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文淵閣——金紅宮中一抹綠

作者:由 紫禁城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2-27

文淵閣是閣臣辦公的地方嗎

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

文淵閣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內文華殿後,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書樓。

很多人在第一次看到文淵閣的時候,都會質疑自己的眼睛,“這是綠色的閣樓?我沒看錯吧?”猶如一顆明珠,恰似畫龍點睛,讓迷失在金紅宮中的人們眼前一亮。

文淵閣——金紅宮中一抹綠

由於閣內空間有限,基於對文物保護和觀眾安全的考慮,遊客不能進入室內,僅可在殿外參觀。

官方藏書樓的典範

文淵閣位於文化殿後明聖濟殿舊址上,清乾隆三十九年建,四十一年建成,為貯藏《四庫全書》之所。建築至今儲存完好。

乾隆一代,國泰民安,宮廷內興建頻繁。文淵閣落成後不僅存放《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告成典禮及每年春秋的經筵賜茶也舉行於此。可以說文淵閣的修建加強了文華殿區域文化功能,體現了乾隆皇帝對於文化大一統的重視。

文淵閣建置沿革

文淵閣——金紅宮中一抹綠

文淵閣位置圖

文淵閣的名稱源於明代,也是在明代建造完成。文淵閣在明代不僅作為藏書的作用,還是閣臣入直辦事的地方。可惜明代文淵閣連同藏書都毀於火災,淪為塵土。1958年,故宮博物院在維修鑾儀式衛庫房時,發現明代古今通集庫石碑,古今通集庫是文淵閣庫房的一區,地點與文獻所記吻合,可以證明明代北京紫禁城內文淵閣的存在。

清代文淵閣沿用明代舊名但並沒有在舊址上興建。

選址重建

文淵閣——金紅宮中一抹綠

陸錫熊楷書御製文淵閣記冊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擬在內廷存放第一份告成的四庫全書,沿襲明代文淵閣的舊名,認為“內閣大學士之兼殿閣銜者尚存其名,茲以貯書所為,名實適相副。”且“文淵”之名,乾隆皇帝闡發道“蓋淵即源也,有源必有流,支派於是乎分焉。

在地點的選擇上,乾隆皇帝對這部“浩如煙海,委若邱山”的皇皇鉅著的貯藏極為上心,宮中現有的建築不能滿足《四庫全書》的存放,需要另闢新處。

文華殿在明代原為太子宮,因此又稱東宮。乾隆皇帝將貯藏四庫全書之所選址於此,是為了加強文華殿區域的文化功能,與西面修書刻書處武英殿遙相對應,在外朝東西形成國力強盛、盛世文治之景象。

閣內閣外

文淵閣——金紅宮中一抹綠

文淵閣座北面南,外觀為上下兩層,腰簷之處設有暗層,面闊6間,西盡間設樓梯連通上下。兩山牆青磚砌築直至屋頂,簡潔素雅。黑色琉璃瓦頂,綠色琉璃瓦剪邊,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壓火,以保藏書樓的安全。閣的前廊設回紋欄杆,簷下倒掛楣子,加之綠色簷柱,清新悅目的蘇式彩畫,更具園林建築風格。

文淵閣——金紅宮中一抹綠

閣前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橋,石橋和池子四周欄板都雕有水生動物圖案,靈秀精美。閣後湖石堆砌成山,勢如屏障,其間植以松柏,歷時二百餘年,蒼勁挺拔,鬱鬱蔥蔥。閣的東側建有一座碑亭,盔頂黃琉璃瓦,造型獨特。

走進閣內,《四庫全書》連同《欽定古今圖書整合》按經史子集四部分架放置。以經部儒家經典為首共22架,和《四庫全書總目考證》、《欽定古今圖書整合》放置一層;二層中三間與一層相通,放史部書33架。二層為暗層,光線極弱,只能藏書。三層除樓梯間外,其它五間通連,每間書架間隔,寬敞明亮。

“天一生水”頗得帝心

文淵閣——金紅宮中一抹綠

天一閣(圖片來源網路)

文淵閣的修建以江南著名的天一閣為模本。由於天一閣在應詔獻書時積極響應,所獻書量多質精,被賜予《古今圖書整合》一部,且更因為其藏書之法甚精,藏書留存久遠等因素,在眾多藏書樓中,使乾隆皇帝青睞有加由衷推舉。

“天一生水”四個字,頗得帝心。紫禁城的修建是以《周易》為主旨思想,而天一閣的建築理念也是《周易》“天生水”的體現。

文淵閣的名稱雖然沿襲明代,但其深層次的文化意蘊,卻得益於乾隆帝的重視和闡發,更淵源於中國古代豐富的典籍與燦爛的文化。

鄴架巍巍,多少智慧掩埋於千卷書匣;殘燈古香,寄託重堂高閣最榮耀的過往;窮盡經史,發天地經緯之藏;俯仰古今,期日就月將之益,翰墨之香經久不散,四壁圖書明鑑今古。

來自: 傳給故宮《【文淵閣】金紅宮中一抹綠》

部分圖文資料來源網路及《宮·皇帝的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