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手機app塗鴉之作能登大雅之堂?這場個展告訴你答案

作者: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9-25

vovio手機怎麼塗鴉

手機app塗鴉之作能登大雅之堂?這場個展告訴你答案

7年前,因為一次偶然的創作,藝術家劉毅和“手機繪畫”結下不解之緣。從2015年開始,劉毅的手機上已經陸續存了超過4000幅的影象。這些影象都是劉毅透過手機上的繪畫app軟體創作的數字畫。

如今,它們中的數十幅作品,從方寸間的手機螢幕裡“走”出來,並被放大上百倍,在上海浦東碧雲美術館展出。

手機繪畫堅持7年,首先治癒自己

劉毅在介紹他的創作靈感。

這是劉毅的首場美術館個展。展覽的名字叫“劉毅:從外面,走到裡面,又看向外面”。劉毅解釋:“繪畫,不僅是視覺空間的物理轉換,也是心理空間的轉化,希望能夠看到一個更大的天地。”

作為藝術專業的老師,日常創作中,劉毅透過繪畫、雕塑、裝置、影像、表演等不同形式的創作來探索身體與空間、精神與物質、個體與公眾、文化的在地性與抽離感等議題。同時他對數字媒介、物性材料與創作主題之間的敘事關係產生興趣,湧現了大量以日常生活和社會現場為語境的平面或空間藝術作品。這其中,“手機繪畫”是他已經堅持了7年的創作樣式。

“2015年4月14日,我用手機上的一個軟體畫了一張海報,內容是給學生的一個課題。然後,發在朋友圈,大家都點贊。”劉毅回憶自己第一張手機繪畫作品。此後,他的朋友圈幾乎每天都有一張新作品展示出來。“我每天都會跟手機獨處一段時間,創作畫畫,這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這些手機繪畫的作品靈感都取自劉毅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事件、感受和思考,有的是現場寫生,也有事後的回憶,再或者是在腦海中“無中生有”構造出的畫面。他喜歡選用那些高飽和度的顏色,如桃紅色的路面、灰綠的牆、藍色的人行道,熒光綠t恤的孩子……這些色彩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明媚的感覺。不少觀眾用治癒系風格來形容劉毅的作品。有著先天腿疾的劉毅說:“透過繪畫,我首先治癒了自己,先讓自己開心起來,才能感染別人。”

看似孩童般的信手塗鴉,透露出成年個體的生命體驗

一部手機、一款app,於某日一次不經意的嘗試,卻就此開啟了一個不斷髮展的新系列。一幅幅誕生於方寸觸屏之上的小小畫作,先是經年累月,彙集成數量可觀的“個人相簿”,再經由劉毅的好奇心與巧思,衍生出新的表現形態。

說起手機繪畫與傳統繪畫的不同,劉毅說:“依然是以手(指)直接控制並透過在平面(觸控式螢幕)上的移動來完成創作的,繪畫的勞作實質並沒有改變。”

劉毅的手機繪畫作品帶有明顯的古典主義氣息,尤其是在基於光影的造型方法上。但在色彩運用方面,又很當代。這形成了一種觀看經驗上的反差:看似孩童般的信手塗鴉,卻強烈地透露出成年個體的生命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手機繪畫,似乎天生帶有一種“品格分裂症”:一方面,它因襲繪畫的傳統;另一方面,它以數字影象的形式存在,一幅畫作即一份資料。也因此,藝術家得以為這個系列的發展開闢新的路徑,也在本次展覽中有著充分體現:除了經過數字輸出、裝裱的平面繪畫,最初的“數字影象”還被轉換為大面積的桌布與窗貼、浮雕形態的木雕與布雕,甚至是藉助遊戲引擎建立起來的虛擬空間。

將二維影象重新帶回物理世界

在創作早期,劉毅就已經意識到:在平面繪畫的維度之外,他極為感興趣的,是如何將二維影象重新帶回物理世界。可以說,手機繪畫的成果積蓄——不斷增量的“個人相簿”,為他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原生系統”。“在持續產生的繪畫/數字影象以外,同樣讓人期待的是從影象開始的二度轉換,以及新生產物進入具體情境後,所可能具備的美學表達,與之帶給觀眾的從未經歷過的新鮮體驗。”

目前,他將這些轉換後的“產物”分成三個類別,分別是“物”“空間”以及“螢幕”。

與此一致的創作理念,也在對展覽的形塑中得到體現,藝術家稱之為“置景”。從通向展廳入口的巷道開始,一直到出口所連線的美術館二樓中庭,展覽一共由八個場景組成,它們分別是:相遇、直面、穿越、分野、湧現、通達、相容、率真。

本文作者:李君娜

圖片編輯:項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