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明朝為什麼始終無法消滅蒙古?

作者:由 假如我是狐城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5

東林六君子有什麼順序

元朝天下大亂結束之後明朝順利的在中原建立起了自己的穩固統治,但此刻明朝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那就是要結束前朝的命,這才算是完全完成了歷史交代給他的使命,可是我們發現在明朝的歷史之中,無論是從明朝初期的強大軍力還是到明朝中後期科技大爆發,明朝始終都沒有消滅過蒙古。

01

百年戰亂人口凋零

明朝為什麼始終無法消滅蒙古?

明朝統一天下的時候,南方的情況還稍微好一些,北方的情況其實是最困難的,因為北方中國當時一直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戰亂,中國北方當時從北宋滅亡之後的靖康之亂開始,就是處於戰亂階段,和平時期還沒超過二十年就會出現新的遊牧民族勢力南下掃蕩群雄,所以從北宋末年到明朝初年的北方中國就是一個十室九空的情況。

曾經繁榮號稱天下之最的開封城到了元末明初的時候和野外沒有什麼兩樣,各種道路堵塞,路邊城市中的蒿草可以長到一人多高,數百里之內沒有幾戶人家,這些都是元明歷史之中最為真實的記載,朱元璋是親眼看見這一切的,他自身也是來自民間,深知民間疾苦,所以在在洪武年間的時候就開始尋求各種解決辦法,那當時朱元璋都使用了一些什麼辦法來恢復中國北方的經濟民生情況呢?

明朝為什麼始終無法消滅蒙古?

洪武年間恢復中國北方經濟民生最主要的一個辦法就是進行“移民”。朱元璋首先是擊敗了邊境地區北元留下來的數十萬蒙古軍隊,然後將這些投降之後的蒙古軍隊直接安置在華北地區各個省份,強迫他們改變過去的習俗和認識,讓他們穿戴漢服,學習漢字,這樣幾十年之後和漢人也就沒有什麼兩樣了,這樣還不算完,還從南直隸地區移民到山東半島,將江淮家鄉子弟直接安置到了九邊設立衛所制度,讓他們平時務農,戰時當兵,其中以山西移民華北各地為最,後世很多北方省份大家族都曾到山西尋根拜祖。

就是這樣,朱元璋耗費十多年的時間進行大規模的移民工程,也只是稍微的充實了一下北方省份人口。實際上到朱元璋去世之前的時候,北方五省人口依舊只佔據了全國人口是四分之一不到,為了激勵北方經濟民生的恢復,這些移民變形甚至三年時間直接免除賦稅,科舉考試和南方考生分開進行,由此明朝科舉考試出現了專門為照顧北方而設定的“南北榜制度”。

02

統治蒙古的農業方針

明朝為什麼始終無法消滅蒙古?

朱元璋一輩子幾十年的努力使得北方經濟民生恢復了一點,但這恢復的一點到他兒子朱棣的時候幾乎又被打的稀爛。朱棣爭奪皇位發動的靖難之戰不僅直接破壞了洪武年間的建設情況,更是使得區域性地區北方蒙古人入寇,所以朱棣當上皇帝之後遼東悽慘無比,國家登記在冊土地不過區區三千頃,後來是朱棣繼承了移民屯邊策略,讓無數衛所士兵開墾遼東,到了明末才有了豐富的弄作為和大量的熟田,那統治蒙古的大明版農業古代方針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從秦朝開始一直到明朝末年,無論是任何封建王朝,要想成功統治治理北方蒙古地區,那都必須在邊境地區設立軍隊駐守才行,這樣軍隊駐守在邊境其中最主要解決的兩個問題,一個是糧食問題,另外一個就是人性問題,糧食不可能從數千裡之外運輸到邊境,這樣代價太大,另外天天打仗訓練也是吃不消的,士兵必須有正常人擁有的生活才行。那朱棣明朝解決這兩個問題的辦法到底是什麼呢?

明朝為什麼始終無法消滅蒙古?

明朝解決著兩個問題的主要辦法一個就是以士兵為主進行屯田,可以自行解決糧食問題,不需要官方輸送糧食供給。第二個解決方法就是在屯田周圍設立邊境城市,為士兵基本生活和娛樂提供保障,所以明朝從朱棣以後逐步的建立起來了九邊屯田防衛制度,以東北、河套、河西三大地區為主,將遼東、遼西、北平、晉北、陝北、寧夏都包括進去了,這樣讓這些地方人口數量大量繁衍,才有機會對北方用兵,如果不這樣的話,糧食牲畜人力都無法做到千里運輸,補給線就直接斷了,而任何一個王朝做到這一點,輕鬆對抗蒙古都是指日可待的。

朱棣當初也的確是這樣做來恢復北方經濟民生的,經過二百年時間的發展,北方經濟民生在萬曆年間的時候恢復的差不多了,但這個時候明王朝也走到了王朝末期,經濟民生這些物質條件具備了,但對於這個朝代來說,像洪武、永樂這樣英明君主卻又不具備了,古代封建王朝對蒙古用兵,想要成功的治理這片地方,物質條件是首要條件,但英明君主這種因人成事的情況卻又是決定條件,所以明末農民大起義之後,九邊對外就已經徹底的被破壞了,清朝入關之後要是全方面恢復太平,兩代人時間就可以重新恢復,到時候對蒙用兵就是漢武帝的情況了,可惜的是清軍入關之後將戰爭持續了四十年之久。

03

大明對蒙古用兵分析

明朝為什麼始終無法消滅蒙古?

對北方用兵早已經不是漢朝時候的氣候情況了,整個明朝的時候都是屬於氣候寒冷階段。明朝末年更是以小冰河而著稱,到現代甚至出現了小冰河時代滅明的一個觀點。明朝時候士兵穿戴衣物必須要穿戴羊毛進行保暖,再也不能像漢代一樣僅僅依靠麻布蘆花這些東西進行填充就可以了,但羊毛製作的衣服大明士兵肯定是穿戴不起的,便宜耐用價格中肯的棉布和棉花其實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黃道婆從元朝的時候就將海南少數民族使用的棉花紡織技術引入到了中原,但元朝的時候大部分都限制在了松江地區,幸虧後來朱元璋開始推廣全國,並且將棉布確立為了可以代替銅幣作為交稅用物,這一下子使得明朝成為了世界上的棉布紡織大國,而中國人的棉布使用也進入到來一個歷史新階段,所以明初朝廷控制較好的時候,大量的明軍可以穿著棉衣棉襖再套上一身棉甲就北上去打蒙古和女真。

明朝為什麼始終無法消滅蒙古?

按道理來說棉布紡織的情況經過兩百年的發展,到了明末的時候應該更加的先進才對,可是王朝後期經濟發達去攔不住政治腐朽,江南手工業在遭受了明清戰爭的毀壞之後大部分都毀滅沒有,到康熙中後期的時候都沒有恢復到明朝盛世的情況,再者就是明朝對蒙古用兵一直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無法完全剿滅所有的蒙古人,最多的時候也只是剿滅了北元朝廷,取得捕魚兒海之戰這種成果。

後來明末以及中國史學家的研究發現,蒙古人的問題並不是在蒙古本身,其實還是在於中原王朝自身身上,要完全剷除蒙古人,使得這裡一人不生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明朝要是腐敗不行,中原邊境漢人也會越過邊境逃到蒙古成為新的蒙古人,這樣如同野草一般如何都剷除不完,所以整個大明三百年曆史之中蒙古邊患愈演愈烈,清朝用兵蒙古和之後的方針其實是比較合理的,與其屠滅其軀體,不如從精神上瓦解其鬥志,讓他們從能征善戰變得能歌善舞。

04

結語

從漢唐以後一直到宋朝,古代中國人的武德似乎一直都在處於下降狀態,但經濟重心卻是在不斷的南移,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以及軍事國防中心按道理來說應該都是一體的,這是漢唐時代對匈奴對突厥作戰的絕對保障,明朝時候經濟中心早已經是南方佔據大半天下了,可貧瘠的北方沒有經濟重心作為物質支撐,卻是要承擔起整個南北方的國防任務,這樣狀態之下還支撐了兩百多年都已經很不錯了,更不用說完全解決蒙古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