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若是沒有他,臺灣必將淪為外邦—施琅是叛賊還是忠臣?

作者:由 風油精歷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7-24

施琅為什麼殺曾德

熟讀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的朋友應該看過,其中有一位明末將領施琅投奔滿清,被朝廷閒置不用,施琅一心想清廷出兵攻打臺灣的澎湖列島,為家人報仇並收復臺灣領土,還因此而賄賂韋小寶,結果被韋小寶給“涮”了一頓。

若是沒有他,臺灣必將淪為外邦—施琅是叛賊還是忠臣?

施琅銀幕形象(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施琅此人並不是金庸老先生杜撰的,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的遭遇和小說中的也所差無幾。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明末清初的著名軍事家,水軍將領,“靖海侯”施琅。他到底是明末的叛賊還是清初的功臣呢?

若是沒有他,臺灣必將淪為外邦—施琅是叛賊還是忠臣?

施琅銀幕形象(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施琅是福建晉江人,土生土長的海邊人。施琅早年時期曾跟隨身為“華商海盜”,後率部屬被明朝招安,成為大明海防“遊擊將軍”的鄭芝龍。也許是習慣不了當官受約束的生活,施琅後來又投奔了鄭芝龍的兒子,打著反清復明口號的“國姓爺”鄭成功的隊伍。

“金子到哪裡都是會發光”。沒過多久,天生將材、戰績彪炳的施琅就被鄭成功慧眼識珠,成了他手下的得力干將。

若是沒有他,臺灣必將淪為外邦—施琅是叛賊還是忠臣?

施琅(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伴君如伴虎”,鄭成功這個臺灣的“土皇帝”也一樣。施琅因為某些原因觸怒了鄭成功,施琅和弟弟施顯,以及他們倆的父親施大宣都被鄭成功給囚禁了起來。施琅肯定不願意坐以待斃,略施小計的他逃出了鄭成功的勢力範圍,但是父親和弟弟被惱羞成怒的鄭成功誅殺了。

殺父誅弟之仇讓憤怒的施琅徹底的沒了回頭路,不顧一切的他歸順了滿清王朝,誓要打敗鄭成功以報大仇。這個橋段是不是很熟悉?當年伍子胥也是這樣被逼無奈的,為報家仇忍辱負重,最後才領著吳兵蕩平了楚國。

若是沒有他,臺灣必將淪為外邦—施琅是叛賊還是忠臣?

鄭成功(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後世的我們沒有資格指證誰對誰錯,今天我們只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地分析一下施琅和鄭成功之間的恩怨情仇,還有施琅歸順滿清是利是弊的功過是非客觀評價。

施琅是水軍將領中的人才,領兵之人個性必定強勢偏執,這是歷史上所有武將的通病。而鄭成功的脾氣個性與施琅相近,兩個人經常火星撞地球。施琅原本就因為一些戰略方針和民間徵餉問題與鄭氏高層有分歧,之間衝突不斷,後面更是因為擅自處斬了鄭軍中地位較高的曾德,招致鄭成功的大怒,將施琅三人投進了大牢。

若是沒有他,臺灣必將淪為外邦—施琅是叛賊還是忠臣?

施琅(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施琅想辦法逃回了大陸躲避了起來,並找了私交甚好的同僚,同在鄭氏軍中為官的副將蘇茂,前去找鄭成功代為說情。誰知性情脾氣火爆的鄭成功不但不與施琅和解,知曉施琅藏身之所的他反而派出殺手,前去刺殺施琅,行動失敗後,鄭成功將施大宣、施顯兩父子當眾處斬,把施琅徹底逼到了他的對立面,為抱大仇投靠了滿清政府。施琅與鄭成功昔日情誼煙消雲散,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敵。

施琅殺死曾德,身為領兵治軍之人,必定有他的顧慮和目的,“法不責眾,但法不嚴不足以服眾”,為了帶好底下的大頭兵,不殺不能服眾,殺了樹立自己威信,但是卻落了鄭成功的面子。不管曾德和鄭成功的關係是怎樣,在鄭成功心目中也許認為,曾德雖然在施琅麾下,但施琅無權將曾德處死,這麼做將鄭成功置於何地?說白了,就是一個為了面子,一個為了裡子。

若是沒有他,臺灣必將淪為外邦—施琅是叛賊還是忠臣?

施琅(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自康熙大帝平定三藩之亂後,滿清坐穩了漢族江山,讓臺灣鄭氏政權的“反清復明”成了妄想。明白光復明朝無望的鄭氏政權,只想保持眼下割據臺灣的局面;而清廷也是主張招安,不費一兵一卒將臺灣省納入滿清版圖之中。

於是,雙方在一次又一次的談判中處於膠著狀態。鄭氏政權希望仍能保留舊明遺風長期駐守臺灣,不剃髮不歸降,仿照外邦“稱臣進貢”;這種假設短時期內也並非不可能,但時間一久,誰也不能保證寶島臺灣會不會從中國被分裂出去。康熙大帝採納了朝廷大臣的意見,“先禮後兵”,清廷作出了很大的退步,鄭氏政權歸順後依舊可以在臺灣居住,但必須要成為大清臣民,臺灣是中國大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若是沒有他,臺灣必將淪為外邦—施琅是叛賊還是忠臣?

施琅攻打臺灣(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施琅在任大清福建水師提督期間,也曾拼命勸說朝廷不能放棄臺灣省。可以說在施琅心目中,祖國統一是第一位,在國家大事之前,殺父之仇可以暫時擱置,說明施琅心胸中還是有著民族大義,“唯有四海歸一,才能邊疆無患”。在施琅幾經周折的努力下,清廷才最終下定決心收復臺灣。施琅的一生幾乎都在為臺海問題而奔走,為實現祖國統一堅持不懈的努力,他赤誠的愛國心和思想無愧於後人。詳細可以瞭解這套清史通鑑全套,其中就有施琅收復臺灣的過程和決心,很多值得後人推敲和思鑑。

若是沒有他,臺灣必將淪為外邦—施琅是叛賊還是忠臣?

【現貨速發】清史通鑑全集正版全套4冊 大清全史白話文版中國歷史類書籍 資治通鑑二十四史記通史中華書局國學經典歷史書籍 暢銷書

檢視

1681年,鄭經病死承天府,臺灣內部政權又開始大亂,臺海政局動盪不安,施琅被清廷授旨,積極部署攻打臺灣戰事事宜。

若是沒有他,臺灣必將淪為外邦—施琅是叛賊還是忠臣?

施琅攻打臺灣(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1682年,施琅和福建總督姚啟聖率大清水師一同攻打臺灣和澎湖列島。

1683年6月,施琅率領的大清水師與臺灣鄭氏水師在澎湖海戰中大捷,滿清終於奠定了中國東南沿海的疆域版圖。施琅為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所作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

與伍子胥不同的是,當施琅攻下臺灣後,鄭成功已死,他並沒有去找鄭成功的後人報當年殺父弒弟之仇。當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報仇時,他說:吾此行上為國,下為民爾。斷不報仇!當日殺吾父兄者已死,與他人不相干,鄭家肯降,吾亦不殺。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報私怨乎?施琅意思是我打這一場戰不是為了報仇,上為國家,下為黎民百姓,當年殺我父親和弟弟的人已經死了,跟別人毫無關係,今天的事,是國家大事,我怎麼能公報私仇呢?可見施琅的心胸寬廣,決非記仇之人。

臺灣迴歸之後,清廷臣子對臺灣島的去留引發了爭議。大部分目光短淺的朝臣認為臺灣領土狹小,對大清帝國的版圖意義不大,甚至連康熙大帝都這樣認為。

若是沒有他,臺灣必將淪為外邦—施琅是叛賊還是忠臣?

清末大清水師(圖片借鑑,侵權可刪)

只有一小部分臣子主張守而不棄,施琅就是其中的堅守派。施琅不止一次上疏,奏請清廷不能放棄臺灣,因為他明白臺灣對於中國大陸重要的地理戰略位置和重要性。臺灣島是扼守江浙閩三省的戰略咽喉,若是棄之不守,將來必定釀成亡國大禍。最後,康熙大帝在施琅等大臣的力諫下,改變了主意,在臺灣島內設行政機構進行治理。

施琅雖然由明降清,但他所做之事“功在當今,利在千秋”,只是為了收復臺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沒有絲毫功利和復仇之心。我們也應該謝謝鄭成功和施琅這對冤家,因為他們的努力,寶島臺灣沒有落入外邦之手,而成為東南沿海一帶最堅固的國門。

相信有一天,它一定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以上文字,如果喜歡,請點個關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必刪!)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剛子侃歷史”吧!每一期將帶給您不同的視覺感受。