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才知道,老闆最討厭這兩種人

作者:由 哲媽說教育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12-19

明朝那些事最深刻的幾個人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最近,在讀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是去圖書館借的,因為第一本找不到,所以就借了第二本。

兩天時間,讀了幾十頁,不得不說,當年明月講故事的能力真的很強,難怪我們縣的歷史教研員會向全縣歷史老師推薦讀一讀這套書,就是去學習人家是如何講故事的。

原本晦澀難懂的歷史,經當年明月講出來,就變得有通俗易懂有趣。

下面摘兩個感受深刻的人物和故事與大家分享。

都說伴君如伴虎,明朝時朱棣(明成祖)身邊的兩個近侍(官員)很好地詮釋了這一說法。

而且他們的行為其實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最後的下場都悲慘。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才知道,老闆最討厭這兩種人

第一個是官員叫李貫,是 江西吉安府人,建文二年(1400)科舉考試中,他排名第三,當年排名第一的狀元和排名第二的榜眼,也同樣來自江西吉安府。

三人既是同鄉,也是好朋友,後來都成了明成祖身邊的近侍,深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在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失了蹤,造反的朱棣坐上了皇位當了皇帝。

在掌握實權之後,他拿到了很多朝臣給建文帝的奏章,裡面有很多要求討伐他的文字。

一天,他以開玩笑的口吻對大臣們說:“這些奏章你們都有份吧?”

下面的大臣個個心驚膽戰。其實朱棣不過是跟他們開個玩笑,他並沒有打算去追究這些人的責任。

唯獨有一個人從容不迫地說:“我沒有,從來也沒有。”然後擺出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他是一個精明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為了避禍,從未上過類似的奏章。

誰知道,朱棣走到李貫面前,突然把奏章扔到他的臉上,厲聲說道:“你還引以為榮嗎!你領國家的俸祿,當國家的官員,危急時刻,你作為近侍竟然一句話都不說,我最討厭的就是你這種人!”

原來,朱棣不過是想要和朝臣們開個玩笑,並不是真的有意想要追究責任。作為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好皇帝,朱棣在看人和用人上是很有自己的判斷的。

李貫自以為是的明哲保身,在朱棣看來卻成了不作為,因為這件事,李貫開始失寵,後來因為犯法被關進監獄,最後死於獄中。

在臨死之前,他才對自己的行為追悔莫及。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才知道,老闆最討厭這兩種人

另一個皇帝身邊的官員叫解縉,他也是李貫的同鄉,但是他參加科舉考試的名次遠不及李貫的名次那麼前(兩人不是同一年參加科舉考試),不過解縉的名氣要遠比李貫大得多,因為他是明朝《永樂大典》的主編者。

在修編《永樂大典》的過程中,解縉充分顯示出了他的才能,獲得了朱棣的青睞,成為了當朝的第一寵臣。

聽著皇帝在朝臣面前對自己的誇獎,解縉開始有點飄飄然,覺得皇帝朱棣一天也離不開自己,無論自己說什麼皇帝都能聽得進去。

於是,在朱棣立下了朱元高熾為世子,而另一個皇子朱高煦的風頭蓋過了世子的時候,解縉憑著皇帝對自己的信任,盡職盡責地向皇帝進言,說應該要立刻制止朱高煦的越禮行為,否則會引起更大的爭議。

皇帝一聽就不高興了,真是笑話,朱高煦用什麼禮儀自然有人管,你解縉不姓朱,也不是我朱家的皇親國戚,你管得著嗎?

至此,解縉在朱棣心中被戴上了一頂帽子——干涉皇室家庭內政。

可憐此時的解縉還不自知。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才知道,老闆最討厭這兩種人

後來,朱棣實在是厭煩了他,便把他打發去了廣西當參議。至此,後知後覺的解縉才知道自己已經失寵了,他的內心充滿了失落。

後來,解縉獲得一個難得的機會要回京回報督餉情況,重新返回京城,見識京城的繁華,解縉又有點忘乎所以了。

碰巧朱棣正帶著五十萬人在蒙古出差未歸,解縉沒事幹,就在沒有請示的情況下,私自去見了太子朱高熾。

朱棣回京之後,本來就對解縉存有成見的朱高煦立即把這件事報告了朱棣,朱棣大驚,認定解縉又結交太子,圖謀不軌的形跡,於是下令逮捕瞭解縉。

就這樣,一代才子變成了監獄裡的一名囚犯。當他被處死的時候,才四十七歲。

把李貫和解縉放在一起去讀,不能不令人唏噓,一個嚴格遵循“說多錯多”的原則,儘量少說甚至不說,最終被認定不作為,成了皇帝最討厭的這種人。

一個盡職盡責,在其位,謀其政,時時處處顯示出自己的忠心耿耿,卻被戴上了“干涉家庭內政的”帽子而逐漸失信,並最終落得個意圖謀反的罪名而死於監獄之中。

他們兩個人的經歷,似乎在向我們說明:作為皇帝身邊的官員,說多了不行,不說也不行。

只能說:伴君如伴虎!

對於我們現實的啟發意義,我想應該是:下屬與上司之間,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界限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