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打造更富有活力的社會治理體系

作者:由 南方新聞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6-12

代耕農有戶籍嗎

打造更富有活力的社會治理體系

社群、村居是社會治理工作最基礎的單元、最末梢的神經。基層工作怎麼幹、做得好不好?不僅要由群眾說了算,還要鼓勵大家一起幹。人人參與、人人支援、人人貢獻,方能人人受益。

彙集多方力量,凝聚發展合力,正成為珠海市金灣區邁向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道路的重要方向。在村居的公共空間改造中,熱心人出謀劃策,達成議事默契,打造共同家園;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內,老年人齊聚一堂,共享美味午餐,化身才藝達人,分享快樂時光……

無論是本地人,還是新金灣人,散落各社群村居的社會治理專案為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群眾建立了情感紐帶,營造起和諧氛圍。資料顯示,自2014年來,金灣區累計投入經費約2600萬元,為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提供資源和平臺,累計培育專案101個,建設更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南方日報記者 董謙君

城鄉樣本

參與公共事務建立家園歸屬感

金灣區建區20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不少曾經的小漁村變成了城中村。外來務工人員、本地村民以及代耕農群體,互相之間身份角色不同,生活習慣迥異,城鄉接合部成為社會治理難度較大的區域。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金灣區慢慢找到了社會治理方案。

紅星村是三灶鎮魚林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附近工廠林立,湯臣倍健、聯邦制藥等知名企業均落戶於該村3公里範圍內,“小農村”成了“大工廠”。村內僅有戶籍人口600人,但卻聚集約3000名外來人員。

2015年,廣東綠耕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下稱“綠耕”)作為基層社會組織進駐紅星村,透過公共空間參與式改造、文化保育等方式,不斷擴大村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

“同吃同住同勞動”是綠耕幫助當地居民“破冰”的第一步。來自綠耕的全職社工進駐村裡,租住在民房中,充分融入這個村子,在親近中獲取認同,從而逐步引導、鼓勵村民參與公共事務中。

2018年紅星村的地塘改造成為本地、外地戶籍人口融合的一個標誌性事件。這件關乎大部分村民利益的事件得到了村幹部、村民、施工方等多元主體的關注。不同角色身份的村民帶著不同主題去討論,討論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延伸。

熟悉建築的村民達人,帶頭討論施工方案;本外地村民自願以投工投勞的方式,為地塘建設花壇和石桌石椅;而青少年群體,則主動參與志願活動中,為地塘日常的運營提供服務保障。

此後,更多自發性、組織性的活動開始在村民當中活躍起來。村裡幾名婦女自發籌款購買衣物,幫助一名陝西籍的貧困兒童;做過木工、會寫書法的“興趣達人”良叔,閒時義務為村裡寫對聯、打造木櫃,甚至走上講臺成為社群講師……

今年,紅星村拓展了社群公共事務的平臺——建立魚林公益活動隊,組建包含環境衛生小組、魚林文化美食小組、龍塘接待小組、蠔油守藝人小組、紅星村舞蹈隊、恆常服務小組6個不同主題小組,以互助共融、團結一心,推動環境提升、傳承本土文化為宗旨參與社群事務,隊員達50多人。公共服務的活動正以紅星村為中心,輻射到欖坑村、衛國村等周邊區域,讓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務工人員在金灣區找到歸屬感。

平臺建設

三級實體平臺提供“一站式”服務

透過政府購買服務和公益創投等方式,引入社工機構專業化運營,金灣區先後建成全國首家集社會治理創新、社會創新黨建、社會組織培育、公益資源交易於一體的金灣社會創新谷,鎮級社會服務中心以及覆蓋村(居)的社會服務站,逐漸形成了“區—鎮—村”三級社會服務體系。

村(居)社會服務站與居家養老服務站、公共服務站、文化活動中心、志願者服務站相互支援,使所有村(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專業、優質的“一站式”社會服務、公共服務。覆蓋區、鎮、村三級的社會服務實體平臺,推動金灣區社會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如透過引入社會組織運營的金灣社會創新谷·三灶社會服務中心,以空間作為社會治理創新樞紐平臺,以點帶面,將社會治理各主體連線起來,及時給予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的資源支援,逐步提高其參與社會治理方面的能力。

三灶故事大講堂便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從最初在社會創新谷的小講堂,到如今延伸到8個社群(村)設立連鎖故事會品牌。在社會組織的指導下,村民走訪發掘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整理素材後,由故事員們走村居、進學校,在講臺上、榕樹頭,結合情景短劇、連環畫、民歌演唱等視、聽、議多元的表現手法,繪聲繪色地把故事作品一一呈現。

如今,每月一場的故事會,在三灶各社群實現了“連鎖經營”。3年來共舉行三灶故事會200多場,觀眾接近2萬人(次),已成為三灶鎮基層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治理的創新品牌。

目前故事大講堂已建立起了由三支隊伍約90人參與的大團隊。開放式的團體組成方式,為社群內各種身份的人打開了大門,各村居服務站點社工紛紛加入。而擔任故事員的群眾中,也有著海島女民兵等長者成員,“講故事”已成為其充實晚年生活的重要內容;甚至可以看到,操著北方口音的長者們在臺上對三灶本地的民間故事娓娓道來。

各級實體平臺的建設,讓優秀的社會治理專案有了施展空間,拓寬了群眾參與的渠道,降低了門檻,讓新老金灣人在文化碰撞中擦出火花,社群共建中相知相識,激發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活力,真正讓共建共治共享惠及廣大群眾。

資金保障

每年投入社會治理專項資金約500萬元

據統計,與2014年相比,目前在金灣區民政局登記的社會組織從81家增至171家,在鎮級備案的社群社會組織從32家增至87家,社工人數從225人增至588人,極大啟用社會力量參與。這背後,是金灣區持續的資金投入,有效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專案如雨後春筍般生長。

2014年10月起,金灣區設立社會治理創新專項資金,每年圍繞區委、區政府重點工作培育一批社會治理創新專案。當時,金灣區社會治理專案幾乎是一張白紙,基層管理服務職能仍主要由政府部門承擔。第一批專項資金的投入實際上起到了創業資金的作用,透過購買服務、政府投入、配套扶持、政策獎勵等方式,撬動首批社會治理專案進入基層。

據統計,金灣區每年用於社會治理專案建設的專項資金約為500萬元,所涵蓋的專案均由金灣區委政法委透過投放規劃擬定方向,再經過專案甄選嚴格把控。在此過程中,多元主體的社會力量聲音也被納入。金灣區建立了由社會治理領域的專家和實務工作者共同組成的專家智庫,為資金的政策制定、使用、管理提供專業意見,對創新專案進行充分評審,提供創新專案可行性、資金使用有效性研究。

截至目前,金灣區共投入經費約2600萬元,為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提供資源和平臺。經過數年的積澱,金灣區已湧現出一批優秀社會治理專案,涵蓋心理健康教育、社群協商自治、社群營造、特殊人群關愛等領域。而對於優秀專案,金灣區還將推動其向部門預算化、常態化、品牌化轉變。

今年初,《金灣區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加強完善城鄉社群治理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對外公佈。金灣將在三灶鎮及三灶社群、海澄村、三板社群、小林村等鎮級、村(社群)級試點大膽探索。到2022年底,金灣將初步建立城鄉社群治理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精細化的工作機制,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依據計劃,金灣將更好地統籌整合基層治理多方資源,準確把握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重要部署,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著力建設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和諧金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