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每年清明雍正都帶兒孫到北京這地方行禮,還和安佑宮有所關聯

作者: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5-19

和珅為什麼供奉龍王

千百年來,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便會透過各種方式祭祀先祖。

每年清明雍正都帶兒孫到北京這地方行禮,還和安佑宮有所關聯

鄧偉攝

有意思的是,在北京有一座保留比較完整的建築群,是清代皇家祭祀先祖的場所。它就是清代改建的壽皇殿。這座建築建於明代,最初並不用於祭祀。雍正年間,壽皇殿開始作為皇家祭祀的場所。每年清明節,雍正還會帶著兒孫到此行禮。

到了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將舊的壽皇殿拆除,在建新壽皇殿時,他並沒有按照舊壽皇殿的格局,卻複製了圓明園中又一處皇家祭祀建築群——安佑宮的佈局,這才有了“宮中(紫禁城)苑中(圓明園)皆有獻新追永之地”的格局。

明代的壽皇殿拆除之後,建築是否還有留存?壽皇殿的藍本安佑宮又經歷了怎樣的命運?不妨一起探索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

雍和宮萬福閣是舊壽皇殿建築

“壽皇殿”這一稱呼起源於明代,根據明代內官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北中門之南曰壽皇殿,右曰育秀亭,左曰毓秀館,後曰萬福閣,俱萬曆三十年春添蓋。”從這段文字可知,壽皇殿營建於明代萬曆三十年(1602年)。如今常見的說法,壽皇殿是皇帝去世後停放靈柩,存放先帝影象以及祭祀的場所。這個說法沒錯,不過,在最初,壽皇殿並不是這個功能。

按照乾隆皇帝在《御製重建壽皇殿碑文》的說法,明代的壽皇殿為“遊幸之地”,到康熙年間則是皇帝觀看射箭的場所。康熙皇帝去世後,雍正皇帝命人為康熙皇帝畫像。本來康熙皇帝的“御容”已經有過幾幅了,但雍正皇帝認為,康熙皇帝去世時年事已高,樣貌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變化,因此令擅長繪畫並且常伴康熙皇帝左右的御史莽鵠立仔細回憶康熙的“御容”,並用心繪製。等到畫軸完成呈給雍正皇帝過目時,雍正皇帝睹畫思人,“瞻仰依戀,悲慟不勝”。因此當即傳旨,待康熙皇帝梓宮(棺材)發引後,便把這幅畫像供奉在壽皇殿中。這也是壽皇殿張掛已故帝王畫像和舉行祭祀典禮的發端。從此之後凡是逢重要年節和皇帝的忌日,都要在這裡舉行祭祀儀式,每年的清明節,雍正皇帝還會率領自己的兒孫們在此行禮。

雍正皇帝去世以後,乾隆皇帝也仿照舊制,將雍正皇帝的畫像供奉在壽皇殿中。不過,此時的乾隆皇帝認為,壽皇殿的空間有些狹小,大殿之內僅有三室能夠用以供奉已故帝后,這也就意味著乾隆皇帝之後,後世子孫不能“入駐”這座神殿,或者若干代皇帝就要擠在一室內。再加上這組明代就建成的建築,到此時已一百多年,部分建築太過沉舊,最重要的是,明代的壽皇殿在景山之後偏東,如果能借重建的機會將其遷移到中心位置,使之正好位於京城的中軸線之上,就更能夠體現帝王的絕對權威。因此乾隆十五年(1750年),壽皇殿重建工程開工,此次重建的壽皇殿,以圓明園安佑宮為藍本,相當於在景山之後又建起了一座安佑宮。

新的壽皇殿竣工後,乾隆皇帝非常滿意,用他在《御製重建壽皇殿碑文》中的話,那就是“中峰正午,磚城戟門,明堂九室,一仿太廟而約之。蓋安佑視壽皇之義,壽皇視安佑之制。”這裡面用一句話即講明瞭安佑宮與壽皇殿的關係,即安佑宮的修建是為了履行與原壽皇殿一樣的功能:供奉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神御”,而新建的壽皇殿則是完全仿照了安佑宮的形制,二者的規制則又都是源自於京城的太廟。

如今,乾隆年間新建的壽皇殿還儲存完好,那麼舊壽皇殿是怎樣的佈局呢?繪製於康熙年間的《皇城宮殿衙署圖》中,記載了明代壽皇殿的大體概貌:最南側為單簷歇山頂宮門建築,步入宮門,左側是一座龍王廟,正對著的則是面闊五間的壽皇殿,不過這座壽皇殿是單簷歇山頂的建築,規格並不是特別高。壽皇殿之後,則是單簷歇山頂,面闊五間的臻祿堂,其左右各有幾間朵殿,分別名為“聚仙室”和“集仙堂”,這座殿宇之後則是一座二層樓閣,名為“萬福閣”,該閣樓兩側有飛廊與同樣是二層的永康閣和延寧閣相連。整個壽皇殿院落種植了很多樹木,與輝煌的古建築相映成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舊壽皇殿拆除的過程中,原有的萬福閣被乾隆皇帝下旨整體保留,實現了“異地重建”,而重建的地點,正是雍正皇帝即位前的王府、後來被改為黃教寺院的雍和宮。那裡是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因此對於雍和宮,乾隆皇帝有特殊的感情。

萬福閣內供奉的彌勒大佛,是用一整根白檀木雕刻而成,這根白檀最初運到京城的時候總長度將近30米,乾隆皇帝從皇宮專門派遣“專家”到雍和宮現場指導佛像的雕刻工作,為了將大佛完好地豎立起來,整根木頭在地下埋了八米以鞏固基礎,地上高度則達十八米。而從景山拆運來的萬福閣則因為二層的總體高度不足十八米,乾隆皇帝特意“拔高”了一層屋頂,最終形成了今天看到的規制。

每年清明雍正都帶兒孫到北京這地方行禮,還和安佑宮有所關聯

雍和宮萬福閣 新華社/TAKEFOTO供圖

萬福閣在拆掉之後最終異地重建,原有壽皇殿的建築也有可能被重新利用起來。清代諸如這樣的“環保”舉措還是有例可查的,如清世祖順治皇帝去世之後,陵寢的主要建築隆恩殿由於建築材料緊缺,便拆除了西苑的道教建築清馥殿。孝莊文皇后昭西陵的隆恩殿則是從紫禁城直接拆過去的一座老太后生前喜歡住的建築。因此舊壽皇殿區域的這幾座建築,或許會在不久的將來浮出水面。

圓明園安佑宮是新壽皇殿“藍本”

安佑宮是乾隆皇帝在圓明園祭祀先祖的地方,在安佑宮建成後沒過幾年,乾隆皇帝又在皇城裡建了一座佈局極為類似的建築群,那就是如今的壽皇殿。不過安佑宮的建成,還有一段曲折的歷史。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在圓明園西北角,修建了名為樂志山村(原名樂志山莊)的建築群,並在建築內供奉菩薩。雍正皇帝去世後,乾隆皇帝開始對圓明園進行改擴建。雍正皇帝所建的樂志山村被更名為“安佑宮”,用以供奉雍正皇帝的畫像。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在圓明園興建了鴻慈永祜建築群。乾隆八年(1743年),這組建築全部完工之後,乾隆皇帝將“安佑宮”的這個名字用在了鴻慈永祜建築群最輝煌的一座重簷歇山頂大殿上,並將原來的安佑宮改建為佛寺,更名為“月地雲居”。

鴻慈永祜建築群由於位置較偏,反倒營造出一種獨有的肅穆氛圍。當年,安佑宮主體建築的格局與如今的壽皇殿非常相似。首先是東南西三面圍合的三座四柱九樓大牌樓,牌樓北側為一對石麒麟(壽皇殿是石獅子),再北則是高大的安佑宮南宮牆,其正中開有三座琉璃磚門。步入琉璃門,是安佑宮的第一進院落,這裡東西兩側分別是神廚和神庫,向北則是一條金水河(壽皇殿則因為周邊水系條件不具備而沒有開鑿河流),河北側東西兩頭各有一座井亭。

鴻慈永祜的安佑宮自建成後,清皇室便供奉自康熙皇帝起的歷代帝王。至1860年安佑宮被焚燬之時,這裡曾供奉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共五代皇帝及其皇后的畫像。安佑宮建成後,乾隆皇帝對它非常滿意,因此才有了改建壽皇殿的想法,並最終使得“宮中(紫禁城)苑中(圓明園)皆有獻新追永之地”。如今徜徉於壽皇殿建築群內,在欣賞古建的宏偉壯麗之時,也可以透過這組古建築想象當年圓明園安佑宮的恢弘。

鴻慈永祜景區毀於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暴行中。劫後的安佑宮,木結構建築均毀,但磚石砌築的橋樑、宮牆、臺基以及部分琉璃磚門仍儲存完好。同治年間曾擬修復安佑宮這處圓明園中的祖廟,但最終未能完工,只修復了一座安佑門和部分附屬建築。20世紀初,安佑宮殘破不堪。

1925年,圓明園南側和珅故園淑春園裡開始了一項新的大工程:燕京大學將新校址選在了這裡,並開始了大規模建設。如今北大校園以及國圖文津館兩對“錯對”的華表,就是來自這裡。

安佑宮除了這兩對華表被強行搬遷之外,其餘部分文物被朗潤園的主人、末代皇帝溥儀的叔叔載濤購走,存放於朗潤園內,其中就有安佑宮的石麒麟和丹陛石。後來載濤將朗潤園賣給了燕京大學作為教工宿舍,這些安佑宮的遺物才又被重新規劃和利用。如今置於北大主樓前的石麒麟,就是從原安佑宮琉璃磚門前移動至朗潤園,然後又移動至此的。丹陛石則被安放在北大主樓前的臺階正中,這倒和北大主樓的建築風格非常搭配。當年丹陛石一共有兩塊,另外一塊則於上世紀30年代被移至頤和園東宮門外,作為東宮門的丹陛石使用。

安佑宮以太廟為原型

提到皇帝祭祀先祖的處所,除了上文介紹的壽皇殿和安佑宮,很多人想到的是太廟。明清時期,太廟(如今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是皇帝祭奠祖先之處。《周禮·考工記》中曾有對於標準“王城”的描述,其中“左祖右社”講的是在王宮左側(東側)修建王室祭祖用的宗廟,在王宮右側(西側)則修建王室祭祀社神和稷神的社稷壇。

明代興建北京城之時,即在紫禁城東南興建了太廟,而西南則興建了社稷壇。這座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廟,無論從制度上,還是規模上,都可以和紫禁城媲美。太廟享殿如果從建築單體上來講,比故宮的太和殿還要高大,而享殿之後的寢殿,與前者一起構成了太廟之內的“前朝後寢”格局,是皇宮的一種模擬再現。

明嘉靖年間,世宗皇帝曾有過對太廟的改建行動。那次改建將一座完整的太廟拆改為若干座小廟,即將原有的祖先同堂異室的格局,改為了每位祖先一座單獨小廟的格局。同時他還為自己的父親興獻王(後被尊為睿宗獻皇帝)朱祐杬,在原有的太廟東牆外,專門修建了一座“睿廟”。但改建工程剛結束不久,新建的若干座“小太廟”便全部毀於雷火,只有睿廟倖存下來。世宗皇帝感覺祖先們似乎還是傾向“同堂異室”的格局,於是又按照太廟原有規模重新整改,這就是如今見到的太廟的主體建築。

乾隆皇帝在《御製安佑宮碑文》中提到安佑宮的格局是仿照上古“原廟”的用意而修築,這裡面所提到的原廟到明清兩代演變為皇家祭祖的太廟。因此安佑宮無論從規制或是建築標準都是以太廟作為參照物件的。

太廟位於紫禁城外,代表層面是“國家級”的。相比較而言,位於紫禁城內的奉先殿,則才真正算得上是皇帝的“家廟”,在這座廟堂之中,皇帝是可以向祖先“行家人禮”的,因此奉先殿也可以稱為“內廟”。奉先殿可以說是太廟的“紫禁城版”。

明代建國初定都南京,明太祖在即位之初興建南京紫禁城的同時,便將奉先殿設定在其寢宮乾清宮的東南側。這之後又對奉先殿的規制有過幾次修改。明成祖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後,仿照南京的樣式,在北京紫禁城乾清宮的東南側也興修了一座奉先殿。而南京奉先殿隨著都城遷到北京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南京故宮奉先殿的舊址早已湮沒在居民小區中。北京故宮奉先殿得以儲存至今,如今這裡作為故宮的鐘表館對觀眾開放,單獨購買10元一張的門票,人們便可以領略這座皇家“內廟”的神秘風采。奉先殿面闊九間,中間為穿堂直通後殿,前殿與後殿一起在這個不大的院落裡也形成了“前朝後寢”的格局,真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京城其他皇家祭祀建築

北京城裡,除了規模較大的祭祀建築,還有一些專門祭祀某個皇帝的建築。如今在北京大學西門外南側,有兩座極容易錯過的黃琉璃瓦小廟門:恩佑寺和恩慕寺。如果有機會走近它們,仔細觀賞一番,會發現這兩座皇家寺院的名字有些名堂,按理說一般這樣的皇家寺院,在廟名之前都會有“敕建”二字來表示它們和皇家的特殊關係。但是這兩座寺院,門額題刻上都用的是“敬建”,究其原因,還要從兩座寺廟最初修建開始說起。

恩佑寺所在地本是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的寢宮,名為清溪書屋。康熙皇帝去世後,雍正帝即將此地改建為佛寺,在佛寺裡,雍正皇帝為故去的康熙帝薦福。由此看來恩佑寺的作用極類似唐代長安城中的薦福寺(小雁塔),後者即是唐高宗去世后皇族為他薦福而修造的。

雍正帝雖然貴為天子,但是為自己父親修築的廟宇,自然不敢用“敕建”二字,因此今天看到的便是“敬建恩佑寺”這幾個字了。而臨近的恩慕寺,則和乾隆皇帝的母親有關。這位老太后生前很喜歡在暢春園居住,晚年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這裡度過。因此在她去世後,乾隆皇帝便在恩佑寺的旁邊修建了一座相同規制的恩慕寺來為自己的母親“薦福”。如今兩座寺廟的主體建築已經毀於1860年的大火,唯獨留存下兩座山門,供後人憑弔那段往事。

除了北京城裡大大小小的皇家祭祀建築,當年作為“行政中樞”之一的承德避暑山莊內,也有一處,那就是永佑寺。永佑寺是山莊內部規模最大的一組寺院。主體建築包括山門、前殿、寶輪殿、後殿、舍利塔和御容樓。其中舍利塔九層八面,主體形制仿杭州六和塔以及南京報恩寺塔修建,與此塔同時興工的還有北京清漪園(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大報恩寺延壽塔。當時兩座寶塔都預計修到九層,然而延壽塔在即將完工時卻收到了全部拆除的旨意,據史料分析,應該是出現了地基下沉的情況而不得不這麼做。而永佑寺的舍利塔也是命運多舛,在興建過程中雖然吸取了清漪園延壽塔的經驗,但也出現了嚴重的質量問題,最後在乾隆皇帝的親自監管下兩度返工重修,歷時十年工程才竣工,所耗銀兩也高達十萬九千餘兩。建成之後的舍利塔高大宏偉,成為山莊內的一處制高點。

御容樓位於舍利塔後,是乾隆皇帝專門為供奉康熙、雍正兩帝畫像而修建。每次乾隆皇帝到避暑山莊,第一件事就是到御容樓向自己的父祖行禮。

作者:楊徵

流程編輯: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