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曾侯墓出土精品在山西展出:青銅器中讀取曾國傳奇

作者:由 光明網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27

曾侯輿編鐘有多少銘文

曾侯墓出土精品在山西展出:青銅器中讀取曾國傳奇

戰國中期獸形座燻燈。山西博物院供圖

南公簋、獸形座燻燈、鑲綠松石青銅缶……山西青銅博物館展廳裡,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讓人禁不住讚歎古人鑄造技藝之精湛,也讓人對曾國這一西周時期的漢東大國有了更多瞭解。

日前,由山西博物院、隨州市博物館聯合策劃的“漢東大國——歷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在山西青銅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分館)開展。展覽分為“早期曾國通南北”“春秋曾國抗楚鋒”“戰國曾國融入楚”3個單元,展出歷代曾侯墓出土青銅器130餘件,包括迄今發現最早的成套雙音編鐘、西周墓地中首次發現的純度達98%的銅錠以及大量彌補史籍空白的帶銘青銅器,勾勒出曾國從周初始封國到戰國中晚期被楚所滅約700年間的興衰。

曾國是一個史籍失載的西周封國,始封地位於今湖北省長江以北、漢江以東的漢東地區。隨著曾國帶銘青銅器的出土,尤其是1978年曾侯乙墓和近年來葉家山、郭家廟等墓地的驚人發現,這一漢東大國的面貌逐漸展露在世人眼前。

“曾國與文獻中的隨國是一國兩名,受封者為商末周初赫赫有名的功臣南宮适。此次展出的南公簋,上面的銘文是證實南宮适為曾之先祖的重要材料之一。”山西青銅博物館館長梁育軍說。

西周初年,漢東之地是周王朝經營南方的戰略要地。為加強對荊楚地區的控制,周王朝在今隨棗走廊的漢東地區分封數十國,組成一個龐大的姬姓封國集團,史稱“漢陽諸姬”,曾國是其中之一。

這一時期曾國青銅器深受周文化影響,器類較固定地圍繞鼎、簋的搭配,紋飾多為竊曲紋、重環紋、環帶紋和垂鱗紋等,以葉家山墓葬群隨葬器物為典型代表。透過對曾侯名號、銘文銅器及墓葬位置的研究可知,這一時期至少有“曾侯諫”“曾侯白生”“曾侯犺”3位曾侯。展覽的第一單元主要展示早期曾國葉家山墓地出土的珍貴青銅器,包括南公簋、白生銅盉等。

春秋時期,五霸爭雄。《左傳·桓公六年》載“漢東之國隨為大”,曾國是漢水之東最強盛的諸侯國。處於漢水之西的楚國向東擴張,需要打通隨棗走廊,曾、楚抗爭在所難免。此次展出的曾侯輿編鐘極具史料價值,其銘文記錄了3件史實:一是曾之先祖南宮适在周初輔佐文王和武王,始封江漢之地,“君庇淮夷,以臨江夏”;二是周王室衰微,曾依附於楚;三是吳楚之戰中,吳師入郢,曾救出楚王,這與史料記載“吳師入郢之役,楚王避險於隨”相吻合。“曾侯輿編鐘為研究曾國的族屬、曾隨及曾楚關係提供了重要論據。”梁育軍說。

戰國中期以後,曾國的外交活動主要是處理曾楚關係,從發掘的器物可以看出曾國融入楚文化範疇。“展廳中央兩列排開的九鼎八簋,是曾國當時最重要的祭器,這種束腰、平底、外撇耳的造型,是典型的楚式升鼎。”梁育軍告訴記者。

此次展覽是曾國文物首次在山西展出。湖北的曾國與山西的晉國同屬姬姓封國,都在西周早期成王初年受封。考古發現顯示,曾國與晉國早有往來:山西曲村墓地出土的兩件“南宮姬”鼎,從形制到銘文都顯示了曾晉兩國在西周早期已有密切交往。著名的曾侯乙編鐘銘文中也有關於晉國樂律名稱的記載。“與晉國相比,曾國青銅器地域風格明顯,裝飾更為華麗。”梁育軍說,“兩國作為宗周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共同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

為配合展覽,山西青銅博物館推出“紙墨印器”公眾教育活動,觀眾可以透過雕版印刷將獸形座燻燈等明星展品印製成畫,進一步體會曾國青銅器的魅力。據悉,展覽將持續到11月29日。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