寫一篇經過深度思考之後的文章,這種日拱一卒的體驗尤其奇妙生動。

因為每天都要有紀律地輸出價值,於是用輸出倒逼輸入,讓自己成為漩渦的中心。所以

每天都要用心工作、深度學習,都要很認真地規劃、思考、總結、沉澱。

這種每日正念踐行,或許在一天一週一月一年內看不出任何結果,但若把時間維度放長,放到3年、5年、10年……有一天,我們就會發現草叢裡原來已經結出了很多個大冬瓜。

因為時間就在那裡,它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