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莫讓“網路同步課堂”成噱頭

作者:由 山東教育新聞網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6-27

同步課堂業務是什麼

“網路同步課堂”是依靠智慧化裝置,不同學校、不同區域的學生透過網路跨越空間,實時同上一堂課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其目的是讓優質學校帶動薄弱學校,城鎮學校帶動偏遠地區學校,逐步縮小城鎮學校與鄉村學校之間、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的差距,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讓學生都享受到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事實上,透過“網路同步課堂”,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了多少?這根連線城鄉教育的網線能夠始終保持暢通嗎?城鄉教育發展是長長久久、共融共生,還是短暫交匯即分道揚鑣?“網路同步課堂”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中究竟發揮了多大作用呢?下面,我們透過某縣一則宣傳報道的資料來診斷一下。

“(某縣)累計投入資金260萬元,先後在42所學校建成‘同步課堂’互動教室46間,服務全縣小學階段868個教學班及32706名學生,兩年來累計開課600餘節。”

兩年,600餘節課,868個教學班。透過這些資料,我們不難看出,投資260萬元建起的46間互動教室利用率並不高,學生透過“網路同步課堂”受惠很少。平均下來,一個班級一個學期只能共享一節課,有的班級甚至可能連一節課也沒有共享過。據瞭解,這並非個別地方、個別學校發生的現象。

毋庸置疑,作為“網際網路+教育”工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家“扶貧先扶智”舉措中的一種手段,“網路同步課堂”豐富了薄弱學校和偏遠地區學校學生的學習內容,為不同地域的教育協同共進提供了可能。但是,許多地方的“網路同步課堂”轟轟烈烈上馬,熱熱鬧鬧地展示過後,經過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便杳無音信。“網路同步課堂”成為“空中樓閣”,幾百萬元的資金投入沒能夠做到物盡其用。那麼,如何讓“網路同步課堂”在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逐步實現教育均衡發展中切實發揮作用呢?

一、建立科學的管理模式,完善獎評機制

“網路同步課堂”有頭無尾,轟轟烈烈地開始,悄無聲息地收場,原因之一是缺少相應的評價機制。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管、考核是“網路同步課堂”長遠發展的保障。

課堂同步牽涉到至少兩所學校,每一節共享課都需要技術支援,需要主校、分校的資訊科技人員及時跟進,需要主校、分校的任課教師共同協作,操作起來較為煩瑣。作為主校的優質學校和城市學校,負責提供高質量的現場課堂教學。這既是對主校教育教學管理的一次檢驗,也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的一次考查。面對這樣一種跨校區、跨地域、有難度、有壓力的授課方式,要想讓它常態化並切實發揮作用,我們必須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制定促進並保障其發展的配套管理制度:從教育主管部門層面上,成立“網路同步課堂”學校命運共同體,制定主校與分校協作互助的章程,加強過程性管理與監控,對雙方學校進行“捆綁式評價”,用行政手段推動、保障同步課堂的執行;從學校層面,實行“雙向管理、共同備課、雙向評價”機制,主校、分校分別對教師制定相應的考核細則,對教師工作量進行認定,對教師備課、上課和課後研討情況進行指導、管理和評價,對教學質量進行檢測,保證同步課堂在常規化執行中的數量及質量。

二、著眼長遠發展,做好課程頂層設計

立足實際需要的課程頂層設計是“網路同步課堂”發展的基礎。網路同步課程的確定,需要主校、分校統籌安排。薄弱學校對共享課程有哪些需求?針對每個學科,主校每學年、每學期可以提供多少節共享課程?能夠共同開展多少次針對共享課程的線上研討活動?這些都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課程規劃的支援,一要根據主校的師資力量,二要依據分校對課程的需求。主校執教教師應該以學校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等為主,有能力提供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真正起到教學、教研的示範引領作用。同步課堂的主校、分校教師最好能同年級、同學科、一對一或一對多“師徒結對”,進行“點對點”的精準幫扶。

有效教學要建立在適宜的學情上。因此,優質的學校課程還須立足學生實際,進行共享課程規劃時要對主校、分校進行充分的學情調研。同樣的教學內容,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的學生接受能力一樣嗎?同樣的教學手段、學習方式,不同地域的學生領悟能力一樣嗎?學生在主校聽課與在分校透過網路傳輸聽課,效果有哪些不同?面對種種差異,如何調和、折中?怎樣既讓優質學校的學生“吃得好”,又讓薄弱學校的學生“消化得了”?這些都是規劃同步課程時應該思考的問題。

站在為學生長期發展服務、有利於教師業務提升的角度進行共享課程建構,是同步課堂健康、有效執行的基本支撐點。

三、做實線上線下教研,提高師資水平

“網路同步課堂”是網際網路時代催生的新事物,是教育資訊化的階段性需求,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凸顯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主校、分校學情不同,學生的基礎、接受能力和學習習慣不同。同樣的教學設計,很難實現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其二,授課教師要兼顧兩邊的學生,學生數量多了一倍,學生回答問題的機率減少一半;分校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的效果如何,授課教師不能及時瞭解,也就缺失有的放矢的指導。主校、分校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效果都大打折扣。

其三,網路教學受天氣、網速、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傳輸延遲、畫面不清晰、教師播放的課件分校學生看不到等現象,造成教師與學生互動受限、互動不及時,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影響教學效果。

其四,分校教師的依賴性增強。偏遠地區學校、農村學校在教研方面大都比較薄弱,這也是教師業務能力提升緩慢的原因之一。實施“網路同步課堂”後,分校教師處於輔助地位。在備課、上課方面,相當一部分教師產生了依賴情緒,責任感弱化。

打造“網路同步課堂”的目的是解決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在此,我們有必要再深入思考一下: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究竟要共享什麼優質資源?在建立網路共享系統的時候,硬體配套設施——先進的教學裝置已經擁有了;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備課所需要的素材,教師透過網路等多種渠道都可以獲得。那麼,最終要共享的應該是先進的師資力量、優秀教師的優質課堂。因此,筆者愚見,“網路同步課堂”是國家在目前師資力量嚴重不均衡的情況下,為優質教育資源的輸入和輸出架設的“研教”之橋,其最核心、最根本的目的應該是以優質學校帶動薄弱學校,促使“助教”成長,實現主校、分校教師雙邊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師資水平、辦學水平。那麼,怎樣達到這一目的呢?

一是分校教師要明確自己在同步課堂中的責任。分校教師在課堂中是“助教”,而不是旁觀者。主校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助教”不僅要維持紀律,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個別輔導學習滯後的學生、配合主校教師組織合作學習等。

二是分校教師要明確自己在同步課堂中的學習任務。分校教師要帶著備課中的思考和問題,像學生一樣認真聆聽主校教師的授課,從中領悟、學習主校教師的教學藝術,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獲,自覺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三是加強協作教研。對每節同步課,雙方教師在課前要進行研討,共同備課;授課過程中,分校教師要配合主校教師指導學生,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後,分校教師把學情總結反饋給主校教師,雙方對教學設計、教學效果進行診斷,透過評課、議課等活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備課、上課水平。

四是學校、教育主管部門為參與“網路同步課堂”的教師搭建交流平臺,設立研究課題,建立獎評制度,激勵教師積極參與“網路同步課堂”,共享教研成果。

面對“網路同步課堂”這一新型教學方式,教師要更新觀念、重塑角色。主校教師和分校教師的協同合作如同師傅帶徒弟,雙方共享課堂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口傳心授、教學相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優質學校教師要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讓每次課堂共享都成為“助教”教師的學習場、練兵場,成為雙方共同成長的演練場。在一次次的課堂實戰、互動交流、切磋打磨中,他們的業務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教育部出臺的《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指出:“要推進網路條件下的‘精準扶智’,引導教育發達地區與薄弱地區透過資訊化實現結對幫扶,以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路課堂等方式,開展聯校網教、數字學校建設與應用,實現‘網際網路+’條件下的區域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緩解教育數字鴻溝問題,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由此可見,“網路同步課堂”是響應國家“精準扶智”號召,“透過資訊化實現結對幫扶”的重要舉措之一。薄弱學校和偏遠地區學校作為被幫扶的一方,只有擁有優秀師資,才能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優質的課堂教學。因此,“網路同步課堂”的建設應該致力於形成教育合力,打造線上線下教育共同體,充分利用每次課堂共享開展有效教研,透過共享、共研和共建探索教師隊伍培養、精細化管理的有效途徑,切實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及學校辦學水平,實現城鄉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共同提升。

教育是踏踏實實的,來不得半點虛假;教育是勤勤勉勉的,來不得半點投機;教育關乎一代代人的成長,關乎國計民生。如果“網路同步課堂”淪為網際網路下課程改革的“政績工程”和噱頭,就是對國家資源的極大浪費以及對教育的嚴重瀆職。讓對教育的每一分投資效益最大化,讓教育向著更均衡、更優質、更公平的方向發展,讓每個孩子在家門口就享有優質教育,是責任,更是使命。

(作者簡介:陳桂珍,山東省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青少年寫作講堂”講師,《新銳作文》特約撰稿人。先後在《中國教育報》《祝你幸福》《讀者》《教育家》等報刊發表散文、教育教學隨筆、詩歌等50多篇,編著有《孩子們最喜歡的唐詩》《孩子們最喜歡的宋詞》《知行合一小古文》《古籍裡的中國故事》等多部書籍及繪本故事;隨筆《陪伴你一程、溫暖你一生》在《山東教育報》連載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