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作者:由 鳳凰新聞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21

油豆腐壞了吃了怎麼辦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今天是農曆的12月25日,有俗語云,“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豆腐”與“頭富”諧音,寄予了人們新年要富貴的心願。

其實,豆腐遠不止意味著富貴,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一盤小蔥拌豆腐教人處世“一清二白”,一句“白菜豆腐保平安”傳達出至簡的養生哲理……豆腐已經不只是一味簡單的美食,更是一個代表了歷史、飲食、文化的精神符號。

下文在選自藝術家朱贏椿主編的《豆腐》一書,其中有詩人寫豆腐,從豆腐裡看人生;有擅長寫美食的作家比如汪曾祺,細緻地描述了做好麻婆豆腐的 6 條要領;有如何製作豆腐的細緻流程,甚至還有與豆腐相關的繞口令……一篇文章帶你領略一方豆腐的廣博。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豆腐的詩句、俗語與傳說?

歡迎在文末留言。

本文經出品方授權推送。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豆腐詩

(元)謝應芳

誰授淮南玉食方,南山種玉選青黃。

工夫磨轉天機熟,粗渣囊傾雪汁香。

軟比牛酥便老齒,甜於蜂蜜潤枯腸。

當年柱史如知味,飲乳何須窈窕娘。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豆食詩之三·豆花

(清)佚名

瓊漿未是逡巡酒,玉液翻成頃刻花。

何藉仙家多著異,靈丹一點不爭差。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豆腐詩想

文/達達

我是一塊豆腐

剛出屜的新鮮豆腐

很高興

我有一個生命的新形態

展示在乳白色的黎明

事先不是這樣的

事先我只是一粒豆子

從豆子到豆腐

從堅硬到柔軟

過程裡添加了不少戲份和水份

別太當真

我從沒想過

是做一塊豆腐

還是做一顆豆子,這個

哈姆雷特式的問題

它不涉及生存或毀滅的終極意義

豆腐是把豆子變成漿汁和渣滓

其物質仍然守恆

豆腐沒有消滅豆子

吃豆腐

要揀軟的吃

吃豆腐的人應該知道

豆腐會越滾越老

另一種硬骨頭

豆腐壞了

豆腐長毛

黴豆腐、臭豆腐、毛豆腐

炒豆腐、燉豆腐、油炸豆腐

有豆腐的人生

是能容納各種狀況的一生

值得一過

豆腐作為一堵牆

可以任意撞頭

悔不當初啊

撞過了豆腐事情就還沒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而豆腐的終極理想又是什麼?

拿根繩子

把它提起來

水阻止繩子的企圖

我們服從於水的教誨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豆腐詩

馮唐

我喜歡一切柔軟而有原則的東西

土地

大胸

老母

辛苦

痛哭

以及豆腐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一塊豆腐

甫躍輝

一塊豆腐,方方正正

雪白,沉默,初生的裸體

置身飢餓環伺的平坦餐桌

面對夜色似的眾多眼珠子

和小火焰似的逼近的舌頭

一塊豆腐,即將消失於

自我的柔弱和無味——

這是嚴肅的時刻,一塊豆腐

作為豆腐即將終結的時刻:

豆腐裡揉碎的豆子,豆子裡

蘊藏的土壤、蟲鳴和雨水

雨水裡攜帶的海浪,海浪裡

裹挾的魚類氣息,以及更遙遠的

生命肇始的遠古訊息,都在此刻

微微戰慄——這是我漫長人生中

無數時刻中的一刻,我輕輕抬起筷子

鄭重地伸出去,成形並完成

一個來自“我”的意識,或一個

因意識而誕生的“我”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豆腐

賭神劉跳海

在冷的地方

人很容易把自己活成一塊

凍豆腐

把身體裡的水分全都凍住

凍住唾液 減少談話

凍住眼淚 減少哭泣

堅硬 冷漠 千瘡百孔又密不透風

無言地在地面上滑行

只有遇到一場火鍋 兩瓶白酒 四盤羊肉 三五好友

才能逐漸解凍

有說有笑 有笑有淚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水滸傳》(節選)

施耐庵

戴宗坐下,只見個酒保來問道:“上下,打幾角酒?要甚麼肉食下酒?或鵝豬羊牛肉?”戴宗道:“酒便不要多,與我做口飯來吃。”酒保又道:“我這裡賣酒賣飯,又有饅頭粉湯。”戴宗道:“我卻不吃葷酒,有甚素湯下飯?”酒保道:“

加料麻辣熝豆腐

如何?”戴宗道:“最好,最好!”酒保去不多時,熝一碗豆腐,放兩碟菜蔬,連篩三大碗酒來。戴宗正飢又渴,一上把酒和豆腐都吃了,卻待討飯吃,只見天旋地轉,頭暈眼花,就凳邊便倒。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天下第一的豆腐》(節選)

周作人

第一是

燉豆

,豆腐煮過,漉去水,入沙鍋加香菰、筍、醬油、麻油久燉,是老式家庭菜,其味卻極佳,有地方稱為大豆腐,我們鄉下則忌諱此語,因為人死時親戚赴齋,才叫吃大豆腐。芋艿切絲或片,放碗上,與豆腐分別在飯鑊上蒸熟,隨後拌和加醬油,唯北方芋頭不粘滑,照樣做了味道不能很好。豆腐切片油煎,加青蒜,葉及莖都要,一併燒熟,名為

大蒜煎豆腐

,我不喜蒜頭,但這碗裡的大蒜卻是吃得很香,而且屢吃不厭。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豆腐》(節選)

汪曾祺

燒豆腐

大體可分為兩大類:用油煎過再加料燒的;不過油煎的。

北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長方塊,熱鍋溫油兩面煎。油不必多,因豆腐不吃油。最好用平底鍋煎。不要煎得太老,稍結薄殼,表面發皺,即可剷出,是名“虎皮”。用已備好的肥瘦各半熟豬肉,切大片,下鍋略煸,加蔥、姜、蒜、醬油、綿白糖,兌入原豬肉湯,將豆腐推入,加蓋猛火煮二三開,即放小火咕嘟。約十五分鐘,收湯,即可裝盤。這就是“

虎皮豆腐

”。如加冬菇、蝦米、辣椒及豆豉即是“

家鄉豆腐

”。或加菌油,即是湖南有名的“

菌油豆腐

”——菌油豆腐也有不用油煎的。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文思和尚豆腐

”是清代揚州有名的素菜,好幾本菜譜著錄,但我在揚州一帶的寺廟和素菜館的選單上都沒有見到過。不知道文思和尚豆腐是過油煎了的,還是不過油煎的。我無端地覺得是油煎了的,而且無端地覺得是用黃豆芽吊湯,加了上好的口蘑或香蕈、竹筍,用極好秋油,文火熬成。什麼時候材料湊手,我將根據想象,試做一次文思和尚豆腐。我的文思和尚豆腐將是素菜葷做,放豬油,放蝦籽。

虎皮豆腐切大片,不過油煎的燒豆腐則宜切塊,六七分見方。北方小飯鋪裡

肉末燒豆腐

,是常備菜。肉末燒豆腐亦稱家常豆腐。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燒豆腐裡的翹楚,是

麻婆豆腐

。相傳有陳婆婆,臉上有幾粒麻子,在鄉場上擺一個飯攤,挑油的腳伕路過,常到她的飯攤上吃飯,陳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來,給他們燒豆腐。後來大人先生也特意來吃她燒的豆腐。於是麻婆豆腐名聞遐邇。陳麻婆是個值得紀念的人物,中國烹飪史上應為她大書一筆,因為麻婆豆腐確實很好吃。

做麻婆豆腐的要領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過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個味兒,後來才知道我用的是瘦豬肉末。牛肉末不能用豬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縣豆瓣。豆瓣須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湯汁漸漸收入豆腐,才起鍋。五是起鍋時要撒一層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為“大紅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說話,應該把說話的嘴騰出來。麻婆豆腐必須是:麻、辣、燙。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駱駝祥子》

(節選)

老舍

坐在那裡,他不忙了。眼前的一切都是熟習的,可愛的,就是坐著死去,他彷彿也樂意。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橋頭吃了碗

老豆腐

: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發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是祥子要閉住氣;捧著碗,看著那深綠的韭菜末兒,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裡燙開一條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兩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溼透了褲腰。半閉著眼。把碗遞出去:“再來一碗!” 站起來,他覺出他又像個人了。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呼蘭河傳》

(節選)

蕭紅

晚飯時節,吃了小蔥蘸大醬就已經很可口了,若外加上一塊豆腐,那真是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費兩碗包米大雲豆粥的。一吃就吃多了,那是很自然的,豆腐加上點辣椒油,再拌上點大醬,那是多麼可口的東西。用筷子觸了一點點豆腐,就能夠吃下去半碗飯,再到豆腐上去觸了一下,一碗飯就完了。因為豆腐而多吃兩碗飯,並不算吃得多,沒有吃過的人,不能夠曉得其中的滋味的。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憶兒時》

(節選)

豐子愷

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親平日的晚酌規定吃一隻蟹、一碗隔壁豆腐店裡買來的開鍋

熱豆腐乾

。他的晚酌,時間總在黃昏。八仙桌上一盞洋油燈、一把紫砂酒壺、一隻盛熱豆腐乾的碎磁蓋碗、一把水煙筒、一本書,桌子角上一隻端坐的老貓,我腦中這印象非常深刻,到現在還可以清楚地浮現出來。我在旁邊看,有時他給我一隻蟹腳或半塊豆腐乾。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工程師的人生觀》

(節選)

胡適

剛才講的,人是用智慧製造器具的動物。這樣,人就要天天同自然界接觸,天天動手動腳的,抓住實物,把實物來玩,或者打碎它、煮它、燒它。玩來玩去,就可以發現新的東西,走上科學工業的一條路。比方“豆腐”,就是把豆子磨細,用其他的東西來點、來試驗;一次、二次,……經過許多次的試驗,結果點成漿,做成功豆腐;做成功豆腐還不夠,還要作

豆腐乾

豆腐乳

。豆腐的做成,很顯然的,是與自然界接觸,動手、動腳、多方試驗的結果,不是對自然界看看,想想,或作一首詩恭維自然界就行了的。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室內白》

(節選)

馬家輝

日本豆腐

簡分兩類,一叫“木棉”,有條狀布紋,質地較厚實;一叫“絹漉”,如絲滑順,軟而散。但不管是硬是軟,味皆寡淡,你必須把它含在舌尖,讓它慢慢融化,並且集中全部心志,慢慢體會豆腐在舌面融成漿狀時所滲透出來的那份甘香;稍縱即逝,如果不用心捕捉,便一無所獲。所以必須靜。這個靜,指心,也指口,不能邊說話邊品嚐豆腐,那是非常可笑的舉動,是失禮的草包。口要安靜,然後,心得寧靜,像狩獵一隻神出鬼沒的小白兔,用最敏感的味蕾把它抓住。

豆腐裡面有禪。你要用減法吃豆腐。把貪念除去。把急躁踢走。唯有在靜中明白淡的滋味,並且領略它,再領悟它,再享受它,你才回到味道的原點。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一牙月白》

(節選)

薛冰

豆腐是最平常不過的食品。

關於豆腐的歇後語,比如,“張飛賣豆腐——人硬貨軟”“麻線穿豆腐——提不起來”“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豆腐掉在灰堆裡——吹不得撣不得”,對豆腐都有著不恭的意味。只有瞿秋白在與人世永訣之際,還巴巴地記掛著它:“

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

古人有言:“豆腐一物,可貴可賤。”豆腐可以搭配入菜的範圍極廣,可謂文武昆亂不擋。平民的餐桌上,豆腐也算是美餚了,隔三岔五會吃上一回。街坊鄰居上菜場,回頭菜籃裡不是青菜豆腐,就是豆腐青菜,便會心照不宣地互讚一句:“好!

青菜豆腐保平安

!”這話放在今日,可謂養生祛病的至理名言;然而當年的百姓,實是吃不起大魚大肉,不是油水太多,而是油水太少,話中不無解嘲之意。

南京的主婦,都會做幾樣豆腐菜。最簡單的,夏天切些蔥花,滴上幾滴麻油,

涼拌豆腐

,還有個好口彩:“小蔥拌豆腐——一青(清)二白。”此菜可薦作紀委食堂的頭菜。近年時興的“

臺灣豆腐

”,以皮蛋丁拌豆腐,反弄了個黑白混淆。

黃豆芽篤豆腐

,是南京家常菜中的名菜,只是“千滾豆腐萬滾魚”,太費煤火。冬日將豆腐用滾水澆過,放在窗外凍一夜, 便成了凍豆腐,竟體多孔如蜂巢,易入湯汁,更是別有一番風味。父親從未學過做菜,竟也會做一道“

虎皮豆腐

”。

傳說朱元璋貧賤之際,一日餓倒路邊,被幾個叫花子看到,急以討來的剩飯和豆腐、菠菜等雜燴一鍋,將他救活。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時,懷念起這佳餚,找了叫花子去問。叫花子不敢委屈皇帝,一時情急智生,道是“

珍珠翡翠白玉湯

”。南京民間流傳朱元璋的故事,多涉譏諷,也就姑妄聽之。及至成年後讀《隨園食單》,說到肥嫩菠菜與豆腐加醬水煮之,杭州人稱其為“

金鑲白玉板

”,“如此種菜,雖瘦而肥,可不必再加筍尖、香蕈”,這才明白那故事未必是特為杜撰來調侃朱皇帝的。

然而,就是這古代叫花子都吃得上的豆腐,不經意間,竟也成了奢侈品。時在1959年,豆腐要憑票購買了,每人每月發一張豆製品票,只能買一塊豆腐。一家五六口人,勉強夠吃三頓。

人們忽然想起豆腐的種種好處來,尤其在各種蔬食中,豆腐是最能當飽的一種。對於長期處於半飢半飽狀態的胃,豆腐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而因為豆腐的短缺,市民的食譜中,遂增添了兩種新的豆製品,一種是豆餅,一種是豆腐渣,“自古以來”是做飼料喂牲口或做肥料育莊稼的。舊時民間送灶,為哄灶王爺來年多加憐憫,主婦會在鍋裡放一塊豆腐,以示生活貧苦;更有促狹的人,索性放上一把豆腐渣。然而此時,能有辦法將豆腐渣弄上餐桌,竟令人十分豔羨。

豆腐渣可以加蔥蒜炒了做菜,也可以摻進米里做飯,雖然糙澀腥苦難以下嚥,但充飢是沒有問題的,也不至於像觀音土吃了拉不下屎來。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燏先生,就曾以

豆腐渣炒紅辣椒

佐餐。與豆腐渣相比,榨油副產品的豆餅可以算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和熱量都相當髙,且因為無論何等先進的榨機,都不可能將黃豆中的油脂完全榨盡,所以嚼起來不乏油香。父親從單位裡分得的半塊豆餅,多半被我們偷偷掰下當作零食。母親發現後嘆息一聲,說,怎麼吃也是吃,總歸填進肚子裡就是了。

食品供應最緊張的1960年,就算有豆製品票也不能保證買到豆腐,於是每天凌晨,豆腐店門前都會排起長隊;排在後面的人往往落空,排隊的人就越趕越早。父母白天要上班,不能整夜不睡,只好考慮輪換。我不止一次在半夜3點鐘起床排隊,母親到5點鐘去接班,我回家還能睡個回籠覺。而不滿十歲的大妹,就得負責做早飯。

有的人家沒人輪換,就想別的辦法,在隊伍裡放上只破板凳、舊菜籃,甚至就是塊磚頭,求後面的人照應著,隊伍挪動時幫著踢一腳。後面的人踢了幾回,不耐煩,想想自己在這兒受累挨凍,別人在家抱熱被窩,一腳就把那玩意兒踢到隊伍外面去了。大妹懂事早,後來自告奮勇,願意排第一班,我接班後,就得把豆腐買回去了。

豆腐店6點左右開門,臨近開門時,各種各樣插隊的人都到了,隊伍一下長出來一大截,正經排了三四個小時的人,弄不好反而買不上豆腐。這使我畢生都痛恨插隊,年過花甲,還會為插隊與人爭執。排得太遠時,擔心的是買不到豆腐;待到靠近店門,能看見整板的豆腐了,又不免心生奢望,而惴惴不安。

所謂奢望,就是能買到帶邊的那塊豆腐。豆腐在加壓擠岀過多水分時,蓋板四周便會拱岀一圈突起。因為豆腐是論塊計量的,靠邊的那塊就會多出這一條;而頂角的四塊,則會多出兩條,輪到的人,簡直就像中了大獎。賣豆腐的人,也就多了一種特權,往往看人下刀,輪到熟人朋友,便另起一條,拿帶邊的那塊做個人情。像我這樣的孩子,就完全是碰運氣了。

那拱出的一圈能有多大呢?也就是筷子粗細;一塊豆腐8釐米寬吧,多出那一條,還不知夠不夠一口!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睏乏凍餓都已淡忘,唯有這一瞬間的惴惴之情,記憶深刻。來寫這篇文章時,我便決意為它取個富於詩意的名號——“一牙月白”。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尊貴的豆腐 》

(節選)

魯敏

青菜豆腐

,幾乎是樸素飲食的指代吧。作為一箇中老年人,有必要講一下豆腐曾經的尊貴意味,當然,那是鄉下人的尊貴,鄭重和一本正經的意味。其表現主要是:只有家中來客人了或是過重要節日了,才去“拾”幾塊豆腐,加入到當天的菜餚裡去。拾的意思重在動作,其實就是買,準確來講,是換,以物易物。記得那時我七八歲,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四十多年過去了,這也等於是講古了。

鄉下來客,兩樣東西,或三樣東西,可顯出儀式上的重視與成本上的投入:平時的素炒韭菜加上了雞蛋或千張,這就了不起了。寡淡的菜湯里加上了豆腐,又是了不起了。最頂級的,還有紅燒肉,這裡且不談。來了客,主人像是瞞著客人,又像是知會客人,把家中正在假裝用功的小孩喚出來,第一時間釋出指令:去,跑一趟崔二家,拾兩塊豆腐,稱半斤千張,去遲了萬一賣完了。一邊講著,主婦會開啟瓷團(陶瓷製品,糧食儲藏器皿,防鼠防蟲不腐不蛀),倒出黃豆來,篩選挑揀一番,去掉其中的土坷垃與雜物,稱出相應分量。小孩,也就是我,就提著小籮飛跑著去崔二家。

我很喜歡去拾豆腐、稱千張。因為可以望呆。每個村莊一般都有一家做豆腐的,有著專門用來磨黃豆的石碾子,過濾豆渣的大紗網漏具,用來壓制千張的木盒,還有裝豆腐的大水缸等,家庭作坊裡一應俱全。並且也總會有幾位顧客在等著,一邊閒聊村中事務,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去了,便不著急,藉機傻乎乎地東瞧西看、聽大人講話。有時主人正在壓制千張,還會把邊上刮下來的千張皮子,賞我幾口吃吃,那個不經常,得看崔二或其婆娘的心境。一般都是公事公辦地給我小籮中的黃豆過秤,摺合成豆腐的數目,便去給我“拾”豆腐。

雪白方正的四角大豆腐都靜靜地沉在清水缸裡,一清二白,疊架有致,就算那時是小孩子,仍然感到一種與食物無關的獨立美感,像一幅畫,像一種寓言,像一種暗語,說不清,我趴在大缸邊,看得眼睛不眨。崔二的粗糙手指十分靈巧地伸進去,輕輕一撥,水的浮力作用之下,一塊四方大豆腐就悠然浮了起來,他的手掌迅速從下面一抄,穩當當託於掌中,水瀝瀝地移至我的小籮中。有的時候,要半塊,他便拿一塊亮得發黑的刀子,直接切入水中,利落地把整塊豆腐一分為二,見我緊盯著,便拿我開玩笑:“你挑哪一半?”我犯難地左看右看,想比較出兩半的大小,當然,比較不出,崔二分得太精準了。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拾完豆腐,這時就不能飛跑回家了,甚至不能聽憑小籮自由地隨著胳膊搖擺,得小心地撐張著胳膊,保持小籮的懸空,即便這樣的小心,回到家中,還常常會發現,豆腐的某一隻角被顛得裂口了、缺口了,它的方正受到了破壞。家裡人其實不太在意,豆腐下鍋了總是要切的嘛,可我還是很遺憾,覺得那種圓滿端莊的美感被我破壞了。

我還在做豆腐的人家借過宿。那時的鄉下的風俗,若有客人需要留宿,是這樣招待的:客人自然要睡在家中,但家中床鋪不夠,怎麼弄呢,就把小孩子們寄宿出去,在附近找一個鄰居。有一次我就被寄在豆腐店的崔二家。我幸福壞了,可以看他們做豆腐了。不過崔二和他的婆娘實在起得太早了,半夜裡我起來小解,他們不用尿壺,小手就到院子裡。我記得院子裡月光特別濃,走進去簡直稠稠的,我蹲在一叢瓜藤邊,一邊看月亮一邊撒尿,覺得像仙境一樣。

而屋子裡,我聽到他們兩口子已經在那裡吱溜溜地磨起豆子來,他們偶爾也聊兩句,聽來像夢話一樣……到早上我醒來,屋子裡一股濃郁的豆香,看到熱騰騰的漿水,微微發黃,像黃河一樣,正一桶一桶地,一瀉千里地傾倒在漏網裡,我很想幫忙推搖那漏網,一來盡借宿的義務,二來主要是好奇和好玩。然而到底急著要上學,什麼也來不及做了,崔二婆娘撇出幾片熱乎乎的嫩豆腐,倒了點醬油,撒了一把蔥花,往我面前一頓,“喝了吧”。還順手給我捲了半張同樣熱得燙手的千張,裡面夾了兩根小蔥。我就著黑乎乎的小飯桌,燙燙地左手咬一口千張,右邊喝一口豆腐腦,心裡覺得,簡直像皇帝佬兒吧。

成年以後,有一陣子家裡狀況不大好,我母親便以一種奇妙和滑稽的方式節儉持家。比如,到菜場買菜,她會根據菜農口音,迅速跟其達成老鄉之誼,以討些便宜。我們經常吃青菜湯,為顯得有滋有味,她也時不時買豆腐。買一大塊,然後一分為三,可以吃三次。她用矜持的口氣分析說,其實光吃豆腐,也不行,得在菜湯裡偶爾撈著一塊,那才顯得更好吃。我覺得她說得很對。豆腐是好東西,而對待好東西總歸要慎重一些的。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如何做豆腐

——河南尉氏洧川豆腐

被 訪 者:張厲害夫婦(家庭作坊)

採 集 地: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洧川鎮東街村

從業時間:20餘年

天剛矇矇亮,街上響起“正宗洧川鮮豆腐,新豆芽”的叫賣聲,這是賣豆腐的師傅正騎著三輪車在走街串巷,提醒大家來買豆腐,也標誌著一天的開始。這是很多河南人從小的晨間記憶。

但是當真的來到洧川后,發現這裡豆腐的蹤跡並不十分明晰。這個曾經的中原大邑,經過滄海桑田,早已不過尋常農村的樣子,現在的縣城大小甚至小於明代修築的城牆範圍。

透過親戚介紹,我在城南的一個小巷裡找到了張厲害夫婦。

張家夫婦的豆腐作坊在自己家院子的瓦房裡,燈光並不是很好。但就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下,張家夫婦做了20多年的豆腐。

除了張家夫婦,洧川還有二三十家做豆腐的,但是依舊使用石磨的只有張家一處了。5年前,他家帶動石磨的還是騾子,而不是現在看到的機器。

走入瓦房,昏暗的燈光下,張師傅在靠窗戶的石桌前壓制豆腐,穿著大紅衣服的張夫人不停地圍繞著屋中央的一口大鍋“

抖單

”。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抖單工序就是為了把榨好的生豆漿裡面的渣滓全都過濾出來。然後將過濾好的生豆漿用大鍋煮沸。

之後將熟豆漿倒入缸中,之後便是製作豆腐最關鍵的環節:

點漿

。看完點漿這個環節,我才明白為何張師傅家的豆腐與眾不同。

張師傅用來點漿的不是現在常見的石膏,而是酸漿。這樣生產出來的豆腐對人體沒有任何壞處,可以稱得上是純天然毫無新增劑的豆腐。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點漿時,張師傅需要不斷攪拌缸中豆漿使之均勻,放置稍許便可以看到缸中豆漿開始

凝固

,等個幾分鐘,整缸

豆漿

便凝固成了

豆腐腦

最後,張師傅將豆腐腦一勺勺地舀到石桌上的模具裡,拿紗布包好,蓋上蓋子。這時就需要依靠兩塊60斤重的石頭了,利用槓桿原理,石頭的重量

擠壓

出紗布裡面豆腐腦的水分,這道工序需要大概20分鐘。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最後,開啟紗布呈現在眼前的便是柔軟筋道的洧川豆腐。

傳說中洧川的豆腐都是可以用麻繩提起來的,但是傳說總歸只是傳說,剛做好的熱豆腐是提不起來的,放的時間久一點才可以稍微提起一部分。

因為張師傅豆腐的純天然,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不少媒體都競相報道過。而他家的豆腐除了賣給本地,周邊的大城市人也都會來搶購。

因此,張師傅豆腐的價格也高於其他豆腐,機械製作的豆腐一般1元多1 斤,張師傅的手工豆腐則賣到兩元多。

一塊豆腐裡,蘊含著國人樸素平淡的智慧

繞口令

凍豆腐

燉豆腐

燉凍豆腐

燉嫩凍豆腐

燉嫩凍冬豆腐

燉嫩凍冬冷豆腐

東燉嫩凍冬冷豆腐

聞東燉嫩凍冬冷豆腐

洞聞東燉嫩凍冬冷豆腐

蹲洞聞東燉嫩凍冬冷豆腐

蹲洞聞東蹲燉嫩凍冬冷豆腐

蹲洞聞東蹲礅燉嫩凍冬冷豆腐

蹲洞聞東蹲礅燉嫩凍冬冷豆腐吞

蹲洞聞東蹲礅燉嫩凍冬冷豆腐吞燉嫩凍冬冷豆腐

董東冬蹲洞礅聞東蹲礅燉嫩凍冬冷豆腐吞燉嫩凍冬冷豆腐

董東冬蹲冷洞冷礅聞東蹲礅燉嫩凍冬冷豆腐吞燉嫩凍冬冷豆腐打盹困

本文節選自

#FormatImgID_30#

《豆腐》

作者:朱贏椿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浦睿文化

出版年: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