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火出圈”的張辰亮、風羽醬等,他們憑什麼?

作者:由 記者李滿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27

一條白將有幾盒

11月26日,B站與中科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聯合發起的“格致科學傳播獎”評選結果正式對外公佈。

年度創作者獎項中,UP主“芳斯塔芙”、 “風羽醬-sdk”、 “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等UP主隨即“火出圈”。

這些“出圈”UP主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長著四方臉、留著絡腮鬍、操著一口京片子的“無窮小亮”了。

他,他們,憑什麼“火出圈”?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把時針撥回到2004年說起——

2004年,小亮,也就是張辰亮被評為《中國國家地理》的青春版《博物》雜誌的“博物少年”。彼時,他還只是一個16歲的少年。

斬獲“博物少年”後,小亮這個“別人家的孩子”順利考入理想大學的理想專業,他還在18歲那年,創辦了南京農業大學昆蟲協會,並任副會長。也從此時起,他在研究昆蟲等小動物的路上“一去不復返”了。

2010年,22歲的小亮開始在中國農業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此時的他,開始研究半翅目昆蟲,並專注於臭屁蟲的研究。

在讀書的同時,小亮進入了《博物》編輯部實習,之後,他順利入職《博物》雜誌。這也意味著:他兩隻腳,完全踏進了踏進了媒體行業。而這一步,也為他後來成為B站出圈科普UP主拉開了序幕。

小亮除了對各種小昆蟲感興趣,還有個特點:喜歡網路。沒事的時候,他就在掛在網路上,不過,他上網的多數時間,依舊是在看各類小昆蟲。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亮”變成了“大亮”,因為業務出色,他做了《博物》雜誌副主編,傳統媒體向網路媒體轉型的關鍵時期,他做了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中心主任。

“火出圈”的張辰亮、風羽醬等,他們憑什麼?

對於這一時期的小亮而言:他的人生已經完全成了他理想的模樣,他把心愛的小昆蟲和網路完美融合了。於是,上網看昆蟲成了他的“本職工作”,別人上網看蟲子是“不務正業”,而他上網看蟲子則被稱為“敬業”,呃,是不是有點太完美!

在上網看蟲子的過程中,小亮發現了一個大問題:網際網路時代的資訊爆炸相伴而生的,是各種各樣的網路謠言,尤其是關於各種小昆蟲的。

本著科普的意識,小亮開始在網路上幫助廣大網友鑑別各種不明生物,起先,他打字,後來發現打字科普不夠用,他開始用圖片,再後來,他開始上影片科普了。為了科普得更好一點,他開始對圖片、影片進行各種技術處理……

再後來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上B站做了小昆蟲、小動物的各種科普UP主。

小亮在B站的工作說起來也挺簡單的,曾有專門研究他的人將他最初在B站的工作做過如下總結:

“將網路上近期熱門的幾條生物相關短影片進行彙總,配以解說,中間插入一些相關知識的畫面,沒有什麼多餘的包裝。但各種冷門知識配上小亮用他專屬的帶有冷幽默的相聲一樣的講解和喜感的表情,還是讓大家欲罷不能。”

在這期間,小亮最經典的節目系列當屬“水猴子”。

“水猴子”實際不是猴子,而是中國民間相傳的一種生活在水中的生物,因長得像猿猴,而被稱為“水猴子”。

從小亮開始做生物鑑定開始,就有無數疑似水猴子的照片、影片被他拆穿。有人曾經把一種叫指猴的動物誤認作水猴子,還有人曾經把一片長成猴子形狀的水藻看成是水猴子……

因為做“水猴子”打假太多了,現在還有人拿“水猴子”做梗玩兒,B站的屬性大傢伙都知道:但凡開始出梗,那就是火的開端了。B站的互動機制,讓小亮和網友們形成了你來我往的共創氛圍:小亮火了。

火了之後的小亮沒有飄,流量讓他有了更多的思考,他也開始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於是,他開始尋思做一些真正的系列節目。

任何的改變,往往都伴隨著脫胎換骨的疼痛,小亮要做的改變也同樣經歷了很多波折。但改變之後的小亮,也真正走上了一條科普的康莊大道,獲得人民日報點讚的《一條溪流上的特有種王國》,正是他走上大道後創作的科普節目,也從這期節目起,他所做的事擁有了更加宏大的意義:讓中國人,尤其中國的青少年真正理解中國的“地大物博”、體會中國的美。

《一條溪流上的特有種王國》這期節目裡,小亮探訪的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在吊羅山找到了一條隱藏著一個“特有種王國”的溪流。

沿著這條溪流,小亮將那些專屬中國的特有種一一抓到鏡頭裡做生動有趣的講解,那些平常即使被見到也會被忽略的小生靈,在他的講解中,一下子變成了極有吸引力的存在。

“火出圈”的張辰亮、風羽醬等,他們憑什麼?

抓著實物講解的最大好處是:生硬的科普知識,居然抓力十足。網友們感嘆:真是一邊玩兒著就把知識學了,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好的事嗎?

小亮的講解絕不是生硬的照本宣科,他的每句話都像在聊天,介紹孕育特有種的溪流時,他說:

“瀑布把森林裡清新的空氣砸進溪流,讓水溫降低,水流湍急富氧,逐漸演化出一些特有的好氧魚類”。

說完後,他還“不負眾望”地抓起一條只有中國才有的保亭近腹吸鰍,裝進透明觀賞盒,給粉絲近距離檢視。

邊陪大家看魚,他還不忘科普“如何真正保護極稀有魚類”。

講解中,他也不會忘記隨時“主任”上身,來一句高屋建瓴的總結性的話語,比如這句:

“這條海南的溪流,只是中國萬千溪流中的普通一條,卻養育瞭如此豐富的中國特有種,這是上天給中國的禮物,也是給中國的責任”。

“深入淺出”,已經被他詮釋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也因此,他才能在B站斬獲800萬粉絲。

相比之下,小亮僅僅是B站眾多優秀UP主中的一位。近些年來,隨著中影片的突出重圍,越來越多的中影片博主“火出圈”。

比如,前文提到的用鏡頭追風的“風羽醬-sdk”,他沒事就用鏡頭記錄颱風、雷暴這些特殊天氣系統。

“追風”是個玩命的愛好,其背後是對安全性的最大考量。不過,這種“玩命”和小亮的探尋一樣,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他所記錄下的這些文字和影像組成了重要的氣象資訊,幫助大家提早發現、積極防備極端天氣。

“火出圈”的張辰亮、風羽醬等,他們憑什麼?

它的具體作用和 “風羽醬-sdk”所希望的一樣——“用專業影像記錄下天氣變化,讓它經得起反覆觀看,為氣象研究作貢獻”。

小亮和風羽醬-sdk之外,還有一位叫“星球研究所”,他為中影片所做的科普也同樣意義非凡。他用3年打磨出影片《中國從哪裡來?——以地理的視角》,影片裡,他將教科書上的白紙黑字變成了連貫的動畫內容,生動講述板塊運動的“大碰撞”如何創造中國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傳奇。

和所有能“出圈”的影片一樣,“星球研究所”的影片也是深入淺出,他用一支支成熟的作品改變了諸多“刻板印象”,改變了對影片製作本身的認知,改變了對中國地理的認知。

有人曾這樣評價“星球研究所”的影片:

“在‘雜音’膨脹、知識碎片化趨勢明顯的今天,人們也能夠靜下心來,透過這些硬核但有趣、有溫度的科普影片,瞭解自身,瞭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文化。”

以上三位,僅僅是中影片領域出圈的UP主之三。

2020年,B站上線知識區,在這之後僅一年,知識區創作者規模就增長了92%,入駐名師學者超過300多名,整個知識區的影片內容涵蓋生物、醫學、歷史、文學等多個專業領域。而在今年,從不久前釋出的B站第三季度財報看來,目前已有1。98億使用者在B站瀏覽知識類內容,超5000位教師入駐B站知識區。

“火出圈”的張辰亮、風羽醬等,他們憑什麼?

知識區的意義就在於“科普”,科普的真正意義是:提高民眾素質,激發學習人情,讓科學知識應用於實踐。如今看來,知識區科普的意義已經達成。

如今的知識區,已經演變成了一部影片版的“十萬個為什麼”,這裡上至天文宇宙、下至環境生態、地球科學,從數理化、生物、醫學健康到歷史文化,兼具廣度與深度,構建了一片科普學習陣地,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們的科學素養,為國家發展與進步增添動力。

未來,知識區科普的目標是:引導民眾科學地思考世界。我們有理由相信:那天,已經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