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古蜀華章國博綻放 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創造4個“首次”

作者: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3-05

木槨墓怎麼開啟

古蜀華章國博綻放 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創造4個“首次”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7月19日,“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在國家博物館拉開帷幕。本次展覽不僅是國博國內交流系列展覽的開篇之作,也是古蜀文明從三星堆到金沙遺址,再到戰國時期蜀墓發現的首次綜合展示。

未來兩個月,在國博這個國家歷史文化最高展示殿堂,觀眾將可親眼目睹“古蜀華章”的神秘綻放,領略“自然造物”、“伴月三星”、“金沙光芒”、“馬家風尚”、“水潤天府”五大篇章。

首展——

國家博物館國內交流展開篇之作

“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內交流系列展覽的開篇之作”,對於“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 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給出了高度評價。

古蜀華章國博綻放 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創造4個“首次”

在王春法眼中,古蜀文明,是以族屬命名的中國古代文明源流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三星堆兩個埋藏坑的發現,揭開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紗。其中,出土的人像、頭像、神壇、神樹等造型奇異的青銅器,以及面具、動物形飾等製作精美的金箔製品震驚海內外”;“本世紀初,金沙遺址發現後,太陽神鳥金箔片、金面具、金冠帶、青銅立人、石虎、石人等重要文物的陸續現世,以及大量禮儀性玉器、青銅器埋藏坑的揭露,將古蜀文明又一段璀璨的歷史展現於世人面前”……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王春法說,國家博物館作為代表國家收藏、保管、研究、展示、闡釋能充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有責任、有義務發揮博物館頭雁作用,盤活文物資源、推動文化交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古蜀華章國博綻放 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創造4個“首次”

此次古蜀文物除了在被譽為國家歷史文化最高展示殿堂的國博展出,還將前往何處展示?

四川省文化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李蓓透露,國博是此次巡展的第一站。9月,展覽將移至廣東,隨後將前往義大利等歐洲國家展出。

首次——

210件(套)文物展示不同時期古蜀文明

除了“開篇之作”這個“首次”, 王春法還提到了另一個“首次”——本次展覽首次將古蜀文明從三星堆遺址到金沙遺址再到戰國時期諸多蜀墓發現進行綜合展示。不僅細緻梳理了古蜀文明縱向發展的各個階段,更突出呈現了這支瑰異的青銅文明在中華文明生成過程中的獨特貢獻,以及在公元前316年“秦並巴蜀”後,伴隨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一系列開發專案的修建而全面融入中華文明版圖的歷史程序。

古蜀華章國博綻放 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創造4個“首次”

他相信,“廣大觀眾在展覽中能夠深切感受到古蜀文明悠遠流長的文化傳承,並從一個側面觀覽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謝志成向記者表示,此次共展出文物210件(套),其中132件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些展品是四川省古蜀文明文物中最精華的部分”。

他告訴記者,此次展覽並非考古遺址個案陳列,而將古蜀文明作為整體來觀察,首次較全面囊括了古蜀文明發展各個重要歷史階段的遺珍。

古蜀華章國博綻放 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創造4個“首次”

國家博物館策展人黃一也向記者表示,此次展覽的國家一級文物數量之多,相比以往比較罕見。

封面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入口處,高66釐米、寬138釐米、厚85釐米的縱目青銅面相,是最吸引觀眾的展品之一。“媽媽,他好像外星人啊!”除了這件三星堆文化最具標識特徵的器物,最受小朋友喜愛的還有太陽輪形青銅器。這個直徑85釐米,厚6。5釐米的商代遺物,是三星堆埋藏坑出土的最為神秘的器物之一。不僅現場參觀的小朋友,連大人都驚呼,“真的太像方向盤了!”“真有種時空穿越的感覺!”就連四川博物院謝志成副院長在微信朋友圈推薦展覽時,也不忘配發這個太陽輪形青銅器的照片,還幽默地說,“請把好扶手,握好方向盤,古蜀文化的列車就要開動了!”考古界認為,這件器物是太陽的抽象寫照,是古蜀文明太陽崇拜的物證。

古蜀華章國博綻放 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創造4個“首次”

除了公眾熟知的三星堆、金沙兩個古蜀文明的重要代表,青羊宮文化的代表器物這次也出現在展覽中。

三星堆被稱為古蜀之源,約始於公元前18世紀初止於公元前12世紀中葉,大體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夏代晚期至商代晚期。其發現將四川地區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印證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

此次,50件三星堆器物集中展現了這一時期的古蜀文明,包括青銅縱目面具、戴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等代表型器物。

古蜀華章國博綻放 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創造4個“首次”

如果三星堆、金沙兩個遺址被視作古蜀文明發展三個主要階段的前兩個,那青羊宮文化則可被稱作晚期蜀文化。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晚期蜀文化考古發現成果豐碩,尤其是1980年發現於新都馬家鄉的大型木槨墓。據介紹,該墓規模宏大,雖多次被盜,但置於槨室底部腰坑內的珍貴文物躲過數劫。腰坑內出土銅器近二百件,多五件成組,少數兩件成組,是非常罕見的組合現象。從墓葬規模和出土文物來看,足可彰顯古蜀文明末期恢弘磅礴的王者之氣,墓主應是一代蜀王。謝志成表示,本次展覽重點呈現的這組“王之遺物”,也是目前考古所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古蜀遺珍。

據介紹,馬家鄉木槨墓中所出土文物,幾乎沒有怎麼出過四川,這次能在國博進行展覽十分難得。

除此之外,記載了秦武王二年,秦王命左丞相更修《田律》等事的青川木牘,以及秦國丞相呂不韋監造的“蜀東工”銘青銅戈等重要文物,也屬難得一見的珍品。

首度——

智慧AR系統開啟古蜀文物多維“視界”

為了讓觀眾更加清晰地瞭解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國家博物館策展人黃一透露,除了安排每天4場專業人員的講解,還特別加入了AR、手機掃碼等新技術延伸觀展方式。

古蜀華章國博綻放 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創造4個“首次”

封面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技術人員透過“古蜀華章APP”, 藉助智慧AR系統,為觀眾打開了三十餘件展品的多維度“視界”。記者瞭解到,這也是“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首度亮相智慧AR系統。

在現場,技術人員梁偉利用手機掃描“蜀東工”銘青銅戈後,手機螢幕上立刻出現了這件文物的文字、圖片、音訊。除此之外,還有3D互動及增強現實互動。

古蜀華章國博綻放 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巡展創造4個“首次”

在“縱目青銅面像”展臺前,他對觀眾說,“您知道這個青銅面相的背面是什麼樣子嗎?”

透過新技術,手機成為了文物三維觀覽互動的平臺,文物的3D影象讓觀眾輕鬆看到了青銅面像背後的樣子。不僅如此,關於青銅器的科普知識,也可以延伸掌握。比如:古代青銅器主要分為幾大類,除了“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作為酒器和禮器,還有什麼文物在古代作為酒器和禮器等等。

梁偉利告訴記者,增強現實動態演繹製作,不僅讓文物背後的故事以“超現實”的資訊傳播方式“隔空呈現”,也讓文物“活”了起來。

首遇——

“古蜀華章”與“江口沉銀”同時呈現

在國家博物館大廳內的展覽推薦牌上,可以醒目地看到,兩個重要展覽均與四川密切相關。除了“古蜀華章”,另一個便是“江口沉銀”。

雖然已開幕20余天,但封面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來自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的考古成果,依然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

置身國博一層大廳,往南走,二樓的南9展廳便是“江口沉銀”展。而往北走,也是二樓的北9展廳,則是“古蜀華章”展。兩大展覽在國博首次相遇,讓不少觀眾興奮不已。7月19日中午,一位剛剛參觀完“古蜀華章”的觀眾告訴記者,他足足看了一個小時,“神秘、震撼、穿越”,他連說了三個關鍵詞後匆匆道別,“我還得抓緊去看‘江口沉銀’”。

“今年的國博真可謂是‘四川年’”,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謝小銓上月出席“江口沉銀”考古成果展釋出會時就曾如此感慨。

今年1月,“張大千藝術展”亮相國博。6月26日,“江口沉銀”在此開幕。不到1個月,210件(套)古蜀遺珍又榮登國博這個國家歷史文化最高展示殿堂。

談及“江口沉銀”展,謝小銓曾表示,開創了兩個“第一”——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第一次完整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此外,此次展覽也是國家博物館全國考古發現系列展的第一場。

而“古蜀華章”這一四川古代文物的菁華展,不僅是國博國內交流系列展覽的開篇之作,還是首次將古蜀文明從三星堆遺址到金沙遺址再到戰國時期諸多蜀墓發現進行的綜合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