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馬王堆非衣帛畫:漢代人的宇宙觀什麼樣?

作者:由 秦怡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1-12-14

帛畫是什麼

今天聊的“馬王堆非衣帛畫”,跟之前講的中華第一畫《御龍圖》一樣,也是一幅帛畫。

這幅畫代表著漢代繪畫的高峰,而且奠定了中國繪畫的基本面貌。

講《御龍圖》時我們說,那幅畫反映了東周時期的天人關係和人人關係。

但《御龍圖》的構圖與內容都是相對簡單的,“天”的概念也比較抽象。

而這幅馬王堆的帛畫,已經把整個宇宙完整地呈現出來了。

畫面的構成、神仙的位置安排和每個神仙擔負的責任,大多能和流傳至今的神話故事一一對應起來。

雖然時隔2000多年,但是你都不會感到陌生。

這幅畫你從上往下讀過之後,就能大概掌握了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生存和期待是什麼樣的。

? 何為“非衣”?

這件作品叫做“非衣”,意思就是,它不是衣服,但是看起來就像是一件古代的帶袖子的長袍,呈T字形。

馬王堆非衣帛畫:漢代人的宇宙觀什麼樣?

這件非衣,是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個漢墓裡發現的。

這是軑侯利倉的妻子辛追的墓,中國習慣稱其為“辛追夫人”,海外學界把她奉為“軑[dài]妃”。

這幅畫上面的寬度是92釐米,下面的寬度是47釐米,全長從上到下是205釐米。

這個T字形的帛畫是幹什麼用的呢?

它的用途與前面我們討論過的《御龍圖》相同,也是在葬禮上引導著逝去的人走向天界的引路旗幟,只是形狀不一樣。有人也把它叫做“幡”,或者叫“引”。

今天鄉村出殯時孝子手裡舉著給棺材引路的長條形布也是非衣。

這個風俗流傳了至少3000年啦!

? 了不起的作品

這裡又要提醒你注意了,這幅柔軟的帛畫非常了不起。

辛追夫人一家活躍在公元前180年到公元前157年,也就是公元前2世紀的中期。

那個時候,全世界在單一材料上的畫是很少的,即便有也是壁畫。

辛追夫人時的西方是希臘化時期,希臘化時期的雕塑非常好,但是繪畫就很少。

到現在為止幾乎很少見到像馬王堆的這件帛畫一樣,畫在獨立的材質上面的畫。

因此這種帛畫是中國特有的。

在織物、紙一類材料上作畫的傳統,也一直延續到後世。

? 畫中的神話世界

這件帛畫上是什麼內容呢?接下來就要講到重點了。

在漢代,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跟我們今天是沒法比的。

人們對大自然的存在,有一點似是而非的感覺和認識,進而從有限的認識中發揮出豐富的想象力。

這幅畫就表現了漢代對世界和宇宙的認識和想象。

在漢代人眼裡的宇宙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天;

第二個層次是人;

第三個層次是地下世界,或者叫冥界。

畫面最上面當然是天。畫的正中間,是一個紅色的人首蛇身的形象。有人管他叫燭龍,有人也叫他祝融,就是火神。(順道說一句,今年咱們國家登上火星的探測車,也叫祝融。)

祝融的左邊是一牙新月亮,月亮裡面有一隻蟾蜍。

天界當中,左邊是月亮,右邊則是一顆紅色的太陽,太陽裡面有一隻黑色的鳥。

圍繞著這個紅色的太陽和黑色的鳥,還有八個太陽。你很容易想起后羿射日的故事。

往下看,畫面上還有兩隻鶴,叼著一隻鐸,鐸就像是一個反過來的鐘。

鐸底下,有一個玉璧。在玉璧的上面有兩個人守著天門,還有兩個人首鳥身的羽人,他們能夠自由往來人世與天界,給這兩個空間建立了溝通的渠道。這個就是南天門啦,門框上還趴著神虎和神豹。

這些神話傳說角色的下面,有一個華蓋。

馬王堆非衣帛畫:漢代人的宇宙觀什麼樣?

畫面最上面當然是天。畫的正中間,是一個紅色的人首蛇身的形象。有人管他叫燭龍,有人也叫他祝融,就是火神。(順道說一句,今年咱們國家登上火星的探測車,也叫祝融。)

祝融的左邊是一牙新月亮,月亮裡面有一隻蟾蜍。

天界當中,左邊是月亮,右邊則是一顆紅色的太陽,太陽裡面有一隻黑色的鳥。

圍繞著這個紅色的太陽和黑色的鳥,還有八個太陽。你很容易想起后羿射日的故事。

往下看,畫面上還有兩隻鶴,叼著一隻鐸,鐸就像是一個反過來的鐘。

鐸底下,有一個玉璧。在玉璧的上面有兩個人守著天門,還有兩個人首鳥身的羽人,他們能夠自由往來人世與天界,給這兩個空間建立了溝通的渠道。這個就是南天門啦,門框上還趴著神虎和神豹。

這些神話傳說角色的下面,有一個華蓋。

在華蓋的下面,有一個50歲上下的女性,拄著一個柺杖,穿著打扮優雅富貴,下巴尖尖長長的,面孔上還有胭脂,眉毛長長,細細的眼睛似乎在笑眯眯的。她從右往左走去,她的面前有人跪著,伺候她。她的後面還有三個人,服侍她。

這個就應該是馬王堆墓主人辛追,也就是馬王堆出土的千年不朽的女屍。

辛追腳下有個平臺,再下面像是一個廚房,有人在準備飯菜,有鍋,有鼎,有各種各樣的器皿,還有一些忙碌的人。這就是人界,是我們居住的地方。

這幅畫,把墓主人辛追畫在了人世和天界之間,意味著她已經離開了人世,正在往天界那個方向過渡。

人世的底座是由一位巨大的力士託著的一個平臺,平臺下面有龜,還有鯨鯢(大鯨魚)共同託著,這個平臺就象徵著大地,底下就是水。

你看,中國人的宇宙觀,在這幅畫上完全體現出來了,上面是天,中間是人間,人間下面有水。

水裡的生物,身上馱著一個巨大的人,這個巨人身上託著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就是我們的大地。

大地是方的,畫面上那塊璧是圓的,很可能就象徵著天圓地方。

看完整個畫面你就明白了,原來辛追離開了人間,正在慢慢走向天國。

同時,雖然畫了地下的世界,但卻不是那麼可怕,沒有油鍋,更沒有刀山火海。

到了西漢時期,中國遠古的各種各樣的傳說、人和神之間的關係、天和人的關係就很清楚了。

人是在天地之間的生物,而種種上古傳說中的角色慢慢都各自歸位,各司其職,有了自己承擔的位置和職責。

同時,中國人的生死觀又一次在這幅畫上得到了體現。

你可以這樣理解:生和死之間有一條“線”,到達這條線的時候,一個人不是消失了,而是他的“限”,也就是在這個世界的限度已經到了。

你一定也聽過很古雅的說法,說一個人“大限就要到了”。大限到了,這個人越過這條線,就到了彼岸。

? 詩意的線描

中國人的這種說法,非常具有詩意,而這種詩意也用精妙的藝術手法體現在了畫裡。

怎麼體現的呢?我們來看看。

這幅畫,畫面非常完整、形象,繪畫的手法高妙精湛,令我們看到,這種粗細、軟硬、剛柔相間的線描的表現手法,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奠定了。

這種手法最早的例子可以追溯到周朝,在漢代更為成熟並且奠定了規範,之後一直延續到今天。

我們國畫中的人物畫、工筆畫,基本上依然用這種線描的手法,用線條勾勒出外形、內在的起伏變化,還有衣服上面的皺紋以及圖案等等。所以這種畫也叫線描。

在這幅畫裡,馬王堆墓主人辛追,正在這個空間冉冉地往天國升去。

繪畫的層次、造型的準確,以及人物對人生的依戀、對天國的期待,都體現在用筆的粗細、曲直、剛柔、輕重手法上了。

仔細看就會發現,這畫面上勾勒的線條像絲一樣細。

在光線好一點的情況下看原作,我們會發現,這件作品的稿子是用很淡的淡墨直接在帛上起的稿子。起完了稿子之後塗顏色,塗完顏色之後再用很精準的線條再畫一遍。

所以你看到的是線條在最上面,顏色在中間,下面是淡淡的墨的稿子,是三個層次。

? 中國畫奠基之作

今天的工筆人物畫,還是這幾個步驟。這就是傳統,傳承。

這幅畫,奠定了中國畫的方式方法以及用筆用色全部的規範。

我們後來的2000多年的作畫方式,都是在延續這件作品的基礎上,做了一些相應的修改、發展,比如在質量上加以精緻化、粗獷化或者風格化,但都不是特別大幅度的革命性的顛覆。

所以說馬王堆出土的這件帛畫,奠定了中國後來2000多年的整個繪畫的基礎。

到這裡,我們一起看過了六件來自墓葬的作品,使我們看到古代中國人的生死觀,他們身處此岸(生)的時候,怎樣看待已經走向彼岸(死)的家人,怎樣為他們處理後事。

這些習俗、處理方式透過一代代的傳承,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

另外,我們也看到了古人如何理解自然、天地、宇宙、自我和他人,這恰恰是中國美術功能的展現。

好啦,希望透過這六件珍寶,我們的知識儲存中就多了一箇中國上古美術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