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中國人的茶館文化 不止是休閒娛樂更是社交場所

作者:由 華輿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31

茶碗倒扣 碗放個雞蛋什麼意思

編者按:

茶館在傳統中國社會扮演著重要角色,是近代都市生活方式的表現。茶館不僅是進行娛樂活動的場所,也是社交場所。

傳統大眾在茶館裡的生活如何呢?

1949年10月,一個外國人坐在成都的茶館裡,並做出了以下的描述:“中國茶館是一個非常好的設施,在那裡你可以聊天,談論政治,或是做生意。你可以理髮,或刮鬍子,甚至還可以坐在位子上讓人給你掏耳朵。在夏天的幾個月,也有人一邊品茶,一邊洗腳。”從他的描述中可見茶館生活的豐富。

中國人的茶館文化 不止是休閒娛樂更是社交場所

▲在甘肅蘭州,新式茶館正越來越受到歡迎。(中新網資料圖片)

我們來看看人們在茶館中如何打發時間。

普通人沒有太多錢去進行高階娛樂活動,因此茶館便成為他們僅有的消遣場所,有些人一天的生活都會在茶館中度過。

從早上開始,一個人起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茶館,他們吃完了早茶以後,才回家洗臉、刷牙、吃早飯。由於很多家庭取得熱水不容易,而茶館整天都供應熱水,於是不少睡眼惺忪的茶客會在茶館一邊喝茶一邊洗臉,甚至有的人到了晚上在茶館洗完腳才回去睡覺。這樣的輕鬆自在,在今天的茶館是不能想象的。

有些茶客甚至把家務事都帶到茶館來做,這樣喝茶、做家務都不會耽誤。他們坐在茶館裡,聽到小菜販沿著街市叫賣,總會買一些豆芽,堆在茶桌上,一根一根擷著乾淨。差不多到了晚飯時間,他們就回家做飯了。

以上例子可以反映出傳統中國人在茶館裡一天的基本生活,茶館在傳統中國社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近代都市生活方式的表現。

人們在茶館裡的活動非常多樣,其中最重要的是娛樂活動。

中國傳統社會並沒有像現代歌劇院一樣專門表演戲曲的場所,一般民眾如果想聽戲曲,就會去茶園。顧名思義,茶園是茶館和戲園二者的合稱。

在民國時期,人們經常到茶園中邊飲茶邊聽戲,茶園成了有閒人士的好去處,也正因為人們熱衷於飲茶聽戲,所以有“戲曲是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的比喻。一般來說,茶園只是對買了茶、坐在茶館裡的聽眾收費,而許多聚在茶館外面街邊的人可以免去費用。成都人噱稱這些人是在聽“戰(站)國”。如果是在冬天,這些“戰國”人士倒是比較受茶館內顧客的歡迎,因為他們可以擋住外面吹來的寒風;而夏天則經常引起人們的不滿,因為他們使茶館的空氣難以流通,坐在裡面的人感到更加悶熱。

傳統茶館的顧客往往受到較少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表達對錶演的喜愛或厭惡,當滿意臺上藝人的表演時,他們會發出喝彩聲。在茶館中,顧客還可以自由走動、聊天,從小販那裡買小吃。

茶館不僅用來休閒,也是最好的社交場所。

在傳統社會,一般民眾家裡沒有會客廳,於是茶館便成為人們的社交場所。在成都,熟人們在街上遇見,總是招呼對方說“口子上喝茶,茶錢該我的”。雖然這只是一種客氣的說法,沒有人會當真,卻反映出茶館會友和社交的重要性。

人們去茶館不僅喝茶,也交流最近的新聞,傳播小道訊息。如果一個人幾天沒出門了,想知道這幾天有什麼事發生,便會先去茶館。

成都有一句流行語,“少城一日坐,勝讀十年書”,就是說在茶館坐一天,可以從社會中學到非常多的東西。雖然這是誇張之詞,但茶館的確是一個瞭解社會的最佳場所。如果一個茶客沒有談話興頭,可以讀書看報。在20世紀30年代,顧客可以花幾分錢從小販那裡租報紙看,看完一份後,還可以與他人交換。

同時,在民國成都的茶館中,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吃講茶”,它是成都人在茶館中解決紛爭的一種民間流行方法。人們之間有了衝突,一般不是先上法庭,而是到茶館評理和調解,這樣茶館便成為一個解決紛爭的地方。

中國人的茶館文化 不止是休閒娛樂更是社交場所

▲北京人藝鎮院之寶——老舍名作《茶館》演出現場。(中新網資料圖片)

李劼人在《暴風雨前》這樣描述“吃講茶”情形:“假使你與人有了口角是非,必要分個曲直,爭個面子,而又不喜歡打官司,或是作為打官司的初步,那你儘可邀約些人……相約到茶鋪來……大家聲勢洶洶地吵一陣,由所謂中間人兩面敷衍一陣,再把勢弱的一方數說一陣,就算他的理輸……將兩方几桌或幾十桌的茶錢一併開消了事。”這樣衝突和矛盾就在茶館喝茶的過程中化解了。

同時,茶館也是為社群大眾建立人際關係和網路的地方。

茶館中有一種有趣的現象叫“喊茶錢”。這是當社群中有威望的領袖來到茶館喝茶時,其他人都爭先為他付茶錢,來贏得他的注意,付茶錢的人和該名社群領袖都能贏得“面子”,也加深了彼此間的關係。

正如四川鄉土作家沙汀在《在其香居茶館裡》所描述的:“新老爺一露面……茶堂裡響起一片零亂的呼喚聲。有照舊坐在座位上向堂倌叫喊的,有站起來叫喊的,有的一面揮著鈔票一面叫喊,但是都把聲音提得很高很高,生怕新老爺聽不見。其間一個茶客,甚至於怒氣衝衝地吼道:‘不準亂收錢啦!嗨!這個龜兒子聽到沒有?……’於是立刻跑去塞一張鈔票在堂倌手裡。”

“喊茶錢”充分地表現了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有些人“喊茶錢”只是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其實心裡面根本不想付這個錢。

例如李劼人曾描述過以下的情景:一個人進了茶館,付過茶錢之後,看到兩個熟人也進來了,先是裝著沒看見,過一會兒才像剛看到他們一樣,笑著跟他們打招呼:“才來嗎?”他拿著錢向堂倌揮一揮手,叫道:“這裡拿錢去!”而新到的那兩個人也向堂倌說:“那桌的茶錢這裡拿去!”堂倌知道雙方都只不過是裝樣子,便叫道:“兩邊都謝了!”並沒有真的去收任何人的錢。堂倌非常得體地按照雙方都期望的方式處理了這個問題。

傳統中國各地的“喊茶錢”,在許多時候已經變成了一種禮儀,大家只要把姿態做到就行了,至於是否真的需要對方為自己,或是自己為別人付茶錢,已經不重要了。

由此可見,傳統中國的茶館像一個社會的縮影,這裡不單單是居民生活的地方,也是社交、娛樂和社群資訊傳播的場所。(完)(原標題:茶館不僅僅是喝茶的地方,也是市民的“自由世界”)

本文節選自《碌碌有為》一書,該書由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博士、澳門大學講席教授王笛所著;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