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南山之巔有根鐵桅杆:400多年沒有鏽跡 曾是重慶大轟炸時期警報臺

作者:由 慢新聞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2-03

什麼立的桅杆

01:36

近日,記者在重慶南岸區南山走訪時聽聞,隱藏在真武山山巔的一根鐵桅杆,最近這些年來,逐漸引起重慶文物愛好者的關注。其中,一些文物愛好者自願組成志願者隊伍,自發維護鐵桅杆周邊環境。

重慶南山上的一棵樹景觀臺,是來渝賓客觀賞山城夜景的一大佳點,那裡被遊客譽為重慶主城最佳觀景平臺。但是明朝時期,南山上的最佳賞景點似乎並非是這裡,會不會是鐵桅杆所在地呢?

高18.83米

歷經400多年日曬雨淋

如果對南山的地形不熟悉,想找到鐵桅杆的位置不容易。記者從當地人口中得知,目前有兩條小路可去,一條是從一棵樹觀景平臺後,一條寬約1米的步道進入;一條是從塗山寺後門進入,不過那有專人值守,出於安全考慮,通常不讓通行。在它周圍,生長著茂密的老松樹和杉樹,這根鐵桅杆已被隱藏在山頂植被中。

南山之巔有根鐵桅杆:400多年沒有鏽跡 曾是重慶大轟炸時期警報臺

▲如今隱藏在植被間的南山鐵桅杆,重慶市作協會員陳猷華資料蒐集供圖

南岸區文管所相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明朝時期,重慶南山上的最佳觀景點就是鐵桅杆所在地,視野好,恰好一覽嘉陵江和長江兩江交匯,周邊並無大的遮擋物阻擋視線。

根據南岸區文管所資料蒐集,這根鐵桅杆屬生鐵鑄造,高18。83米,直徑約0。2米,歷經400多年日曬雨淋,至今儲存完好。奇妙的是,這幾百年下來,它竟沒有鏽跡,實為罕見。1992年,它被列入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南山植物園將其周邊環境進行了維修。

“因鐵桅杆地處高地,尤其溼雨天氣,不建議人們去登頂。”南岸區文管所相關人員提醒說。

誰建的?

萬曆第一猛將劉鋌?

這根鐵桅杆確實大有來歷,清陶澍《蜀輶日記》雲:“塗山絕頂有鐵桅一,屹然雲表,明劉鋌所立。”《巴縣誌》也沿襲此說,記載該鐵桅杆為“明劉鋌所立”。

南山之巔有根鐵桅杆:400多年沒有鏽跡 曾是重慶大轟炸時期警報臺

▲清《渝城圖》中的覽勝亭和鐵桅杆,重慶市作協會員陳猷華資料蒐集供圖

劉鋌是誰呢?據記者查閱,著名史學家黃仁宇曾在其名著《萬曆十五年》中提到,明朝萬曆年間是個特殊的年代,整個大明王朝的興盛和衰落,都在這個時代醞釀。劉鋌在重慶平定楊應龍之亂後,贏得了“萬曆第一猛將”的稱號。

《明史》中,對這位曾駐防重慶的名將有這樣一番評價:“一生平緬寇,平羅雄,平朝鮮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

在南岸區文管所提供的資料中,記者發現鐵桅杆上鑄有銘文,至今清晰可見。上面寫著“明萬曆二十三年三月初三日巴縣東里住城新興鋪費大元劉氏男費有進陳氏”及“男費有成王氏男費成長壽”兩組銘文。按照字面來理解,該鐵桅杆系費大元偕妻劉氏為求“長壽”而立。

難道修建鐵桅杆另有其人?既然是劉鋌所立,為什麼劉鋌不再鐵桅杆上留點什麼?記者在走訪中聽聞,當地人對此有多種猜測。

有人猜測,立鐵桅杆是劉鋌下達的命令,費大元負責操辦。另有猜測,鑄造這鐵桅杆,劉鋌找費大元出資修建。至於費大元到底是誰,至今還有待研究考證。

用來防火還是放哨

“南山通”老人有見解

記者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時發現,有關南山鐵桅杆的修設用途眾說紛紜。避雷針、定海神針、金箍棒……網友們對鐵桅杆形容,可謂腦洞大開。

在當地人的推薦下,記者找到了一位69歲的老人,老人名叫潘雲國,生在南山、住在南山,在南山街道工作30餘年退休。他曾參與《重慶南山風景旅遊圖》、《南山地方誌》等文化編制工作,當地人稱他“南山通”。

“鐵桅杆的實際用途還真是個謎。”老潘說,南山沒有他不熟悉的地方,這麼些年,他見證了鐵桅杆不生鏽的奇蹟,雖然杆身上沒有鑄造龍鳳紋飾的華麗,但它聳立不倒,實屬難得。

南山之巔有根鐵桅杆:400多年沒有鏽跡 曾是重慶大轟炸時期警報臺

南山之巔有根鐵桅杆:400多年沒有鏽跡 曾是重慶大轟炸時期警報臺

老潘分析,鐵桅杆的設立除了寓意長壽,或許還寓意防火。據他所知,南山有一個流傳甚久的傳說,講的是明朝時期,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人們總能看見一個和尚,從塗山寺裡手提一個大紅燈籠,向鐵桅杆走去,將燈籠點燃後,升至杆頂,故稱“天燈”。和尚照“天燈”,意在除邪消災,祈求國泰民安。次日晨,再由點燈和尚將燈籠放下,換一面“七星旗”懸於杆頂,警示人們防火。另傳重慶城曾常有火患,故立鐵桅杆以鎮之。

“可見,嚴防山火毀林,保護環境古已有之。不過,劉鋌建鐵桅杆的目的,少不了壯大軍威那層含意。”老潘形容說,至今可見,杆身有幾處猶如樹枝節疤,疑為供攀援或掛東西的突凸,或許鐵桅杆除了寓意消災避難,很可能就是按鐵旗杆打造,也可比作當年的軍事放哨臺、瞭望臺。

“它或許還起到川江航標的作用。”老潘還認為,該鐵桅杆正對重慶母城,俯望兩江交匯,所處位置絕佳,幾百年前無疑是重慶城的地標。其杆體醒目,加之掛有旗面,或許曾被過往船隻視作川江航標。也就是說,船隻見到鐵桅杆,就知道重慶城到了。

至於它究竟用意為何?記者經過多方走訪,也未找到確切答案。

重慶大轟炸時期

它是重慶人的警報臺

老南山人都知道,鐵桅杆曾逃過一劫。上世紀50年代,曾有人用鐵錘敲砸破壞它,卻砸不斷;用鐵棍撬,撬不動;用鋤頭挖,杆體埋於地下深不見底,挖不倒。

“期間,極力保護和守護鐵桅杆安全的人,是塗山寺真武山老街後邊小禪院中的一名修行人。”老潘自小認識這位僧人,僧人原名釋本立,進入佛門後被稱之為僧本立。會太極功夫,熱愛書法,俄語說得好,曾幾十年如一日為南山人免費就醫。

“當有人破壞鐵桅杆的時候,他帶上一些僧人,跨出禪院,三步並作兩步快速飛奔上山。他挺身站立杆前,見僧本立出面阻礙且講得十分在理,破壞之人才收手作罷。”老潘感到遺憾的是,上世紀80年代末,僧本立所在的禪院,頃刻間被山洪引發的巨大泥石流淹沒,即便當地軍民搶險救人,也未能挽救回僧本立的生命。“鐵桅杆是前人為重慶留下的一件瑰寶。”老潘說。

南山之巔有根鐵桅杆:400多年沒有鏽跡 曾是重慶大轟炸時期警報臺

記者從重慶市檔案館瞭解到,重慶大轟炸時期,南山鐵桅杆曾作為防空預警平臺,曾救過無數重慶人。在重慶大轟炸最艱難時期,鐵桅杆真真成為了重慶人的警報臺。

“當日機來的時候,準備轟炸重慶的時候,就掛一個紅燈籠,這表示,日機已經出發,有可能來轟炸重慶。當日機轟炸重慶意圖比較明顯,距離重慶城較近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空襲警報,鐵桅杆上會掛兩個紅燈籠,人們看到後,就會立刻停止手上的工作,往防空洞裡面去躲避。那麼日機到了重慶上空,即將投彈轟炸的時候,就把燈籠全部放下來。當日機走的時候,空襲警報就解除了,那麼就掛上一個綠燈籠。”重慶大轟炸研究專家唐潤明說,南山鐵桅杆為保護重慶人和重慶城作出了大貢獻。

多知道點:

鐵桅杆旁的覽勝亭已不存

《通志》記載:“在(巴)縣南,塗山絕頂,乾隆二十五年川東道張九鎰改名覽勝,其地有覽勝亭,傍有鐵桅杆一根。”

老潘對其解釋,鐵桅杆旁曾有一處覽勝亭,兩者曾同時屹立在真武山山巔,覽勝亭原名為澄鑑亭。

“自從有了這亭子和鐵桅杆,常有本地文人騷客登臨遊覽,鐵桅杆所在地,可比作幾百年前重慶一棵樹觀景臺。”老潘說,幾十年前,覽勝亭被人為破壞現已不存。

南山之巔有根鐵桅杆:400多年沒有鏽跡 曾是重慶大轟炸時期警報臺

據有關資料記載,在鐵桅杆和覽勝亭處觀光的客人當中,包括清代重慶學者龍為霖,他前後相約易半山、陳乃志、周開豐等20多名詩人在重慶建立詩社,詠唱巴山渝水,留下無數佳篇。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琅 官毅/文、圖、影片 部分圖片源於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