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文化苦旅》:文人的此山此水

作者:由 小猴的半煙火主義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6

為什麼文人有山水情懷

哈嘍~大家好~小編真心撞宇宙又來了,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廬山》。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歡迎關注我,給我留言和我一起討論,給我提建議哦。

一直都神往廬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礴大氣。

《文化苦旅》:文人的此山此水

而廬山開始載入文化史冊並不是因為李白的這首詩,而是因為司馬遷曾將“南登廬山”記於《史記》之後,不過也卻是因為李白而讓廬山家喻戶曉,被小兒朗朗上口。

廬山還擁有過陶淵明和謝靈運。陶淵明的歸隱行跡、山水情懷和千古詩句都與廬山密不可分,謝靈運的名氣趕不上陶淵明,卻也算得上我國文學史上五言山水詩的鼻祖。這兩位大詩人把廬山的山水作了高品位的詩化墊基,整個廬山就堂而皇之地進入了中國文化史。

《文化苦旅》:文人的此山此水

在我的上篇文章《文化苦旅:浩浩湯湯洞庭湖》中談到:中國的“貶官文化”,文人喜遊覽山水並得山水之樂且寓之酒也,同時寓之詩也。

文人總未免孤獨,願意找個山水勝處躲避起來;但文化的本性是溝通和被理解,因此又企盼著高層次的文化知音能有一種聚會,哪怕是跨越時空也在所不惜,而廬山正是這種企盼中的聚會的理想地點。

《文化苦旅》:文人的此山此水

可是,內心豐富如他們,怎麼會孤獨,他們不過是無可奈何罷了。

廬山便可證明,中國文人的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即便是對於隱逸之聖陶淵明,中國文人也願意他有兩個在文化層次上比較接近的朋友交往交往,發出朗笑陣陣。

廬山是文人隱藏避世之處,可更像是歷代文人渴望超拔俗世而達到跨時空溝通的寄託點。

《文化苦旅》:文人的此山此水

歷代文人大咖雲集廬山,紛至沓來,只為求得一同道中人,相訴衷腸。

古代文人上廬山,自然十分艱苦。他們只憑著兩條腿,爬山涉溪、攀藤跳溝。當時的山,道路依稀,食物匾乏,文人學士都不強壯,真不知如何在山上苦熬苦捱。

在如此困境中不後悔、不退卻,仍要前行且自得其樂。如今想來,我們現今生活雖方便,可也失去了最原本最質樸的樂趣。

《文化苦旅》:文人的此山此水

後來,隨著廬山越來越知名,越來越多的政治活動、外交談判產生於廬山,廬山越來越少了文人氣。

難道,廬山和文人就此失去了緣分?廬山沒有了文人本來也不太要緊,卻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情,就像一所廟宇沒有晨鍾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沒有流盼的眼神。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

《文化苦旅》:文人的此山此水

文人將山水鼓吹,於是山水被世俗沾染,漸漸失去了曾經的景緻與情懷。

可是這山水依舊是文人的此山此水,從不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