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博物館與大都市|熊月之:博物館的展覽是上海城市品格的體現

作者: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23

收藏品的意義是什麼

【編者按】

2022年12月21日,是上海博物館開館70週年的日子,70年來,這座博物館與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經歷了怎樣的融合與互動,博物館在保護和傳承城市文化中有著怎樣的責任當擔?上博這座文化地標,在展現城市文化積澱,打響城市文化品牌、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一座博物館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見證和講述著歷史,更在於它為未來提供了無限想象空間。

在上博70週年之際,澎湃新聞推出“愛上博物館”專題,講述“博物館與大都市”、“博物館與都市人”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見證歷史,望見未來。

博物館與大都市|熊月之:博物館的展覽是上海城市品格的體現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熊月之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熊月之是上海博物館多年的老朋友了,他對中國和上海近代史研究較多,也在上博“江南文化講堂”中多次擔任講師,讓大眾透過博物館講座更好了解上海的歷史和文化。

上博是如何透過展覽、講座等方式,在無形之中塑造和影響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博物館與大都市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絡?在熊月之看來,上海和上博之間相互影響和成就,“追求卓越”是他們共同的精神文化核心。而和其他博物館相比,上博獨特的發展歷程和特點優勢又和上海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澎湃新聞:上博“江南文化講堂”和其他博物館講座相比有何不同?

熊月之:我在“江南文化講堂”主要講述和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有關的內容。上博講座的特點在於,它在講述時結合了博物館相關收藏和展覽,比較有具象性。做講座時,不同專家同臺講授,分別從歷史、文化、博物收藏、社會實踐等不同角度,讓觀眾更為立體地獲取有用的知識資訊。

比如,我會從自己所從事的歷史文獻學角度講解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紅色文化,主要涉及相關書籍和文章,而博物館則是從文物收藏角度。對參加講座的觀眾來說,可以將文獻與文物兩者結合學習,對知識資訊的理解就不會那麼抽象。

澎湃新聞:除了“江南文化講堂”,您作為學者還與上博有哪些方面的合作交流?

熊月之:上博不僅有主題講座,還同時推出相關展覽和系列叢書,在這一過程中往往需要來自學者方面的知識支援和意見建議。學者在講座中交流的內容,可以結合博物館文物收藏進一步完善,最終形成書籍和材料。如上博“江南文化”系列講座、展覽的內容,最後就集結成系列叢書《何以江南》出版,書中有很多文物收藏配圖,很有博物館自身的文化特色。

可以說,上博是一邊辦講座、展覽,一邊提升學術研究水準。比如上博在舉辦上海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展覽時,也需要同時研究上海歷史。一方面,辦書畫展離不開歷史學素養;另一方面,董其昌書畫也有著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因此,不同領域的學者都可以藉此合作機會獲得相關知識,從而有助於各自的學術研究。

澎湃新聞:您平時喜歡來上博看展覽嗎,特別關注哪方面?

熊月之:我在做歷史研究的時候比較喜歡來上博看展,特別關注瓷器和書畫方面。對我來說,欣賞書法能帶來一種愉悅感,博物館的很多文物收藏也值得被反覆欣賞。

在上海社科院工作期間,我曾多次陪同國際交流的外賓來上博觀展。對這些外賓來說,如果想了解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的歷史,僅靠文獻書籍太過抽象,但透過博物館文物就能更具象地看出一個地方的文化。

博物館文物收藏通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在當地發掘的與該地文化有關,另一部分往往來自個人收藏,以買賣、捐贈等各種各樣的形式轉到博物館,這類文物所展現的歷史就不一定與當地文化有關。但正是因為無關才有價值,否則就太侷限了。

澎湃新聞:如果想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先去它的博物館,如何理解博物館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熊月之:博物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座城市的資訊庫,不同時代的資訊都可以透過其所收藏的文物展現出來,這種具象方式比歷史文獻更能刺激人想象。

這些年來,上博也在影響著上海市民的文化。無論是在重要的時間節點還是歷史時刻,上博都會有意識地舉辦相關展覽,文物成為歷史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載體。

比如近期的“宅茲中國”展,表面上呈現的是中國上古時期夏商周的資訊,實際是希望人們可以從中思考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而“江南文化”展則是反映了長三角地區的歷史脈絡。

澎湃新聞:您眼中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品格是怎樣的,它體現在哪裡?

熊月之: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品格如果歸納總結,就是開放、創新、包容。尤其“開放”是上海的一大特點,這使其具備了明顯優勢。

上海不僅有國際展覽也在國外辦展,這都是開放的體現。除了上博自己原有的收藏,由於上博位於國際大都市上海,大眾足不出戶,就能觀看國內國外博物館的知名文物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穫。

“追求卓越”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一大特點。一個城市正是因為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才有意識將來自上海本地和外地的大量文物進行收藏、保管和展示。

我們看到,上海舉辦的很多博物館展覽,其實都是上海城市品格的體現。要知道,舉辦博物館展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經費投入,但是為了呈現一場精彩的展覽,上海的博物館願意用心去做。這就體現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因為博物館展覽可以開闊人的視野,帶來文化上的愉悅享受,這樣的付出就有意義和價值。

澎湃新聞:上博和其他城市博物館相比,帶有哪些上海獨特的城市印記?

熊月之:上博與那些地下發掘文物豐富的博物館相比,更有開放意識。受地理因素影響,上海並不是一個自產文物的大城市,而之所以今天在收藏和展覽等方面走在全國博物館前列,都是後天努力的結果,是上海的城市精神在其中起了作用。

除了反映所在地文化,博物館文物還可以反映收藏人本身的文化。在上海漫漫歷史中,有很多對文物有收藏興趣的大家。他們為了能讓手中文物擁有永久儲存價值、避免意外流失,就會選擇捐贈文物,而上博是他們最佳的捐贈單位。

因此在上博,透過文物不僅能看到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還可以看到文物捐贈人身上的文化,以及對於文物的鑑賞水平。可以說,文物不僅體現了一座城市過去的歷史,也反映著城市裡一個個鮮活的人的歷史。

澎湃新聞:上海從哪些方面造就了今天的上博,這是由什麼原因決定的?

熊月之:從歷史角度來看,今天的上博之所以文物收藏這麼多,都和上海文化市場的發展不無關係,這也是海派文化產生的重要原因。

隨著上海城市的發展,大量財富在這裡集聚,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增加,這就帶來上海文化市場的日漸繁榮。為了高價售賣書畫等收藏品,不少貨商從外地趕來上海交易買賣,整個文化市場的鑑別能力,就在頻繁交易買賣的過程中得以提升。從鑑別到交易,這一市場鏈條也開始變得相對完整。

澎湃新聞:一座博物館也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您認為上博和上海這座城市之間共同的精神文化核心是什麼?

熊月之:上博代表了上海的文化形象,它既是上海文化的名片也是視窗。人們可以從上博看到,上海不僅是一個近代崛起的城市,還是擁有深厚積澱的古老城市。這種積澱,主要是來自上海這裡的人,是他們將古老的文化傳統一代代傳承至今。

上博和上海共同的精神文化核心如果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追求卓越”。一座博物館僅靠開放精神是不夠的,還需要擁有強烈的博物意識。歸根結底,只有追求卓越才能不斷進取和提升自我,努力打造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館。

博物館與大都市|熊月之:博物館的展覽是上海城市品格的體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