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考古發現證據:蚩尤殘部南下江漢平原成為“苗蠻”形成的肇始

作者:由 琳之說史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2-06

陶鼎有什麼意義

考古發現證據:蚩尤殘部南下江漢平原成為“苗蠻”形成的肇始

涿鹿大戰蚩尤集團慘敗後,蚩尤勢力四分五裂,一部分留在當地,歸順黃帝,一部分向南逃亡至長江下游地區,還有一部分逃至長江中游的江漢地區。

文化地理意義上的江漢地區,大致是指今漢水上游末段、江漢交匯區域、長江上游末段及中游的大部分地區,包括今陝東南、豫西南、渝東峽江地帶、鄂省全境及湘北洞庭湖區,總面積約 30 萬平方公里。

這一地區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依次為彭頭山文化,主要分佈在洞庭湖區域的澧陽平原,年代為公元前 7100 ~前 5920 年;皂市下層文化,因湖南省石門縣皂市遺址下層遺存而得名,主要分佈於洞庭湖周圍,包括湘、資、沅、澧四水中下游地區,年代為公元前 5590 ~前4920 年;湯家崗下層和丁家崗一期遺存文化,年代大約為公元前4800 ~前 4500 年。

此後便是大溪文化在重慶東部巫山地區的“破土而出”。大溪文化發展起來後,向東翻山越嶺,征服了當地土著湯家崗下層和丁家崗一期文化,迅速成為了彼時江漢地區的新主人。

公元前 4000 年左右,從北方倉皇逃至長江中游的蚩尤殘部,看到大溪文化土著勢力強大,便有意避開其鋒芒,迂迴到了荒無人煙的漢水東部和江漢平原北端,在那裡重新建起了自己的根據地 ——這一切還要從 6000 年前濫觴於此地的那支不顯眼的邊畈文化說起。

邊畈文化的代表性遺址是邊畈遺址,位於今湖北省鍾祥市九里鄉的邊畈村,面積約 30 萬平方米。年代大約為公元前 4900 ~前 3900 年,相當於大溪文化早期。這是漢水東部和江漢平原北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

考古發現證據:蚩尤殘部南下江漢平原成為“苗蠻”形成的肇始

邊畈文化黑陶高領刻劃紋罐

邊畈遺址的文化堆積可分為四期,其中一到三期都屬於江漢地區新石器時代較早的紅陶系遺存,器形主要有鼎、釜、缽、盆、豆、碗、器座等。鼎是其中數量最多、最有特色的器形,約佔陶器總數的一半。第四期出現了此前從未見過的罐形鼎,說明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專家經過溯源,發現這一器形可以追溯到後崗一期文化的南傳,時間大致在公元前 4000 年左右。

邊畈文化還同淅川下王崗仰韶一期有一定聯絡,陶鼎特徵大同小異。下王崗仰韶一期是半坡文化與以鼎為基本組合的後崗一期文化和年代更早的裴李崗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 我們在第一章“涿鹿之戰”一節已述及,後崗一期文化是蚩尤族群在豫北、冀南生活所留下來的考古學文化遺存,這暗示著蚩尤殘部先是敗退到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陽淅川一帶,然後才抵達漢水東部和江漢平原北端。

同類遺存在這一地區還見於鍾祥市的肖家店磚瓦廠、崔家臺,武漢黃陂區的程家墩、河李灣下層、塗家山、城隍庵,雲夢縣的胡家崗等遺址。 聚落分佈如此廣泛,數量又如此眾多,說明蚩尤殘部當初敗退到這一帶時,應該是一個人數龐大的群體。

崔家臺遺址位於湖北省鍾祥市長灘鎮先鋒村崔家臺,面積 3。36 萬平方米。整個遺址的文化面貌呈現出邊畈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三個時期的特徵。這三種文化的分佈範圍正好都在漢水中游,同屬漢水以東地區。三個文化層存在疊壓現象,而且這三種文化的基本性質還存在一脈相承的特點 ,說明邊畈文化是屈家嶺文化的源頭之一。

進一步觀察發現,邊畈文化與同屬一個文化地理區系的安徽省西南部宿松黃鱔嘴文化交流融合後奠定了油子嶺文化形成的基礎——主要是吸收了黃鱔嘴文化弦紋裝飾風格及部分器形。另外,整個鼎的造型由深弧腹演變為寬淺鼓腹,卷沿也變為折沿。沿面則從較鼓到較平再逐漸下凹呈盤口……這些鼎的演變趨勢都是在同一鏈條上均勻演變。

隨後該文化居民開始向江漢平原腹地遷徙,並在那裡定居下來,形成了特點鮮明的油子嶺文化。油子嶺文化是為大溪文化的一個型別,主要分佈在漢東地區。

大溪文化早期按地域表現出來的文化面貌、性質,可以劃分為關廟山、丁家崗和油子嶺三個型別。這三個型別應該代表了三個不同的氏族部落。

由於它們在文化特徵上有較大的共性,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著相當密切的親緣關係。從地域分佈上看,關廟山型別主要分佈於湖北西部長江兩岸,往西直達重慶巫山縣境內;丁家崗型別集中於洞庭湖西北岸的澄水中下游地區;油子嶺型別後來居上,成為大溪文化演變為屈家嶺文化的主導力量,集中在漢水以東的天門、京山一帶。

大溪氏族部落集團的形成意味著一個以蚩尤殘部為主體並融合了當地土著文化的苗蠻集團初具雛形。經過數百年的養精蓄銳,在大溪文化晚期,大溪氏族部落集團可能迫於人口增長的壓力,要尋求新的生存環境,或者還有其他我們所不知道的因素,開始向外部拓展。

這首先表現在原居住於江漢平原上以油子嶺型別為代表的氏族部落,沿漢水向北逐步發展,與中原西陰文化勢力頻繁發生碰撞,雙方最終對峙於漢水中游地區。大溪氏族部落集團在這裡建立了戰略據點。這部分油子嶺型別文化勢力,在和當地土著以及西陰人的長期摩擦、糾葛過程中,逐漸融合成了一個新的文化型別 ——曹家樓型別。

考古發現證據:蚩尤殘部南下江漢平原成為“苗蠻”形成的肇始

湖北天門龍嘴遺址出土的油子嶺文化陶鼎和陶豆

大溪文化勢力擴張的步伐還向東發展到今武漢以東的溳、灄水流域,在此形成了螺螄山型別。螺螄山型別同北面相鄰的西陰文化和來自東部安徽潛山一帶的薛家崗文化都有著頻繁的接觸和交往,並在一定程度上對這兩支文化產生了影響 —薛家崗遺址三期遺存就發現了大量屬於大溪文化典型器物的陶球。

總體而言,大溪氏族部落集團同北部和東部相鄰的氏族部落集團基本處於和平狀態,沒有發現戰爭的跡象。宜城曹家樓遺址 2 號墓中同時隨葬有大溪文化典型器物三足碟和仰韶時代典型器物紅頂缽、斜壁圈足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至大溪文化晚期,幾個文化區面貌逐漸趨向統一,融合成了一個勢力強大的氏族部落集團。大溪文化晚期可以明確劃分出來的型別,有位於重慶市東北部巫山縣一帶的大溪型別、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洞庭湖西北部一帶的劃城崗型別、位於漢水以東的天門一帶的油子嶺型別、位於武漢以東溳水和灄水流域一帶的螺獅山型別,以及位於漢水中游宜城一帶的曹家樓型別。

這些地方型別儘管各有不同,然而其內部共有的文化形態使其連結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彼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漁獵業、家畜飼養業、原始紡織業等。

墓葬形制多樣,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蹲踞葬、二次葬、甕棺葬等,反映了他們擁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觀念。

——摘自

李琳之:《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

,有增刪,因閱讀流暢需要,刪去了註釋部分。

考古發現證據:蚩尤殘部南下江漢平原成為“苗蠻”形成的肇始

李琳之著,商務印書館,2021年9月

本書利用最新考古學研究成果,並輔之以文獻學、民俗學、人類學、地理學、生物學等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揭開了半坡、後崗一期、西陰、大汶口、紅山、凌家灘、良渚、屈家嶺和龍山等諸多考古學文化族屬之謎,梳理出了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東夷和南蠻三大集團成長、發展、壯大,以及相互之間交往、衝突和融合的發展脈絡,揭示了炎、黃、蚩尤及其之後顓頊至帝堯各族群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首次系統地還原了早期中國誕生之前這1700年中國大地上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還原了中華文明濫觴、形成和發展的璀璨歷程。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等十餘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周初歷史發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前中國時代》入選商務印書館官方釋出的“2021 歷史好書 60 種”榜單。

《元中國時代》入選“2020 百道原創好書榜年榜·人文類 ”,同時在 2020 年 “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讀者投票評選”活動中獲得第二名,在“歷史的迴響”類別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出版後,先後入選了長安街讀書會2022年6月第5期好書、百道網2022年7月好書、中國出版集團2022年第4期好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網“社科好書”、今日頭條好書等推薦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