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響鈴:微信拒絕老好人

作者:由 驅動中國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5-18

如何申請qq小號不透過手機號碼

文|曾響鈴

1月22日晚19時開始,抖音新使用者發現自己開始無法以微信授權的方式登入、使用抖音。1月23日凌晨,抖音在其微信公眾號釋出宣告,稱問題來自微信方面,自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無法處理。

吃瓜群眾這下有了更大的瓜,“騰頭大戰”看起來又升級了,“受害者”抖音繼“多閃”被封禁後,又被揍了一拳,好不熱鬧。這其中,有人叫好,也有人質疑微信的“霸權主義”、翻出過去各類封殺的老賬反覆唸叨。

事實上,在內容與社交巨頭紛紛築牆的今天,這樣的戰事升級並不意外。只不過,回到商業競爭的角度,微信這個“產品”的一些行為,被輿論用“理想主義”的方式過度放大了——微信可能只是在做一個普通網際網路產品(使用者量多一點)本就該做的事。

響鈴:微信拒絕老好人

存量搏殺,建圍牆是流量巨頭商業競爭常態

在微信封殺抖音登入介面前,市面上BAT、微博、頭條系等網際網路巨頭之間,類似的事已經由來已久、屢見不鮮:

2013年8月,阿里以“安全”之名停止淘寶與微信的一切資料鏈接,不久後,淘寶網封殺了外鏈二維碼,直指微信5。0的掃碼與支付功能;

2014年11月,微博發起了一系列針對微信公眾號推廣的封殺舉動;

2016年年中,支付寶開始停止受理微信場景下的支付介面申請;

2018年8月12日,微博發表社群公告,稱因頭條擅自抓取微博自媒體資訊,將封掉其第三方介面;

……

還有更多有關“介面”的封殺事件,基於“介面”的特殊性,這些行為說到底都是正常的商業競爭行為,沒有一個產品願意“為他人做嫁衣”。作為承載各自商業價值期許的網際網路產品,在自己正常許可權範圍內封殺競品說到底只是一種普通的競爭策略罷了。

這種對介面的封殺,在內容與社交領域尤甚,因為它有著共同的社群和關係鏈特徵,更容易從別的已經成熟的產品中套取適用自己的資源,幾乎可以拿來就用。

在流量逐漸見頂的今天,內容與社交的網際網路巨頭事實上進入了新的“存量搏殺”的時代,從市場上“新挖掘”流量變得很難,國民總時間難以增長的情況下,A產品的成長,往往就是要從B產品那裡轉化來使用者,而不是與B產品去一同爭搶額外的使用者池。

這其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使用者量越大的產品,越容易成為“挖角”和搭便車的物件

,越容易陷入這場競爭的防守姿態,被迫處於“守勢”,因為,它們失去了反向進攻的必要。

例如,只有抖音、子彈簡訊等產品有主動意願借微信的社交傳播力,微信不可能在“存量搏殺”中去抖音、子彈簡訊那裡擷取使用者資源——多數產品提供不了微信需要的“11億”之外的使用者。在這種情況下,微信對外表現出的,就是各種防守策略,封殺這個、封殺那個。

微博與頭條系(尤其是微頭條)當初吵得不可開交也是如此。在這場“存量搏殺”的爭鬥中,頭條系註定處在“攻擊者”位置,它會經常遭遇閉門羹、發發宣告,而不是微信、微博到處說自己被誰誰誰封殺了。

而除了阻止競品,流量巨頭往往還有從使用者體驗角度“築牆”的考量。

1月15日全民關注的三大社交產品被微信逐一封殺,輿論著實看了個大熱鬧。但是,拋開微信是否“將競爭扼殺在萌芽狀態”不論,至少,張小龍一直自詡的使用者體驗,恐怕很難容納在輿論環境中頗有負面評價的頭條系產品、多有匿名“開車”資訊的馬桶、粗暴給錢引流的聊天寶。

張一鳴、張小龍,這個時代最好的兩個產品經理,對產品的理解相互之間可能並不在一個路數上。

微信從來不是“基礎設施”,“運營商”式的遊戲從來沒有開始過

認為習慣是理所當然,是多數人容易犯的錯。在辦公室裡,如果一個員工長期做“雷鋒”承擔打掃衛生的責任,久而久之,同事們會習以為常,哪一天辦公室不乾淨了,就會拿他出來批判一番。

由於使用者數實在是過於龐大,幾乎人人都有微訊號,就如同人人都有電話號碼一樣,多數人現在已經沒有把微信當作一個獨立的產品看待,而“習慣”把它當作了網際網路公用平臺,是“網際網路流量通訊錄”,是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

這意味著,在一些人心中,微信似乎非得“有義務”去服務各個產品,為它們提供介面、容納它們在平臺上傳播,否則就成為不公平的封殺。

但是,微信再大也只是一個產品,從來沒有誰規定它有義務給別人提供便利甚至輸血,它應當與其他許多產品一樣,擁有主動選擇客戶的權利,如同那位被“習慣”打掃衛生的同事也可以丟下掃帚不管,他不是公司請來的清潔工,他也想好好工作。

張小龍的產品態度給了太多人微信“低姿態”產品印象,以至於好像誰都可以到微信平臺上“插一腳”,就如同我們可以在運營商平臺上亂髮簡訊一樣。當微信設定各種七七八八的平臺規則時,很多人會有一種“移動公司不准我如何如何打電話、發簡訊”一般的無法理解感。

這種無法理解,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是把微信當作了人人可用的基礎設施。作為一個商業化產品,微信並不高尚,不是網際網路的雷鋒,換句話說,微信也不是“好欺負”的,它有自己的脾性有符合商業遊戲規則的運營考量。

每次微信為自己築牆封殺了誰,除了當事人,不少看客們往往也會加入聲討行列。只能說,他們的謾罵聲,其實恰恰是過高地看待了微信的網際網路定位(基礎設施)、過低地看待了微信應有的反制力。

事實也在證明,微信正在主動抵抗這種“基礎設施”人設,拒絕做人人隨便可用的網際網路流量通訊錄。1月15日那天,微信一次封禁三大社交產品,不只是針對頭條系的多閃,也有網紅王鐵匠藉以“出山”的馬桶、羅永浩賴以“救命”的聊天寶,顯示出強硬的手腕,不再像過去那種嘗試透過理性迴應的方式為自己辯解,只擺出平臺的規則在輿論熱潮中冷冷地進行迴應。

反過來看,為什麼一個產品(尤其是社交產品)一出生,就非得藉著微信的通道來成長呢,我們本就道德綁架了微信。

某種程度上,一個在網際網路中摸爬滾打的產品,原本也沒必要像別人解釋太多,它本沒有這樣的道德負擔,只是被架了上去。2018年與頭條系反覆爭論中,微信似乎已經疲倦於“老好人”定位,開始覺醒,自己也是一個求生存、求發展、求革新的產品,不是負責交通運輸的馬路,有一天封路了還得向社會說明為什麼、接受質詢和批評。

這一次,微信對抖音新使用者登入介面的封殺,或只是這種“覺醒”的延續罷了,它依賴的是已然公告社會的運營策略——2018年6月,騰訊方面就以今日頭條系損害其名譽宣佈“將暫停與北京位元組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微播視界科技有限公司的相關合作”。作為騰訊旗下的一個產品,微信在此時停止授權,也只是在順延了這個決定。

和平共處並非不可能,但誰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

同處一個網際網路盛世,馬化騰與張一鳴還是微信好友,大家和平共處,一起發財也未嘗不可。儘管流量巨頭要築牆,但微信自己白紙黑字寫的平臺規則,只要老老實實遵守,在規則下制定恰當的傳播策略,利用到微信的社交傳播紅利也未嘗不可,也能讓微信啞口無言。

但是,一些產品偏偏可能侵犯到別人的“核心利益”,例如關係鏈資源,這就可能無法被容忍。

一些網友發現,自己透過微訊號登陸抖音之後,會被推薦一些疑似微信之中才會出現的朋友關係鏈。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案例,某使用者擁有兩個獨立微訊號,大號工作生活用(繫結過抖音),小號與大號的圈子沒什麼交集,也綁定了抖音(兩個號都未繫結手機號)。但是,該使用者發現小號拍攝的抖音短影片,被大號圈子裡的微信好友在抖音裡點了贊,發抖音不想被知道的想法泡湯了,令其“細思極恐”。

在回答區裡,有使用者面臨著相似的情況。這裡不能證實這些問答的真實性,具體需要技術角度的驗證,但抖音方面可能也需要一個恰當的回覆。(詳見知乎:抖音上的好友推薦是怎麼回事?)

眾所周知,關係鏈是微信、QQ的命根子,抖音產品由上述問題反映出來的某種擷取關係鏈資源的疑似做法(有待實錘證實,這裡只提出懷疑,供參考)——哪怕只是可能性都是不被騰訊系允許的(具體見騰訊關於外鏈不得獲取微信、QQ關係鏈的相關規定),被微信再過度反應也不意外。

多閃面世後,頭條方面一再強調自己不搶微信的基礎社交生意,做的是熟人的親密社交。不過,從上述懷疑來看,微信為了形象維護的需要或可以讓“不搶生意”的多閃借平臺傳播(事實上,多閃在三個社交產品中也算得上相對最好的那個),但牽扯到挖關係鏈的可能,恐怕沒辦法容忍——不搶生意,不代表可以挖使用者,哪怕只是可能性。

目前,微信的封殺僅針對新使用者登入進行限制,過去用微信登入註冊過的仍保留介面,這或是微信在使用者體驗下的妥協,畢竟,老使用者都封了等於同時犧牲自己的使用者體驗。

但這份妥協還能堅持多久是存疑的,從目前來看,可能更取決於抖音方面怎麼做,而不取決於微信——它去除那些“基礎設施”之類的人設後,商業遊戲規則早都在那裡了。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完】

曾響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