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中後共議?“雙朝制”在魏晉南北朝的考察

作者:由 雲政談歷史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2-04

魏晉南北朝是同時存在的嗎

全文共1909字,閱讀時間約為4分鐘

全文共1909字,閱讀時間約為4分鐘

東漢黃巾起義以後,地方諸侯割據勢力崛起,亂世紛爭,魏蜀吳三足鼎立,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戰國以後的一個大亂時期。

後來三大世家都歸晉,

形成了一種區域性統一的局面。

然而,這樣的平靜並沒有維持太久,很快就被打破。在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等戰爭的衝擊下,世界又一次陷入了動亂之中,即魏晉、南北朝。

統一了整個世界,

魏晉南北朝時期被後人所詬病,

但是,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上層的奢靡和底層的悲慘的社會狀況。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

其政治體制的承上啟下是其他王朝所不能及的。

在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上都有很大的建樹。

中後共議?“雙朝制”在魏晉南北朝的考察

一、政治體制變遷

自從秦始皇統一全國,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以來,中國的政治體制就已經步入了一個新階段。

首先,就是郡縣體制的崩潰,這一變化,讓地方政權向朝廷集中,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

天下政治穩定。

同時,三公九卿的建立,使其政治體制在以後的發展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借鑑。

皇權增強,

讓秦國的官僚體制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固的結構,在這種結構下,執行能力明顯提高,這也就意味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事實上,早在秦朝,

三公九卿的建立,

秦始皇只是把它固定住。

三公九卿的建立,最大的好處就是在鞏固皇權的同時,

諸侯國就已經逐步建立起了穩固的官僚體系,

丞相、太尉、御史三個人都要對皇上負責,軍事、政治、監察都有一個合理的佈局。

中後共議?“雙朝制”在魏晉南北朝的考察

皇上要做的,就是向三位公爵發號施令,聽他們的彙報,而宰相則是三公之首,執掌百官,擁有極大的權利。

宰相,

也可以減少皇帝的負擔,

在封建社會中,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百官井然有序,維持著帝國的正常運轉。

都是有過人之處,

首先是三公九卿的秦漢時代;其次為隋唐三省六部體制下的官吏制度;

中國的官僚體制可以分為下列幾個方面。

其次是宋朝計程車人和官僚團體。

朝廷已經可以脫離皇室的控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在明治維新的時候,在沒有了帝王干預的情況下,他們依然可以管理好這個國家。

但是,政治是非常複雜的,

到了明朝,

皇權衰落,士族勢力日益強大。

傳統的政治體制無法適應這種需要,

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

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政治體制,即“雙朝”。

中後共議?“雙朝制”在魏晉南北朝的考察

二、特殊時期的政事管理模式——二元體制

我們剛才說了,朝廷和官僚機構的關係很微妙,如果皇權強大,那麼官僚機構就會受到皇帝的控制。

而一旦皇權沒落,士族就會很快掌握政權,成為真正的掌權者,

隨著時間的推移,

世家大族的興起,始於東漢末期,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世家大族牢牢掌控著朝政,成為了真正的政治操縱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東晉。

早年在世家中的地位還不如那些世家大族,所以在建國之後,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到了東晉,士族更是肆無忌憚,君臨天下,就是指琅琊王氏,潁川庾氏,沛國桓氏,陳郡謝氏。

中後共議?“雙朝制”在魏晉南北朝的考察

司馬家是大家族,

自從晉元帝司馬睿之後,

而東晉皇帝則成為了一個名義上的傀儡皇帝,任人宰割。

所謂雙朝,就是在禁宮裡聽政,在禁宮之外,

整個東晉都被士族把持,

一件國事,在正式實施之前,都是由尚書省的文武百官商議,然後由皇上來決定。

就是尚書省。

就是為了提升朝廷的辦事效率。

尚書省的前身,是漢朝的朝堂,朝堂是皇上的幕僚,

這個制度最初實施的初衷,

尚書檯的用意也很明顯,就是要削弱宰相,鞏固皇權。

到了魏晉、南北朝,尚書省已成為一個獨立於天子之外,統率百官的權威組織。特別是魏文帝曹丕時代,國家政事首先集中於朝堂,

也是皇上的親信。

中後共議?“雙朝制”在魏晉南北朝的考察

到了西晉,尚書檯已成為尚書省,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

成為最早的政務機關。

僅次於皇上。

尚書檯的官員也成為百官之首,

大大提升了政府的效率,讓皇帝不再做任何事情,

這些政體的改革,

只要決定重要的事情就可以了。

皇帝在閒暇之餘,尚書檯的地位與權利也在逐步提升。以上提到計程車族與君王共治的政局,實際上與尚書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但凡事都有好有壞,

士族領袖一旦執掌大權,

如王導,在東晉大權後,先拜為大將軍、儀同三司,

就會第一個進入尚書省。

現在百官受尚書省之命,

後拜司空、假節度、尚書、尚書、中書省。

真正的掌權者還是士族。

中後共議?“雙朝制”在魏晉南北朝的考察

這兩個王朝的產生,實際上是因為皇權的分裂。到了東晉以後,

大部分人對皇上的旨意都是置之不理,

就連皇帝的退位也是如此。

比如大晉的開國皇帝,

尚書省幾乎包攬了朝堂上的許多事情,

桓溫威脅褚太后,讓他廢掉司馬奕。後來,他還立了會稽王、司馬昱為皇帝,

就是由權臣桓溫領導的。

事實上,在東晉時代,皇權並不大,沒有威信,沒有軍權,

主持了尚書省的冊封儀式。

所以兩代體制在這個時候就失去了應有的功能。

三、皇權獨裁的轉型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發展的脈絡有兩條。

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

只能聽命於士族,

自秦代以來,

中後共議?“雙朝制”在魏晉南北朝的考察

帝王是家族的掌控者,也是官僚集團的領袖,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深受清朝影視作品的薰陶,認為官僚組織是皇上的看門狗。

實際上,

以宰相為代表的官僚集團就一直在互相爭鬥。

在清代以前,

而不是單純的統治者。

在秦漢時代,官僚集團的權力很大,從漢武帝到漢宣帝,

官吏與皇帝的關係就像是現代社會中的上司與下級官員,

也正是因為這一特殊的關係,

霍光就是這個國家的掌控者。

既要仰仗他們治世,又要維護皇權。

最後,

讓皇帝對官僚集團的態度極為複雜,

讓宰相在朝堂上的權力更迭。

中後共議?“雙朝制”在魏晉南北朝的考察

宰相是文武百官的領袖,皇帝削弱了宰相的權力,

皇帝陛下決定削弱宰相,

等於是在暗中提升了皇權,

魏晉南北朝,皇權衰微,宰相權力膨脹,尚書省是一個全新的政權組織,

就像是一群人之間的競爭。

所以到了隋唐,才有了三省六部,三省六部依然是尚書省,但是三省權力不同,又互相牽制,這就導致了官場的凝聚力大打折扣。

而皇帝卻從中漁翁得利,將自己的勢力擴充套件到了各個階層。在玄宗年間,尚書省已是一個空殼,皇帝的決策和命令很少與尚書省有關。

朱元璋建國大明,廢除了宰相,

與皇帝分庭抗禮。

以維持皇帝的權威。內閣大臣的職務,與宰相相當,但並不具備宰相的權利,無權干預朝政。

中後共議?“雙朝制”在魏晉南北朝的考察

明朝中後期,內閣首輔雖為百官之首,擁有無上的權勢,但他畢竟是皇帝的助手,

設立了內閣,

清朝時,官吏制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皇帝與官員的關係變成了奴才,

不能像宰相那樣與皇帝對抗。

官員們只能提出意見,而不能插手,權力大打折扣。

皇帝要做什麼決定,

結論

君主專制到了極點,

明清兩代都難以實現。

唐代和宋代的官吏,由於自由度較高,與皇帝的關係也比較緊密,而在明清,官吏沒有實權,大多被皇權所控制,思想也比較死板。

中後共議?“雙朝制”在魏晉南北朝的考察

特別是清朝的時候,

實際上也是一種僵化的封建專制。

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官員,都是謹言慎行。

文字獄的泛濫,

只想著謀生之道,像張居正這樣的官員,卻是少之又少。

為什麼明朝的明朝皇帝不在,而這個國家還在正常的執行;

他為官,

一旦不稱職,國家就會陷入麻煩之中。

而清朝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