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從卜子夏的龍門西河設教看龍門文化發展

作者:由 西部文明播報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8-24

子夏西河設教西河指哪裡

公元前六世紀,大地橫空出世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 以他為代表的儒家學術,兩千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深深地統治著社會各個層面。這位“至聖先師”培養了眾多弟子,對於儒家文化起到了發揚光大的作用。在孔子諸多弟子當中,有位值得記述的高足,就是孔子死後長期在儒家學壇叱吒風雲,被後人譽為“孔門十賢”之一的卜子夏。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述,不僅被定為復旦大學的“校訓” ,而且“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被聯合國作為世界和平的象徵高懸於總部,成為世界人民的心聲。卜子夏關於“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一語也被鑲嵌在美國芝加哥文化中心。隨著儒家文化研究不斷髮展,卜子夏的歷史地位愈來重要。

卜子夏,名商,字子夏,公元前507年出生在晉國溫邑(河南省溫縣),比孔子小44歲,是孔子晚年的學生。此人具有博學多才,謙虛謹慎,為人誠信,忠實可靠的特點,做事情常常能夠以大局為重,寬厚待人,穩重得體為出發點。有關卜子夏的身世,由於年代久遠,缺乏系統性的記載。最早的記載出於《荀子·大略》篇:“子夏家貧,衣若縣鶉。”《說苑雜言》記載:“子夏甚短於財。”《西河志》上說卜子夏15歲喪母,19歲喪父。所有記載比較簡單,但是可以看到卜子夏出身於一個比較貧寒的家庭。卜子夏在14歲(公元前494年)左右進入孔門,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主要學習《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六經”。周遊列國期間,他一直跟隨在孔子身邊,到24歲那年結束了周遊之行。回到魯國以後,卜子夏經過孔子的推薦下,出任魯國的莒父宰(相當於現在的縣級官員)。他上任之後淡泊名利,勤政為民,政績比較突出,受到民眾的愛戴,後來因為一些原因辭去官職。到了孔子晚年,卜子夏和孔子眾弟子一起整理“六經”,在孔子的眾生之中脫穎而出,成了孔子得力助手。在整理“六經”時,他對於儒家文化一往情深,投入了很大心血。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卜子夏時年29歲,為孔子守孝三年,到了32歲那年回到他的故鄉晉國溫邑。當時的晉國實際上是名存實亡,他的家鄉已經在晉卿魏桓的控制之下,說他回到晉國實際上是回到魏國。此時,魏國正處於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時期,改革之風方興未艾,招賢若渴急需天下賢人。他的到來對於魏來說猶如久旱逢甘霖,立刻受到魏國君的歡迎,魏君在魏國首府安邑(現山西省運城市安邑)接見了卜子夏。後來,卜子夏在安邑不遠的龍門西河(現山西省河津市)定居下來,開始了長達55年的設教生涯。

治學當中他主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春風化雨,厚積薄發,深入淺出地向學生傳授儒家文化。他的學生有國師、相國、將軍等等。就連魏國國君魏文侯也投入門下,他的學生出類拔萃,群星璀璨。魏文侯在執政期間,多次問政於他,卜子夏以王者師身份,為治理國家建言獻策,推心置腹,曉之以理不隱惡、不飾非,是謂是,非謂非,實事求是向魏文侯講王道,正禮樂,構思出一幅天下順,民心齊,四時當的治國圖景。西河設教期間,卜子夏對於“六經”進行修訂、潤飾和完善。分別為各經作書、寫序。他發明的章句,不僅是“六經”通俗易懂,而且在傳播當中準確無誤。的古典著作自從採用了章句之後,提高了文章的結構層次。

他是孔子的忠實弟子,是儒家學術奠基人之一,他像孔子一樣崇尚禮樂和仁義,遵循“中庸之道”,“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張體恤民情,愛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以仁愛之心調節社會人際關係,主張維護周禮。他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儒家文化研究當中,對於儒家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公元前420年,一生不為名、不為利,儒家文化奠基人、傳播者卜子夏走完了他的人生歷程,享年87歲,死後葬於古耿龍門(現河津市辛封村)。距今已有2400餘年了,世世代代受到人們的敬重。

兩千多年來,在他的影響之下,龍門文化層次不斷提高,才俊輩出。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獲得獨特地位,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在這樣的情況下,龍門大地出現了司馬淡、司馬遷父子的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司馬遷用他畢生精力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王通、王績、王度、王勃、薛瑄等等,歷史上這些被稱為“西河桃李”的儒家文化傳播人,在龍門西河培養了大批文化骨幹,使龍門西河一直成為古代文化聖地,為儒家文化不斷髮展作出了一定地域貢獻。

作者/來源:熱愛生活的龍門山人

從卜子夏的龍門西河設教看龍門文化發展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