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松錦大戰:明朝十三萬大軍,為何被清軍以少勝多打的落花流水

作者:由 劇透館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4-06

清軍對明作戰時為何能以少勝多

華夏五千年,終究避免不了朝代的更迭和變遷,每個王朝的覆滅,都會引發一場聲勢浩大的戰爭。老話講“堯舜禹後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說的正是這種普遍現象。大部分戰役的失利方都與其軍事實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少勝多的情況不過是偶然。但發生在明末清初的松錦大戰,卻是以少勝多戰役的典型案例。時到今日,也有許多人對這段歷史加以研究,分析開始佔據極大優勢的明軍,到底為何被清軍打的落花流水?

松錦大戰:明朝十三萬大軍,為何被清軍以少勝多打的落花流水

瞭解明清歷史的人都知道,松錦大戰的歷史地位極為重要。可以說,松錦大戰的勝利,加速了明朝的覆滅。說起這場大戰的起因,就不得不提到催化這場戰爭的關鍵性人物,清朝的王爺多爾袞。崇禎12年,多爾袞便開始為這場戰役鋪路,致力於建立遼河與錦州之間的大路,僅憑一年時間,這條大路便已建成。多爾袞隨即在錦州附近大範圍屯田,其目的已然顯著,就是在為同明軍大戰做準備。

待一切準備就緒,多爾袞的清朝大軍即刻湧現,這場關乎明清兩朝的戰役隨即拉響。實際上,清軍起初是不佔優勢的,甚至就連清朝著名的戰神多爾袞都不敢保證,這場戰役一定能將明朝直接推翻。但明朝統治階級的指揮失誤,讓清軍勢如破竹,乘風而上,將明朝的十三萬大軍打的落花流水!那麼,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松錦大戰:明朝十三萬大軍,為何被清軍以少勝多打的落花流水

對於明朝最終的失敗,可以歸結為四個原因,其一便是崇禎帝的錯誤軍令,清軍大批次湧現時,崇禎皇帝不顧局勢,一味催戰,不顧及守城,讓明朝從戰爭優勢方驟變劣勢。與此同時,最該守住錦州城的洪承疇釋出錯誤指揮,帶領軍隊主動出擊,不料遭到清軍的前後夾擊,導致軍隊進退不能,數萬大軍因此受到清軍的夾擊,明朝的優勢因此消失。

其二便是軍心不定。當時明朝的軍隊有兩位主要大將,除了上文提到的洪承疇以外,還有一位祖大壽,他們二人都是明軍隊伍中的中流砥柱,按理說,國家危難之時,祖大壽和洪承疇應該齊心協力共度難關。怎料這兩位將軍竟在危難關頭各執己見,誰也不肯讓一步。在洪承疇揮兵前進時,本該死守錦州城的祖大壽竟然連連退縮,棄城不顧,更是加速了明朝軍隊最終失敗,與此同時,兩位將軍的舉棋不定引起明朝軍隊內部的恐慌,造成了戰爭最忌諱的軍心不穩,使得明朝十三萬大軍頃刻覆滅。

松錦大戰:明朝十三萬大軍,為何被清軍以少勝多打的落花流水

其三是明朝軍隊軍風不良。在明軍之中,有許多貪生怕死之輩,他們過分考慮個人得失,不顧及戰爭大局。洪承疇更是在戰爭最緊要時期率軍難逃。棄大局於不顧,最後甚至直接繳械投降於清軍,這也讓明軍最終走向滅亡。試問一個國家,將軍士兵皆是貪生怕死之輩,縱使數萬人組成方陣,也無法改變最終結局!

松錦大戰:明朝十三萬大軍,為何被清軍以少勝多打的落花流水

其四則與當時的社會狀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明朝晚期,社會腐敗,統治階層管理不力,導致明朝百姓生活民不聊生,在極度壓抑的社會環境下,必然會引發群眾暴動與反抗。他們憎恨明朝統治者,甚至渴望新統治階級的出現,當時,大部分明朝百姓支援清軍進關,推翻明朝,這極大程度鼓舞了清軍士氣,加上明朝統治者的多番錯誤領導,最終,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統一的王朝,清朝由此登上歷史舞臺,在華夏五千年年的歷史上抹上濃重的一筆色彩。

松錦大戰:明朝十三萬大軍,為何被清軍以少勝多打的落花流水

其實戰爭和機會一樣,皆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明朝政府的不作為,最終導致了統治被推翻的結果!由此可見,於國家而言,也應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因為誰也不知道,在背後,到底有多少人伺機而動,等待著機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