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萬里車書共太平

作者: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4-19

甘誓出自哪裡

萬里車書共太平

中國古代是兵農結合,從夏商時期就“寓兵於農”。大約公元前21世紀,夏啟建立夏朝,中國歷史正式步入國家時代。對此,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說,“禹之後有啟……則已儼然有國家之規模矣”。

甘之戰

夏時代,比較有名的一次戰爭是甘之戰,即有扈氏部落與夏啟在甘這個地方(陝西河南一帶)發生的一次戰役。關於甘之戰,留下的史料不多,《尚書》中有一篇《甘誓》,也就是夏啟的戰鬥動員令,“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甘之戰以夏啟的勝利告終。獲勝後,夏啟在鈞臺(也叫夏臺,位於河南禹州)召開大會,得到了各部落的響應和擁護,《左傳》將這次集會稱為“夏啟有鈞臺之享”,其實就有會盟之意。甘之戰,有力地鞏固了新興的夏政權。

因為青銅器的出現,這個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青銅兵器的出現,應該說是兵器史的第一次革命。從考古來看,最原始的兵器,是以木、石、骨等為主,到了夏商時期,尤其是商代,青銅兵器數量大大增加、種類也日漸豐富,成為當時戰場上的主要工具。這方面,中國遠遠早於西方。

九合諸侯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公元前686年,齊國公子小白即位,也就是齊桓公。齊桓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作內政而寄軍令”,整頓內政,起用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五位賢人,人稱“桓管五傑”。齊國以五人為伍,五家為軌,十軌為一里,四里為一連,十連為一鄉,五鄉為一軍,使軍事組織和社會組織相融合,成為春秋大國。

春秋多亂,強盛起來的齊國在齊桓公領導下提出“尊王攘夷”,尊崇周天子,抵禦夷狄入侵中原,儲存了華夏文明,得到了周天子和諸侯認可,齊桓公逐漸成為諸侯之長。宋代朱熹在評價尊王攘夷時,稱其“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齊桓公多次主持諸侯會盟,最有名的當屬葵丘之盟。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衛、鄭等國的國君,周王室也派代表參加。各諸侯國在葵丘達成盟約:要團結不要攻伐,不要以鄰為壑、把禍水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齊桓公透過和平盟約的方式,解決了當時的紛爭與戰亂。所以,後世這樣評價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三平晉亂,驅逐戎狄。

一統六合

春秋戰國時期,既是動盪時期,也是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啟。各國紛紛變法,我們熟知的李悝、吳起、申不害、樂毅、蘇秦等逐步登上歷史舞臺。其中最成功的應該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商鞅吸取了其他法家人物變法的經驗,結合秦國具體情況,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策略,秦國逐漸由弱變強。其變法理論和具體措施,體現在《商君書》中,主要思想就是富國強兵。公元前261年,秦昭王派兵攻趙,但對手是趙國老將廉頗,秦軍陷入被動局面。於是,秦國君臣採用反間計,派人在趙國散播謠言,說廉頗要背叛趙國,秦國最怕的是趙奢之子趙括。結果趙國誤信流言,讓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老將廉頗。秦軍利用趙括年輕好勝、輕敵冒進的特點,佯退誘敵,趙括果然中計,趙軍被圍困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趙括被亂箭射死,趙軍全部投降,40萬眾被秦將白起坑殺。這就是有名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拉開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序幕。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統天下,結束了春秋以來500多年的群雄逐鹿、割據紛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草木皆兵

秦漢一統之後,從三國時代中國進入紛爭時期,南北並立。這一時期有名的戰例很多,但是從當時和後世來看,發動戰爭總是不得人心之舉。比如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前秦苻堅重用漢人王猛,統一中國北方,建立了東起高句麗、西抵甘肅、南到江淮的國家,史稱“關隴清晏,百姓豐樂”,可以說前秦是五胡十六國僅有的治世。

苻堅足可稱一代英雄,但他自恃兵多將廣,能夠“投鞭斷流”,一直想南下征服東晉。王猛並不同意,直至臨終,王猛依然勸告苻堅:“東晉雖然偏居江南,卻是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人心思定。我死之後,千萬不可討伐東晉。”王猛的看法是正確而深刻的,但是公元383年,苻堅率27萬大軍,號稱百萬,南下徵晉。東晉則以謝安的侄子謝玄為先鋒,率眾迎敵。苻堅輕敵,派東晉降將朱序到東晉勸降,卻不料朱序心懷故國,將前秦虛實向東晉和盤托出。兩軍攻戰之時,朱序又作為內應,大呼“秦軍敗矣”,導致本就心思不一的秦軍大亂,兵敗如山倒。成語草木皆兵,由此而來。苻堅之敗,主要在於當時人心思安,不想再有戰爭。東晉雖然獲勝,但是也沒有能力一統南北,雙方大致以淮水為界對峙並存。結束這場曠日持久南北並立的,則是200多年後的隋文帝楊堅。

南北一統

苻堅之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歷時十餘年,統一了北方,與南方的劉宋政權形成新的南北對峙。北魏一統北方,其實是民族融合的結果。拓跋燾本人喜歡漢族文化,重用漢族知識分子,加強與中原漢族地區的融合,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後來東魏被北齊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建立隋朝。楊堅出身關隴集團,關隴集團則是由北魏六鎮發展演變而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

隋文帝楊堅一統南北,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門閥士族大大衰落,民族融合不斷髮展,統一成為歷史的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此時,南方的勁敵是陳。陳後主陳叔寶自恃有長江之險,不以為意,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政事。公元589年正月,陳後主竟然為了春節喜慶,將長江水師的戰船調往建康,江上防守一空。隋朝軍隊突然發起進攻,陳軍幾乎無還手之力,全面潰敗。至此,自西晉末年以來,南北分裂的局面結束,國家又一次實現了大一統,開啟了後來的隋唐盛世。

史學家范文瀾評價道:“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於統一全國後,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使連續三百年的戰事得以停止,全國安寧,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

我們回頭來看,歷史時空中有很多的英雄人物,他們無一不是在順應歷史大勢的前提下取得成功,這個歷史大勢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和平與發展。

劉同華 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