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農村“新中年群體”被中和農信“盯上了”

作者:由 農視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3-17

張茂林有多少人

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全面實施後農村出生的一代人如今已經是“中年人”了。這代人年輕時一般都出去打過工,有文化,有見識,也掙到了錢。如今,他們中不少人作為獨生子都已經回到了農村。擺在這個“新中年群體”面前的問題是,如何能讓自己留下來。

他們選擇現在回鄉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都進入了老年階段,孩子也都進入成長關鍵時期,都需要他們的照顧。他們的返鄉,讓農村的人文風景發生了改變,“386199120部隊”留守村莊的現象大大改觀。然而,這一代40歲左右的“中年人”也是一個顫巍巍的群體。他們打工雖然掙了些錢,但大都變成了固定資產——房子,剩下的就是父母的醫療與孩子的學業花費。很多人手裡沒有流動資金,要想發展就得靠貸款。

隨著鄉村振興的浪潮的到來,這代中年人遇到了以前想不到的發展機遇和金融服務。

1980年出生的湖南雙牌縣農民張茂林,從他記事起,家裡就沒有一天不為錢發愁的。張茂林快30歲了才靠父母借錢給張茂林當“老婆本”,說上了一門親事。借錢的過程給張茂林留下深刻印象:父母帶著他挨家挨戶的找親戚朋友借錢,遭了不少白眼,有心直口快地人直截了當說:你家這麼窮,拿啥還錢呢?別是一開始就想好不還了吧……張茂林由此對“借錢”產生了陰影。

張茂林看見村裡青年進城打工幾年後,家裡就蓋上了小樓。困境之中的張茂林幾乎沒有猶豫,就拉著媳婦進城打工去了,兩個孩子留在老家交給父母照看。由於家裡條件不好,從小就輟學的張茂林只能做些體力勞動:搬磚、送餐、擺攤……賺的錢確實比在老家多,但是打工幾年,攢的錢並不多。這幾年父母的身體越來越差,而孩子們的性情也越來越孤僻,學習成績更是一塌糊塗。打工掙錢為了啥?夫妻倆決定放棄打工,回家創業。

張茂林看到種植蓮子是個致富好路子,但是前期投入成了困擾張茂林的大問題。妻子勸他借錢,“借錢”?那是不可能。然而有一天,張茂林的鄰居老週上門求張茂林幫自己做擔保人。說是要向中和農信辦貸款搞種植。“貸款?你這條件也能貸款?”貸款不是要有抵押物嗎?還要各種各樣的手續,沒準兒還得給好處費啥的,老周憑什麼能辦下貸款來?這“中和農信”不會是那種騙子公司吧?

就這樣,張茂林為了做擔保人,順便了解了一下“中和農信”。他發現這家機構辦理貸款不但不需要抵押,更沒有什麼好處費,貸款人也不用準備各種各樣的手續,只要給他們打個電話提出貸款申請,中和農信就有人開著車來給你辦貸款了。從登記資訊、解釋條款、簽字確認到最後拍照留存,所有步驟都非常正規。最貼心的是利息透明,每一期還款要還多少錢,利息是多少,還款期是哪一天,他們都幫老周算得明明白白,一分錢也不多收。

農村“新中年群體”被中和農信“盯上了”

“妹子,我想種蓮子,你看能貸款嗎?”“能”。2017年7月,張茂林給中和農信湖南區域雙牌分支客戶經理打了申請貸款的電話。經過貸前調查,最終他獲得了一筆3萬元的種植貸款。種蓮子讓他第一年就還清貸款,後來在政策優惠條件下買了新的商品房。2018年他又申請了2萬元貸款種植芋頭。如今的他,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如今他感慨萬千:“要不是老周讓我擔保,我可能這輩子都不知道還有中和農信這樣的公司能痛快地借錢給我。”

如今,服務“張茂林”已經成為中和農信的主要目標。中和農信總經理劉冬文說,總有人擔心,在如今普惠金融遍地開花的好時代,中和農信這樣的真小額、非優惠貸款還有人要嗎?事實上,這些年我們缺過人,缺過錢,但從來不缺客戶。過去我們的客戶主要是農村的50後、60後,如今,70後、80後乃至90後成為了主力客戶群。他們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成長的一代,我們的模式和理念更適合他們的需要。為他們服務好,就是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只有這群人留下來,鄉村才能美起來。

中和農信23年前從世界銀行的一個扶貧專案開始,堅持探索創新,不忘初心:服務農村中不能充分享受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的中低收入群體。目前,已有300多家分支機構4800多名員工,服務了400多萬農戶,貸款餘額超過86億元。公司針對“新中年群體”,不斷推出量身定製的小額信貸、保險、投資、電商等多方位服務產品,以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生產,建設新農村的美好理想。

當“新中年群體”遇上了“新中和農信”,中和農信“打通農村金融最後一百米”的願望就變成了雙方的相向而行了。需要貸款的農民,對你來說,就是一個電話的事兒,中和農信就會來到你身邊,幫你推開致富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